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6 10:15
【摘要】高校教务工作的有效展开可以让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序,本篇文章也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教育管理系统的有效建设,分析了教育系统信息化秉承的原则以及现阶段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计出具体的建设方案,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和分析,可让高校教务工作开展得更加高效。
【关键词】高校工作;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分析;策略探讨
网络的推广和普及让人们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都发生了转变,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人们的工作开展更加高效,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更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出完善和改革,紧跟时代的需求,教务管理对于高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现今信息化时代也是一大趋势,想要保障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得以有效建设,首先就需了解现阶段高校教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及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相较于其他学龄阶段的教育面对的学生更多,需要处理的学生信息也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信息管理高效化是十分必要的,且高校作为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想要培养出符合于社会和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就需要自身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多信息多的难题,也符合时代的需求,让教务管理工作开展更加高效便捷,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二、现阶段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存在的困境分析
1.相关工作人员认知不足。高校作为高知人才的聚集地,相关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普遍较强,对于客观社会发展的认知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也较为认可信息化社会工作信息化开展的必要性,但是对于有效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认知往往不够全面,对于信息化工作的理解层面相对较浅,因为教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更加倾向于教务管理,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是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度出现认知不足的情况,在对教育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考虑的不够全面,导致实用性和有效性相对较弱,难以较为科学地解决教育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2.建设力度欠缺。高校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场,因此在高校中也更加注重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学校中的绝大多数资源都应用于对于学生的培养上,在学校整体资源稳定的情况下,人才培养所占用的资源越多,信息化建设的资源也就越少,这也就导致在高校教务管理中信息化的建设力度出现了极大的欠缺,信息化的软件硬件投资不均衡,这种缺陷极大程度地阻碍了教育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3.缺乏专业型人才。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教育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相对较强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在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较为综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素养,掌握较为专业的教务管理知识,但是因为知识结构的问题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信息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性不足,操作混乱,尽管教育信息系统已建立,但是难以有效地发挥最大作用,仍旧有很大上升空间。
三、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秉承的原则
1.高并发性原则在高校中专业相对较多且院系也相对较,每一个院系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教务人员,而教务工作人员都需要登录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学生信息的记录和更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务系统信息的建设就需要满足多用户同时登录的需求,除此之外,在设计的过程中,高校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除了需要便捷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便捷学生的查阅和观看,除了需要满足相关的教务管理人员工作需求以外,还需要满足大面积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保障系统建设具备相对较高的并发性,可以同时满足较多的受众,在系统设计和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从系统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等等综合考虑,防止因为同时登陆的用户相对较多导致系统崩溃。
2.多层兼容。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需要满足学生的查阅需求,同时还需要满足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受众不同,对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往往是多样的,想要达到数据共享,将数据信息系统发挥最大效用,就需要保障高校管理系统信息建设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多层兼容性。从校园内部人员分析,可以分为本校学生需求,以及相关教务管理人员和校方中高层领导的操作需求,这就需要保证业务系统与单点的门户登录兼容,让不同的用户在信息系统登录之后所能查阅的范围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既可以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可以保障学生数据查阅的高效真实,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及需求的多样性。
3.系统建设稳定可靠。信息系统的稳定可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在信息系统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避免故障频出造成应用上的麻烦,同时也避免稳定性不足造成系统崩溃、信息丢失,另一方面也在于内部数据的安全可靠,保证学生的身份信息以及学校内部的信息不会丢失或被窃取,造成学校工作开展以及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影响,同时还需要具有风险预备的功能,即当校园内部信息系统受到影响或面临崩溃时可以在系统修复之后找回数据,防止大量的数据丢失,也防止因为数据出现故障导致学校其他工作无法有效进行,为此在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信息高度安全以及可追溯的特性,相关工作人员可以从安全机制、备份恢复中着手研究。
四、教务系统信息建设的目标
1.实行一体化管理。教育系统信息化的建立是为了让教务管理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地展开,减少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力依赖,用最少的人力资源达到最大的管理效果,同时也通过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让高校中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效用发挥,通过信息互通的方式调配教室、课程等资源,力求通过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有效建设让教务管理工作出现质的提升,更好地整合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为教学管理的优化和升级提供借鉴,让教学管理的优化更有重点,可以明确核心矛盾,有效改善。
2.实现规范化管理。教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较杂,也正因如此教务管理工作成了校园工作中较为困难的工作之一,在建立信息化系统之前教务管理工作往往依照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展开,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一些个人的主观意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会出现不规范的情况,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建设,可以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明确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业务展开的核心矛盾,并且通过具体规范的流程进行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相较于以往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通过教育信息系统的有效建设让教务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科学,以此为基础也可以让教务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在此基础上教务管理工作的上限更高,可以确立更高的管理目标,以教务工作管理的提升为基础,让高校教育更加科学的开展,进而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使其社会口碑和人才培养效果更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3.操作简捷。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了让相关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出现质的提升,发生新的转变,让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流通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为了让教务管理工作对于人力的依赖更低,用更少的人达到更高的管理效果,同时教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远达不到专业工作者的水平,为了防止因为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过难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就需要在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中保证信息系统操作方便,满足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将教务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最大化提升。
五、教育系统信息化设计方案
1.总体框架。根据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特性,高校的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四个层次落实,即用户服务层、业务管理层、集成服务层和核心数据层四个角度,首先根据教育管理系统面对的受众分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除了需要向相关的教务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展示数据以外,还需面向教师和学生,同时满足校园院系秘书及各级领导的工作需求,因此在用户服务层可以分为教育系统个性化UI操作界面和学校统一校园门户平台界面两种,教育系统个性化UI界面主要是面向工作人员,通过教育系统个性化UI界面登陆可以实时更新数据和信息,保证学校统一校园门户平台界面展示的信息更新率相对较高,而学校统一校园门户平台界面则主要面向学生及教师,学生通过校园门户平台界面了解自己需求的数据,通过系统操作界面和门户平台界面的分割保证每一个用户登录都可及时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从业务管理层分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落实,首先根据教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确定业务管理层的核心功能在于培养计划的设计、教学任务的确定、智能排课的落实、选课管理的展开、课程维护以及毕业审核工作的落实,除此之外根据工作方向不同还可以分为两大版面,其一,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材管理、校外考试、毕业论文、学籍变更、教师管理、费用管理,其二,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数据导入导出、日志监控管理等。通过业务管理层的建设保证相关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在信息系统上都有迹可循,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板块快速的展开工作。第三则是集成服务功能,集成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五个方向的服务即业务集成服务、事务预警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流程驱动服务以及规则配置服务。最后则是核心数据层,根据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核心确定主要的数据管理方向为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学生成绩、专业信息、培养计划和学生选课。
2.教务系统信息化业务构架。教务系统信息化的业务构架是以日常工作的基础数据为核心展开框架设计,从课程编排、学籍导入和维护、教室管理、同步和维护四个角度分散开来互有交叉。首先从课程编制出发下设课程大纲设计、课程数据→方案编制和审核→专业和个人计划→任务下达→教学任务→选课和预置(排课和调整→教师使用情况→排课结果)(排考和调整→排考结果)→选课数据→成绩录入和审核→课程成绩→成绩认定(毕业审核→毕业审核结果)→跨校交流。从学籍导入和维护出发→学籍管理→学籍变更、大类分流、转专业(毕业审核→毕业审核结果)→学籍异动。从教室管理出发为→教师数据→教室借用→教师使用情况。从同步维护出发→教师数据→任务下达→教学任务→选课和预置(排课和调整→教师使用情况→排课结果)(排考和调整→排考结果)→选课数据→成绩录入和审核→课程成绩→成绩认定(毕业审核→毕业审核结果)→跨校交流。以上述四方面为基础构建出具体的业务流程,在业务框架内涵盖着相关工作人员的绝大多数工作内容,通过流程有效落实教务管理工作。
3.教务系统信息化技术框架。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框架主要分为四层,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整合层和资源层,通过相关工作人员任务的输入,系统确定技术为逻辑分析渠道、还是存储渠道,将信息分门别类的存储实现快速识别和信息整合。
4.信息安全与数据备份。为了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在登陆时设置双重密码,同时双重密码的输入需要控制容错率,比如,登陆人员有两次到四次的机会,如果连续四次输入的密码错误就会自动停机,设置一定的停机时长二次重试,在数据库管理上也应该设置同样的加密模式,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至于数据备份的问题,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可追溯性,也为了防止系统崩溃造成大范围数据丢失的问题,在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长系统自动更新备份数据库,例如每隔三个小时备份数据库会自动更新,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崩溃造成的数据丢失,为了防止系统因为备份和个人工作以及用户查询产生冲突造成系统崩溃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将备份工作放在深夜完成,在查询的人相对较少的时候进行备份,每天系统自动展开增量备份,减少数据备份和门户登陆的冲突,进而减少系统崩溃的频率。
结束语
教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可以让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高效,高校教育相较于其他学龄阶段的教育面对的学生更多,需要处理的学生信息也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信息管理高效化是十分必要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学生多信息多的难题,也符合于时代的需求,让教务管理工作开展更加高效便捷,为人才培养打好基础,但是现阶段仍旧存在相关工作人员认知不足、建设力度欠缺、缺乏专业型人才、信息化安全性薄弱的问题,为此就需要不断优化信息管理系统,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多层管理、操作简捷为目标确定业务整体构架和业务流程,让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高效,进而促进高校内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岩,武艳.更新教务管理系统的实践与探索——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0,6(06):536-540.
[2]穆道魁.新时代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践途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1):90-92.
[3]张守航,李四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研究与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0):193-195+199.
[4]邓添文,李梓瑞,赖冬宜.高等学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26):74-77.
[5]彭程程.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应用——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8):140-142.
魏然
上一篇: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下一篇: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的现代文献研究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