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1 11:01
【摘要】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本研究通过总结当下教育的表征形态、理论基石和研究范式,归纳出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是以真实教育问题为导向,有效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科学与技术,以发现教育基础规律为重点研究内容,服务于以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多元教育评价、优质服务供给与治理的新型教育研究。基于内涵,本研究考察并参考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的申请主题,将智能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归为“基础规律层”“技术方法层”“智能服务层”,构建了教育、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教育科学研究逻辑框架。最后,从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向、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和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构建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四个方面明确了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以期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能时代;教育科学;教育研究;教育机制;教育规律;逻辑框架;实践进路;智能技术;认知神经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为促进教育研究有效落地,推动教育实践快速发展,需要理清教育科学研究的演变方向。智能时代,科技创新为教育变革带来了巨大动能,主要体现在教育内生机制转变、教育研究范式演变和教育基础规律探索三个方面。因此,本研究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梳理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为理清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的演进提供参考。
二、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
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新兴科技迅猛发展,教育变革的拐点正在到来,教育的表征形态、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科学的内涵亟待重新梳理,以此指导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体系建设与有效发展。教育科学中的“科学”之意,更多地代表具有科学性取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科学”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处理问题,从而发现事实变化的真相,进而探求其原理原则的学问(胡中锋,2018,p.2)。同时,科学知识要求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系统性、规律性等特点(郭贵春,等,2006,pp.6-14)。教育科学通常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处理教育问题,探求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陈昌岑,1986)。据此,教育科学所探讨的问题是否客观,也依赖于探求知识、规律或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本研究从当下教育科学的技术化与多样化表征、多学科交叉以及自然科学范式融合这三大特点出发,总结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内容与研究方法,从而归纳出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
(一)具有技术化、多样化的表征形态
从农业时期的私塾教育到工业时期的规模化教育,再到互联网时代规模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教育形态,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极大程度上改变着教育的基本样态,促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系统变革(杨宗凯,等,2019)。在知识表征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呈现方式由以文字符号为主,转变为以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多元呈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知识的表征形态。在知识传播方式方面,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知识霸权地位逐渐被打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投放,有益于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在学习方法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学习的实践样态逐渐从“被动的知识传授”向“主动的知识建构”方向发展,亟须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教育组织模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和智能化的资源供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
(二)具有多学科交叉融通的理论基石
教育理论涉及对人活动的解释。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复杂现实问题,教育研究逐渐向多学科融合创新的方向发展。信息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与教育的交叉融合,为教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手段,由此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化和全方位的理论与方法支持。智能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创生出学习神经基础(黑箱探索)、教学方式创新和超学科性人才培养三类新型共性问题(曾育芬,等,2020),反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三、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框架
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1)立足于教育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面向教育应用实践中的问题解决需求,开展了自然科学方法促进教育实践、教育管理与决策等教育科学代表性研究。该方向较多囊括了教育科学领域中的高水准研究项目,涵盖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问题,体现了教育科学在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关键技术等方面与自然科学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郑永和,等,2021)。因此,本研究参考自然科学基金“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F0701)2018—2020年度的资助项目主题,以及陈丽等提出的“新时代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框架”(陈丽,等,2018),梳理出以个体认知发展规律、教与学规律和教育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基础规律层)为研究目标,以面向真实场景的智能化教育情境感知、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教与学过程解构、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发生机理和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教育生态系统演化规律诠释(技术方法层)为方法手段,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教学、精准化评价、科学化供给与治理(智能服务层)为研究愿景的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框架。具体框架内容如图1所示。
四、实践进路
通过对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的内涵剖析与研究问题梳理可以发现,教育科学与时代同频发展,其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向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而改变,把握每一阶段的生长点尤其关键。多学科交叉与智能技术融合也在逐渐走向成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体系,为保证教育科学研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的融合研究,深入探索数据驱动下教育科学的重大发展方向,并建立教育科学研究的长效机制。
五、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从智能时代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内涵进行了系统诠释,提出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应以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教育规律的发现为目标,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为依托,创新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服务模式,并从基础规律层、技术方法层、智能服务层对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逻辑框架进行了系统介绍,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理清思路。后续研究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关键理论和技术难题的突破,强化对教育规律的深入挖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建立智能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长效机制,推动教育研究朝着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曹培杰,余胜泉.2012.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33(4):21-27.
曾育芬,黄甫全,曾文婕.2020.论智能化时代教育科学的超学科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41(1):45-52,68.
陈昌岑.1986.关于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问题[J].外国教育动态(2):57-60,51.
陈丽,郭玉娟,王怀波,等.2018.
新时代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问题域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40-46,87
郑永和王杨春晓王一岩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