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以创新班会形式增效新时代德育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0:55

  【摘要】主题班会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学生班级活动的有效形式,主题班会的开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惯的养成、性格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小学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笔者的实际经验,阐述了创新班会课教学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主题班会有效发挥其教育意义,为学校顺利开展德育工作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班会课教学;现状分析;学生德育发展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活动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有效开展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以创新班会形式增效新时代德育

  一、班会课教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德育教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许多学校都将主题班会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借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素质水平。主题明确的班会活动对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思想,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如何让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课更有价值、有效果,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小学班会课的改革创新,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让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更有价值、有效果,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很多班主任老师、德育教育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探索班会课的教学方法。如何摸索出一套高效且形成模式的班会课教学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好的班会课模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当前小学班会课存在的问题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主题班会从重要性和开展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我们也看到,小学主题班会的开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教育观念上由于过于重视学生学业成绩,很多班主任对班会重视程度不够,主题班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主题不明确、教育目标不清晰、教育方式不科学”的情况。这种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过于重视成绩而忽略德育有很大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题班会德育目标的设置过于空洞,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方法和形式较为单一,因此造成主题班会的一系列问题。

  (一)对班会课的德育功能认知不够

  知行结合、实践性强是班会课德育功能的重要特点。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课活动中,班集体成员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思想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实际操作中,主题班会主要由班主任进行指导,学生组织实施。但一些学校的班主任多是年轻教师,对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认知不够,缺乏对主题班会的精心设置和科学有效的指导。

  (二)班会课安排随意,缺乏计划性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将主题班会列入德育工作计划,但内容不具体、针对性较差、班主任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导致许多主题安排随意,缺乏计划性。很多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走形式、走过场,缺乏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班会主题,因而常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讲的尴尬局面。这样的主题班会效果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相差甚远。

  三、对策和建议

  (一)学校制订完善的主题班会制度

  要使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抓好制度建设是前提。学校必须结合德育总体目标,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小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主题班会的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

  1.以评促教,制订主题班会考评制度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班的主题班会开展情况进行抽查,确保主题班会正常开展。还要对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或教案进行检查,并评出优秀方案或教案进行奖励,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可以将这些优秀设计方案或教案装订成册,鼓励老师们使用,使这些优质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2.以研促教,成立主题班会课题小组课题研究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究的内容可以从学科层面拓展到更广泛的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帮助老师建立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小组,集众人之智慧,策划出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分年级制作主题班会资源包,让课题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日常的德育教学所共享。

  3.关注评价,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主题班会的效果是开展主题班会的根本所在,学校建立主题班会后续评价机制,有助于抓好主题班会的落实。一方面,通过对主题班会后一段时间内学生行为的观察,对效果做出评价;另一方面,与家长保持联系,抽样调查学生在家的表现,通过家长的反馈信息获知班会效果。

  (二)班主任开展有价值、有效果的主题班会活动教育

  1.好的主题是成功的开始

  班主任要对主题班会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限定,如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安全等,这样设计开展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主线,内心自然会有主题班会的大致流程。总之,合适的主题是班会成功、有效的前提。

  2.活动开展方式多样化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主题、内容的特点,选取适当的主题班会开展方式。班会课的内容要精心设计,采取的形式不能局限于“说教式”和“信息式”,更不能空洞地泛泛而谈,老师不能唱独角戏,或直接安排班干部代替老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适当安排与主题相关的节目,会使整个班会课生动有趣。总而言之,班会课的安排应有针对性,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吸引力,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而主题班会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恰好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提高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和谐的教育环境。[2]

  3.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使班会课教学多元化

  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发挥班会课的德育功能,不能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应该广泛吸纳校外优质教育资源,让家庭、社会多元化地参与到班会课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如果学生、家长、社会热心人士及班主任多元化地参与进班会教育,大家各自提出看法,发挥专长,班会课会更加精彩,可以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德育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是主题班会课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德育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在主题班会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这种轻松的教育环境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为教师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5.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题班会能够促使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促使学生在反思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自我认知目的。学生既是主题班会的主体,又是德育教育的客体,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通过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主题班会的意义所在,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3]例如,在进行“垃圾分类”的主题班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回忆和反思,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为和一些破坏环境的案例,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取正确的行为意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学习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予以完善和改进,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而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德育渗透最有效的手段。创新班会课教学,既可以提高班主任常规教育的实效性,又能为班主任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更好地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当然,班主任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将主题班会更好地运用到德育教育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老师和学生各方面的探索和配合,需要更专业的理论指导,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陈雪燕.以主题班会为载体深化德育[J].成才之路,2012(08):30-31.

  孙琍.如何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班级德育工作[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42-43.

  文/杨文婧

上一篇:“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四重路径 下一篇:鲁西农村乡镇地区中青年生活与教育调研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