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20 10:22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在用大型医疗装备运行管理,以保障医院在用大型医疗装备有效运行。方法:分析保障医院在用大型医疗装备运行中尚存在的问题,从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预防性维护、保修合同管理与引入第三方维修机制以及管理理念三方面,探索保障医院在用大型医疗装备有效运行的科学模式。结果:确立新型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管理理念,对5台大型医疗设备的150例停机故障进行归类与分析,通过加强预防性维护有效避免故障发生,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建立起各项医疗装备管理制度,实施大型医疗装备一体化数字化管理,保障了大型医疗装备全生命周期内的使用率,获得医院社会效益最大化。结论:创新医院在用大型医疗装备有效运行的技术保障模式、实施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
[关键词]大型医疗装备;预防性维护;运行效率;管理模式
大型医学装备在医院的诊疗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现代医学诊断治疗体系已普遍将许多大型设备纳入其中,诸如PET-CT、CT、MRI、ECT、DR和彩色超声等。对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型医疗装备,已经成为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最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1]。因此,如何保证大型医疗装备有效地正常运行是医院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具有挑战性的重要工作。
关于医疗的论文范文还有全科医师晋升职称要准备的学术材料,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1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维护和维修
1.1大型医疗装备的维护
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维护通常是指预防性维护,即医疗装备正常运作期间对其安全性能和设备功能性能常规性的检测[2]。工作实践证明,预防性维护是大型医疗设备良好有序运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5台大型医疗设备(2台MRI和3台CT)的150例停机故障进行了归类和分析(见表1)。
1.2大型医疗装备的维修医院大型医疗装备出现故障后,由使用科室报告于设备科(医学工程科),设备科根据设备维修难度、医院自身情况以及相关环境因素来选择维修模式。大型医疗装备维修模式有3种,分别为院方维修、原厂方维修和第三方公司维修,而3种维修模式各具优缺点[5]。
1.2.1院方工程师
院方工程师是指医疗机构自己培养的工程师,具有响应及时、反应迅速及用工成本低等优点,然而受技术培训、专业垄断和零配件供给短缺等条件限制,尤其是面对复杂系统,技术限制系统、诊断仪器和检测软件缺失的设备,维修工作极难展开,即便能克服表2维护前后故障发生例数对比(例)故障出现时间飞利浦Ingenia3.0TMRI飞利浦Intera1.5TMRI东芝320AquilionONECT东芝640AquilionvisionCT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CT故障总数维护前(2014-2015年)1331271614101维护后(2015-2016年)8201910865重重困难,但维修时间势必要拉长,耽误病患诊疗,经济损失提高。就社会效益和经济成本的关联性,时间成本和边际成本[6]的相关性而言,医疗机构自身维修不一定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此时,应该根据设备运行状况、病患流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重、院方维护的技术和零配件的支撑能力等条件来决定是否由院方工程师自行维修[7]。
1.2.2原厂工程师
原厂工程师具备领域技术能力,加之厂家技术的支持,充分的配件供给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使设备的维修更为高效、可靠,很大程度降低了设备停机风险以及合同签订、维修资金支付的顾虑。但大型医疗设备厂家基本都是非本土公司,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规模庞大,分工精细,环节复杂,手续繁多,再加上人才成本高等诸多原因促使原厂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费用必将由需要服务的医疗机构承担[8]。因此,原厂服务省心且具有保障,但服务价格较高。
2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保修签订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疗改革不断的完善和人们对健康的越发重视,大型医疗装备的不断被医疗机构引进,促使大型医疗装备在诊疗工程中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医疗机构正常运转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整体质量评估,关系着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保证大型医疗装备的良好并有效运行,其维护保修的工作部署尤为重要。
2.1购买大型医疗装备保修的原因
2.1.1大型医疗装备的科学技术含量高
大型医疗装备是指总价值>400万元的医疗装备,这些价值不菲科技产物都是各个领域的科技结晶,体现着当今医学与工程学发展的最高水平[10]。因此,其维护维修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维修工作,大多数是由原厂商、供应商承担维修服务。厂商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选择,培训系统的筹建,资金和精力方面都有大量的付出,不仅可以维持销售环节的流通,而且有技术垄断和技术保密的因素。
2.1.2医疗机构与社会维修实力相差悬殊
目前,多数医疗机构的实际现状是医学工程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比较欠缺,而大型医疗装备的技术发展飞速,造成医疗机构无力独自承担科技含量高的复杂的维修工作。即便对常规性的故障能进行判断和排除,一旦牵扯到零配件的更换,故障维修工作则无法进行。对于专用零配件和关键零配件厂商都实行专营制,使后期的维修服务形成垄断局面。面对这样的局面,医疗机构处于被动,并且选择性单一且具有局限性[11]。
2.2大型医疗装备保修购买的注意事项
2.2.1保修合同承揽人的选择
大型医疗装备保修合同属于承揽合同,我国《合同法》定义为:“承揽人按照定作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作人给付报酬的合同。”保修承揽合同的承揽人应着重考虑以下列因素:①技术实力,承揽人是否拥有具有足够专业技术的维修技术人员团队;②配件供给,承揽人是否具有足够配件库存,在维修期间能否提供临时代用,并且以新换旧进行维修确保开机率;③口碑和信誉,承揽人是否得到市场认同,是否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④响应时间,承揽人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维修现场;⑤合作基础,双方是否有过合作经历,是否意愿合作[12]。此外,在确保第三方维修公司具有相应的资质、实力、信誉而能够胜任保修工作,医疗机构也可以将其作为合作的承揽人。如果符合条件的承揽方不止一家,则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来确定承揽人,这将给医疗机构带来更实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
2.2.2保修合同方案的确定
大型医疗装备保修工作采取合同化模式时,保修方案会有多种类型,包括整机保修、主要电子设备保修、附件保修、关键零备件保修和重要使用耗材保修等[13]。保修方案内容的不相同,服务程度也不相同,自然合同的意向价格也不相同。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大型医疗装备的运行情况来选择保修方案,严格控制保修成本,减少资金浪费,从而更有效地加强大型医疗装备的维护保养管理,提升医疗机构大型医疗装备的使用率。
3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管理理念
大型医疗装备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最为重要的固定资产,使其能有效正常运行,其管理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这需要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在同行业间通过不断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实践验证,总结出以下5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1建立领导重视管理制度
大型设备的维护维修在购置论证和招标之前就应多加考虑,将售后维修服务和技术培训以及保修期满后的零配件的供给作为招标采购的重要依据,选择商业信誉良好的厂商,与医疗机构有着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厂家优先考虑。
3.2建立大型设备供需双方和谐的维护保养关系
近年来,许多大中型医疗机构相继新购和更新了不少的大型设备。大型高尖端医疗设备的维修,逐步成为医疗机构管理者、使用者及维修工程师的困扰难题。医疗机构设备工程师检修此类设备时,如没有供货厂商在软件和硬件上的技术支持,独立开展维修是比较困难。所以若要及时,有效地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医疗机构和厂商建立和谐维保的关系很有必要[15]。
3.3强化人员技术素质管理
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使医护人员和技术工程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并掌握各种不同高尖端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与参数指标等,达到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的程度。学习并研究精湛的技术,熟练掌握设备运行工作原理,是管理好大型医疗装备必要的基础。设备相关人员上岗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考核,建立比较严厉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杜绝由于人为损坏和操作上的失误造成的停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4确保维修工程师为主要责任人
大型医疗装备维修工程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熟练掌握当代生物医学工程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备解决大型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常规故障的能力,在面临故障问题时,应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确保维修技术人员、病患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保障设备良好有序运作,努力为提升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做出自己应尽的责任[16]。
3.5加强医院大型医疗装备的协同作用
目前,大型影像设备和精确放射治疗设备已经成为综合型医疗机构的诊疗标配。大型影像设备中PET-CT、CT、MRI、医用直线加速器(medicallinearaccelerators,MLA)、DR和数字B超等,均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大型设备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医院诊疗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升[17]。在医疗机构的医学工程科、信息技术科的统筹协调下,可在医技科室和临床科室之间建立网络互连系统。目前,可以借助影像归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18]连接,将医学影像技术整合集成并进一步开拓影像资源应用范围,以各种影像设备为支点,采集影像临床信息,通过图像多功能计算机处理分析后,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并满足外科手术计划、手术导引、计算机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计划等。大型医疗装备的协同作用,不仅使患者获益,也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需要设备科在论证和购买医疗设备时运用长远的发展目光,统筹规划,实现对大型医疗装备一体化数字化管理,为未来的数字化智能医院的建成打下基础[19]。
4结语
大型医疗装备良好并有效运行的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各医疗机构所关注,同时也是医疗设备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研究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需求热日益增长,高、精、尖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对使用者、管理者以及相关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各部门需要增强管理意识,增加相关知识储备,更新管理理念,使用好大型医疗装备、管理好大型医疗装备,才能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才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许敏光,闫伟,夏鹏,等.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核算及其效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7):123-124.
杨萌.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探讨[J].现代医生,2012,50(8):121-122.
倪萍,陈自谦,张鲁闽,等.3T磁共振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策略[J].医疗设备,2009,24(12):122.
孙保静,崔维斌,孙保红.浅析常见医疗设备软件的维护和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6):79-80.
赵俊.大型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与维修策略[J].医学装备,2005,2(8):15-16.
安志萍,赵丽萍,敖琼,等.基于工作流管理的医疗装备维修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5):93-94
刘伟军①潘伟①张恩科①*刘沁峰①李宪军①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