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生活与教育调研与思考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1:03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逐步向乡镇居民角色定位,他们的生活观念和子女教育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并传递到农村乡镇地区下一代的生活与成长中。因此,本调研报告就农村中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生活观念与教育观念展开,并结合现状,从当前乡村教育改革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鲁西乡镇调研;农村中青年生活观;教育观;乡村建设

  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以及乡村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群体的生活与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当下和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基于此,本人于2020年1月底,就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生活及教育观现状在鲁西地区部分乡镇展开调研。本次调研有如下几点发现:一是文化程度。相比以往,乡镇农村地区中青年群体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升,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学历逐渐从初中向高中或中职转变。学历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中青年群体的就业选择,较高的学历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创业空间以及更高的收入水平。二是乡村认同。生活在农村的中青年群体,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更为现实的需求,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情怀与改善生活的现实需求,决定了他们对于农村发展的认识不同于那些身处城市的文人学者们的想法。他们对农村依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为改善生活有着学习新技能的强烈需求;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继续致富是他们的共同诉求。与此同时,乡村贤达在农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依然不容忽视。三是教育观念。在大多数乡镇中青年看来,教育是改变子女将来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与上一代相比,他们在教育支出、子女陪伴以及生活指导等诸多方面投入更多,与学校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

鲁西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生活与教育调研与思考

  一、调研对象概况

  本次问卷于2020年1月26日设计完成,1月27日借助“问卷星”官网平台,通过笔者以及地处鲁西地区的家族群、“发小”群,初中、小学同学群等广泛发放,共回收问卷155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52份,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性别比例均衡,男、女各为76人,分别占比50%。年龄段主要以2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为主。其中,31~40岁的青壮年占比75%,21~30岁农村青年占比12.5%(如图1所示)。

  笔者家乡地处鲁西地区的S县,粮食、蔬菜种植业颇为发达,近年来有“蔬菜第一县”的美誉。就职业分布而言,笔者所在的乡镇并未有太多的农村人口从事蔬菜种植,蔬菜大棚种植户仅占5.9%;认可自身职业为农民(在农闲时也会从事其他零工)的群体占30.3%。其他人员主要分布在种植、养殖、个体经营、外出务工、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乡村教师等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调查对象中,外出务工人员仅占6.6%,这与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笔者近几年回乡探亲的经历,农村的小型作坊式工厂,例如塑编加工、预制厂、饲料厂、玩具厂、食品厂、机械配件厂等日渐增加,县城及农村乡镇一带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是鲁西地区的天然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也催生了农村乡镇企业的繁荣,图2中个体企业主占比6.6%,企业工人占比8.6%(“其他”一栏中主要包括村医、返乡大学生以及自由职业者等)。

  教育的发展、便捷的网络资讯、发达的交通等,使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青年群体的职业、身份更加复杂多样,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S县人口规模110多万,在1995年前后就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该县高中升学率在鲁西地区历来名列榜首,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启惠及鲁西地区,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学历有了大幅度提升。本次调查显示,虽然乡镇农村地区中青年持有初中学历人数仍占大部分(40.1%),但高中或中职学历者占比已经超过1/3(36.2%)。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及以上学历者占比已接近1/5(18.4%)。学历水平的提升常常代表了人口素质的提升,这一点也明显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及教育观念上(详见后文)。

  二、农村乡镇中青年生活观现状调查

  本部分调查主要集中在乡镇地区中青年闲暇时间、业余休闲、生活观念与生活期望等领域。

  (一)产业结构变化与网络讯息深刻改变了农村生活方式

  春种秋收,秋实冬藏;日出而落,日落而息。这是传统农村的生活节奏。传统的农村,春冬两季较为清闲,夏秋两季是最为繁忙的时节,这期间包括了夏粮抢收、夏种、浇水、施肥、除草、打理庄稼、秋收、秋耕等诸多环节。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小农耕作方式业已成为历史,并且极大节约了农民的耕作时间;农村乡镇产业结构的变化更是冲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在休闲时间上很好地呈现出来。在被问及“您在哪个季度较为清闲”时,18.4%的受访者选择冬季,21.7%的受访者选择夏季,10.5%的受访者选择春季,而47.4%的受访者回答“各季度都差不多”。

  参考每周双休的法定假日,农村中青年闲暇时间相对缺乏。当问及“您一周中的闲暇时间”时,55.3%的受访者选择了“1天以内”,20.4%的受访者选择了“1天”。而选择“2天”或“2天以上”的受访者分别为13.82%和10.53%。并且,上网、玩手机、陪伴孩子、看书阅读、看影视剧等活动成为当前农村乡镇中青年休闲的主要选项(如图5所示)

  (二)农村中青年眼中的农村

  “消失的乡愁”成为近年来节日返乡的城里人的共同话题。在他们看来,儿时熟悉的树林、老屋、学校已不再,淳朴的乡情在悄悄解构,过年的氛围也渐渐消失,环境遭到污染,于是他们发出了“乡愁不再”的慨叹,进一步诉诸乡村重建的主张。但对于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同龄人而言,他们对于农村的感受,与城里人的感触和认知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在他们看来,农村的变化更多是向好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他们感触最深的方面(如图6所示)。

  三、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家庭教育和观念现状调查

  在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群体看来,教育在改变子女将来命运上仍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54.6%)或绝大程度(27.0%)的作用。作为中低收入群体,子女上学方面的开支用度大体上属于“有压力,但可以承受”的范畴(如图14所示)。

  (一)逐渐提升的文化资本和逐渐增强的教育意识

  农村家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宽裕,一天中,家长陪伴孩子2小时以上的占43.4%,1~2个小时的占32.9%,仅有23.7%的家长陪伴孩子不到1个小时。并且,由于传统认知中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定位,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要远远大于父亲的陪伴时间(如表1所示)。

  (二)乡镇教育水平、教育满意度与家校互动现状

  2012年,我国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教育财政的改观显著影响了城乡各地的教育现状,各地校舍与教学设备得到了明显改善;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的增多,极大助推了乡镇地区师资水平的提升。反映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上,就是教育满意度的显著改观。本次调研显示,家长对子女所在学校的教育质量表示“非常满意”者,占16.5%;54.0%的家长表示“满意”,23.0%的家长表示“比较满意”;仅有极少部分家长表示“比较不满意”(4.5%)和“很不满意”(2.0%)。微信群、QQ群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家校关系更加密切,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读初高中时,家长和学校的互动情况并不多,家长也很少认识学校教师。本次调研发现,有23.7%的农村地区家长能够与学校教师“经常沟通”,48.7%的家长能做到“偶尔沟通”。这一点或者不及城市地区,但相比以往,农村家校沟通情况已显著改善。调查发现,师资水平和学校管理仍然是农村地区家长关注最多的话题,相对来说,家长对教育收费、家校关系、课程内容、校园食宿、学校设施等方面关注程度较为均衡(如图15所示)。另外,亦有家长反映校园欺凌、校外有偿补课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四、关于乡村文化建设与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乡村中青年对农村有着深深的依恋和认可,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较为现实的需求。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应该立足实际,着眼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终身学习。农村乡镇中青年群体对他们子女未来生活的期望仍然是“脱离农村”,并且在子女教育投入、教育方式等方面相对都有所加强,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农村建设仍任重道远,未来农村建设所倚靠的主力,仍然是这一群体的子女。乡村教育之于农村乡镇发展,已不再仅仅是充当农村向城镇地区过渡的桥梁和渠道,而更应该进一步发扬自身所担负的传承农村传统习俗、改造农村习俗、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出发,笔者结合本次调研,面向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村委会管理与村民自治要发挥乡贤教化与宗族团结的作用

  在乡村多元化的就业背景下,乡村贤达往往还会从事相应的工作。与邻为善、明事理、能服众、善于组织和调动是这类人士身上的共同特征,比如德高望重的乡村退休教师、从医多年的乡村医生、赋闲在家的乡镇退休干部、有文化的乡村个体户、农村文学爱好者等。这类乡村贤达还往往会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在村上主持红白喜事或从事书写宣传工作,等等,他们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宗族聚集的农村,无论生产或生活方式如何变化,农村人的衣食住行与生活习俗总也摆脱不了宗族的影响。基层组织执行农村政策,开展村民自治,也应考虑乡村天然的宗族关系,灵活应对。既要发挥宗族团结的天然优势,又要发扬民主,推进共同治理,杜绝以宗亲为纽带的宗族不良势力滋生。

  (二)立足乡村发展本位,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看得见的乡愁”成为社会与学界的共识。当代文人的乡愁根植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怀,不乏怀旧底色与浪漫想象。单纯从温情脉脉乃至虚无缥缈的乡愁来关怀当下的农村发展并不现实,当前应坚守并可发扬光大的,应该是植根于区域乡土中的乡愁,以及乡愁所发挥出的村庄文化陶冶和煦育功能。对于有过乡村生活的人来说,无论身居城市还是农村乡镇,乡愁里仍然寄予了人们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期望。

  文/赵章靖

上一篇:浅析如何以创新班会形式增效新时代德育 下一篇:保障医院在用大型医疗装备有效运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