中医高等教育现状探讨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9-15 10:48

  摘要:新成立后,系统的中医教育主要是在中医高等院校实施的。中医高等教育有别于传统中医的师带徒模式,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中医学子对中医理论的接受度不高,中医基础及临床知识的深度不够,中医高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中医教材的难度,并引入叙事医学教育。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叙事医学

  自1956年我国创立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以来,中医药高校在各省陆续创办。现代中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讲授、医院后期临床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为主,可见现代中医的培养流程与西医差异不大;因此,加强中医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才能让中医充分体现自身特点和优势,在西方科学技术广泛传播的时代不被淹没在现代医学的大潮中。高校教育作为中医教育进程的第一阵地,合理设置课程、体现中医的鲜明特色,将直接影响到后期中医教学成果和日后临床中医医师的业务水平;中医高等教育作为中医教育的起始阶段,提高此阶段的教学质量对提升中医学生理论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学生后期临床业务水平可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本人的学习、临床和教学经历,下文将对中医高等教育的不足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中医高等教育现状探讨

  一中医发展中需要中医高等教育的改革需求

  (一)国外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在1966年美国FSA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式之后一直到2005年,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出了立法承认了中医药,这些情况可以证明中医药在国际上都逐渐有着自己的广泛发展空间,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国内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我国中医学已经经历了四千多年的历史考验,现阶段在我国政策的鼓励下正在处于一种继承和发扬的发展形势。在卫生部部长兼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全国会议上面多次强调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其独有的优势,希望能够在内部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根据相关资料表示,全国范围内县级医院和县级以上的医疗单位中医院的占比仅占据12.94%,全国共有的中医药人员仅占据全国医疗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状况都说明了中医药行业在我国发展的并不乐观,存在中医医疗机构数量不足,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速度缓慢等问题,因此仍然需要大批量的专业中医药人才涌入到我国中医药行业之中,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这些都需要中医高等教育的有效支持。对于中医高等教育而言,其为我国中医药行业能够源源不断的提供专业的中医药人才,要时刻以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为主要原则,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快自身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创造更好的人才基础。

  二中医高等教育的不足

  (一)中医学子对中医理论的接受度不高

  从中医高校教学内容来看,中西医教学比例基本相当;但在西方科学在全世界广为传播的今天,西医内容因与现代科学技术衔接非常紧密,学生较为容易接收;相反,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宗教关系十分密切,而现在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却很少有接触诸子百家、道家、佛学的机会,故相对于现代医学来说,即使是中医高校的学子也很难领会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尤其是大一新生很容易对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心生疑惑。

  (二)从中医高校教学深度而言,中医基础及临床

  知识的深度明显不如西医这并非因为中医比西医简单,而是因为中医的理论来源非常古老和广阔。王永炎院士就曾说过,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始源于史前期的河图洛书与负阴抱阳的太极图[1],而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也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象思维”密不可分。由于中医与我国古代文化关系非常密切,而现代人又受西方科学知识文化的影响太大,导致中医高等院校的学生不易掌握正统而又复杂的中医知识。故在人员普遍缺乏传统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只能降低中医院校教材的难度,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比如中医的证候就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高维度的概念,为了降低知识难度,《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就曾对证候做过降维处理,使证候界面最低可减少为病位、病因、病症三大类[2]。如此一来,传统中医就变成了现代中医学、简易中医学,从而丢失了中医的精华,也让很多中医学子在后来的临床实习、继续教育中失去了对传统医学的信心。

  (三)中医高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较为普遍

  中医医德教育相对欠缺,导致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可能出现医患沟通不畅,甚至医患矛盾。从笔者自身的高等教育经历来看,对医德的教育仅限于《医古文》教材中对《大医精诚》的节选。而今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虽然增设了关于医患关系、医学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但对中医医德方面的教育仍然十分欠缺,中医学子鲜有真实的患者心理体验,这将对学生们进入临床后的医患交流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外医学院校对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却非常高,这可能是国外医患关系较为缓和的因素之一。重视和加强医学人文、职业道德教育将大大提升学生日后的执业幸福感、满足感,对医患关系的缓和也大有裨益。

  三对中医高等教育的建议

  (一)开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中医学是具有很强人文特征的学科,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其理论阐述、哲学基础、思维方法、医学模式等方面均以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如道家的“三生万物”思想,“三”是指三阴三阳开、阖、枢,“三生万物”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基本依据,《内经》因此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以及蕴含相应思维特征的疾病观、生命观和治疗观[3]。古代中医大家的成才之道无一不是建立在熟读和研习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如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即是在科考失利后拜入当时人称“太无先生”的名医罗知悌门下,后来在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罗知悌的“肩膀”上创立了养阴派。“只有博学于文,始得精专于医。”建议在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之前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古代哲学史》、《易经导读》、《国学概论》以及《诸子百家》等。

  (二)提高中医高校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在近代以后接触现代科学理论、西方哲学、西方伦理等越发普遍,反而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高校教师作为引领社会风气的特殊群体,尤其是中医高校教师作为广大中医学子的引路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自信,明确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才能对学生造成积极影响,提高中医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兴趣。如与中医有关的“象思维”在二十世纪就引起了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的关注,海德格尔、胡塞尔等对其进行了研究[2]。孟凯韬先生所著《哲学数学概论》,则从科学角度诠释了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4]。纵观中医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过去深谙传统文化和正统中医理论的老教授们已陆续退休,在职的中年教授、青年教师对传统文化、医学哲学、哲理数学的研究尚少,中医高校的教育传承多处于青黄不接状态,故建议中医高校加强对目前在职教师的文化传承教育,如此中医教育事业才能后继有人,中医临床事业才能代代相传,中医创新研究才能大放异彩。

  (三)对现有中医类教材重新编写,提高中医教材的难度

  对中医教材难度的降维处理,前文已有叙述,本处不再赘述。为使高校中医理论教材更加贴近于传统中医、体现中医经典之处,建议再次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纯中医教材进行优化升级。

  (四)引入叙事医学教育

  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拥有三样法宝:“药物、手术刀、语言”,可见医患沟通和医术同样重要;中医院校加强现代人文和医德教育,可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叙事医学于2001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提出[5],2011年正式进入我国。叙事医学是一种医学实践方法,可实现医学人文的最终落地,以倾听关注患者为开端,通过书写平行病历等方式再现、理解患者的病痛经历,最终达成医患的伙伴关系。叙事医学的来源之一关系性医学认为,医学的本质是医患之间的互动,如果医生学会关注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就会建立具有疗愈效果的治疗关系,从而提高医疗效果[6],同时也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在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今天,中医院校引入叙事医学教育可让医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患者的疾苦,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来看问题,形成一种平等而有温度的医患关系[7]。目前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课堂学习方式可灵活多变,如分享文学作品《死亡如此多情——百位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医患话剧演出,叙事医学视频拍摄,医院见习阶段平行病历的书写等。

  以上内容则是本人对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些思索,希望能对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医高等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历程,积累了众多宝贵经验,也引起不少的争议;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医高等教育定会在这样的学术探讨中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永炎.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示(一)[J].中医教育,2018,37(03):1-3+7.

  [2]王永炎.高等中医教育60年办学的启示(三)[J].中医教育,2018,37(05):1-3.

  [3]鲁明源.“三生万物”思想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医杂志,2019,60(02):100-103.

  [4]孟凯韬.哲学数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CharonTheR.Thtpatient-physicianrelationship.Narativemedicine:amodelforempathy,reflection,profession,andtrust[J].JAMA,2001.286(15):1897-1902.

  [6]郭莉萍,王一方.叙事医学在我国的在地发展[J].医学伦理学,2019(2).147-150.

  [7]武淑娟,虞跃跃,崔建美.“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5(18):7-9.

  刘誉华

上一篇:中小学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缺失之原因探析 下一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