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的现代文献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6 10:17

  【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文献的证候分布规律,归纳临床常见证型及证候要素,为中医证候规范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知网、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00年至2020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气管哮喘的主要证型为寒哮证、热哮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证,占所有证候的74.23%。主要病性证素为寒、热、痰、气虚、瘀、浊,占病性证素的91.35%。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为肺、脾、肾,占全部病位证素的95.90%,且与肺相关的证候最多,约占65.37%。结论支气管哮喘证候类型以寒哮证最多见,其次为热哮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夹杂,主要以寒、热、痰、气虚、瘀为主;主要病位依次为肺、脾、肾。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证候要素;文献研究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参与的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多种潜在的发病机制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1]。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等,需要综合一体化治疗[2]。目前世界范围内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基本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联合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等,但部分患者仍达不到哮喘的完全控制,或者仅仅部分控制[3]。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确切,而中西医结合方案在支气管哮喘的早期防治方面优势明显,且可降低并发症[4]。由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存在高度的异质性,在辨证分型、临床诊疗上均缺乏规范,这对该病的临床诊疗、经验传承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也不利于中医证候的研究[5]。本研究以现代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整理、规范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拟得出支气管哮喘的常见证型及其证候要素分布,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规范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

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的现代文献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检索2000年至2020年知网的《学术期刊(网络版)》、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期刊论文发表的支气管哮喘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两个领域。文献检索策略为“支气管哮喘”或“哮喘”且全文包含“中医证候”或“证候”或“辨证分型”。

  1.2文献选择

  纳入标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干预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文献;支气管哮喘患者诊断明确的文献;辨证分型/证候分类明确的文献。排除标准:理论探讨、动物实验、个案报道、药代动力学以及综述性文献;硕士、博士论文;对内容雷同或重复发表的文献,选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相关资料最全的1篇;无法获取原文的文献

  2结果

  2.1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型分布

  检索结果显示,2000年至2020年知网、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有支气管哮喘文献27473篇,符合“中医”“中西医”“中医药”“中药”“证候”“证型”等主题词的文献共计5712篇。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纳入文献共2504篇。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证候的名称不统一。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证候术语命名标准对相同意义的证候合并以及二次规范筛选。按频率由高到低前5位的证候为寒哮证、热哮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证,占所有证候比例的74.23%。其中出现频次≥10次的证型见表1。

  2.2支气管哮喘病性证素分布

  见表2。按照病位、病性证素拆分以及统计频数,计算频率,显示病性类证素主要为寒、热、痰、气虚、瘀、浊、风、内饮、阳虚、郁、心火。

  3讨论

  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学属于“哮病”“喘病”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肺、脾、肾相关,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肾主水、纳气。肺、脾、肾功能失调,即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喘发病的潜在“夙根”,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伏痰,使痰随气升,搏结气道,以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哮喘[11-12]。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又进一步损伤肺、脾、肾之阳气,复助滋生痰饮,使哮喘持续不解,甚者累及心阳,发为喘脱危证[12]

  支气管哮喘为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为痰浊,本虚为肺脾肾虚。发作时以标实为主,主要证候包括寒哮证、热哮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等;虚主要包括肺脾气虚证、肺气虚证等。若哮喘大发作时,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亏虚且痰浊壅盛,加之不能调节心血的运行以及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累及心阳,甚至出现“喘脱”之危候。本研究按频次统计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中医证候(出现频次≥10次),结果显示由高至低依次为寒哮证、热哮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证、痰浊阻肺证、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风哮证、外寒内饮证、风痰阻肺证、外寒内热证以及肺肾阳虚证,前5位的证候占所有证候的74.23%。

  支气管哮喘出现频次≥10次的证型有13种,其病性证候要素主要为寒、热、痰、气虚、瘀、浊、风、内饮、阳虚、郁、心火,其中寒占25.30%、热占18.34%、痰占15.52%、气虚占11.93%、瘀占11.84%、浊占8.41%、风占3.61%、内饮占3.16%、阳虚占1.25%、郁占0.36%、心火占0.27%。由支气管哮喘的证候要素可以看出,支气管哮喘中寒、热、痰、瘀、浊、风、内饮、郁、心火等实性病变及病理性产物,也能够出现气虚、阳虚等虚性病变;病程中的虚实转化,与机体的抗病能力及致病因素有关,是一种消长盛衰的动态变化。寒、热、痰、瘀、浊、风、内饮、郁、心火为实证中的常见证候要素,寒、热、风、郁、心火等均可引动伏痰,进一步可产生痰、瘀、浊、内饮等。气虚、阳虚是虚证中常见证素,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病机为肺脾气虚,加之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肺肾之阳,出现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表现。本研究整理支气管哮喘文献,结果基本上反映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的病位类证候要素统计,按频次由高至低,以“肺”相关的最多,其次是脾、肾,即与肺相关的证候约占65.37%。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而痰的产生与肺、脾、肾相关。“伏痰”遇外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在气道,使气道发生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最终导致本病。本研究统计支气管哮喘的病位类证候要素的结果与上述理论相一致。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检索知网、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近20年间支气管哮喘临床文献,按选择标准筛选2504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类型以寒哮证最多见,其次为热哮证、痰热壅肺证、痰瘀阻肺证、肺脾气虚证,外寒内热证、肺肾阳虚证及其他证型较少见;第二,支气管哮喘的病性类证候要素以寒、热、痰、气虚、瘀为主,浊、风、内饮等亦占一定比例;第三,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位在肺、脾、肾,肝、心、胆、胃亦占少数比例。

  参考文献

  [1]包海鹏,史琦,阎玥,等.支气管哮喘的干预现状研究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1):164-166.

  [2]何权瀛.支气管哮喘临床诊治:现状与未来[J].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9,18(1):1-4.

  [3]柳亚慧,时国朝.支气管哮喘的精准治疗[J].实用内科杂志,2020,40(5):371-376.

  [4]王强,杨继,张垚,等.支气管哮喘中医全病程治疗方案中西医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0):7-11.

  [5]王寺晶,许朝霞,王忆勤.概述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的量化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4):570-574.

  李成辉任宝琦黄镛

上一篇:探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现代诊疗方案证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