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四重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0:52

  【摘要】学史铸魂、资政育人。“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主要有“深”“实”“新”“活”四重路径。在“深”上下功夫,一要理论阐释有深度,二要思维方式辩证;在“实”上下功夫,一要紧盯思政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要聚焦时事政治焦点和热点,三要随时回应学生的关注点;在“新”上下功夫,一要丰富思政育人资源,二要构建线上线下育人新格局,三要打造新媒体学习平台;在“活”上下功夫,一要活化课堂教学,二要融入实践教学大课堂,三要发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四重路径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了解“四史”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主渠道。[1]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总书记关于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苦难辉煌的党史,引导大学生理解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艰辛探索的新史,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落地生根;通过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史,引导青年学生充分体会特色社会主义的“好”;通过正道沧桑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引导大学生从国内和国际多重维度丰富思想灵魂、坚定理想信念。学史铸魂、资政育人,主要有“深”“实”“新”“活”四重路径。

  更新了一篇思政相关的论文,如思政专业论文如何投国外期刊,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在“深”上下功夫

  有深度才有力量。“四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必须在“深”上下功夫。高校“四史”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四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涵盖了共产党自成立后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部历史。这部历史不仅包括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历程,还包括中华民族睿智的政治选择历程。只有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政治内涵,才能确保其取得实效。知之深,信之笃。铸魂育人是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只有在“深”上下功夫,才能挖掘出“四史”中仁人志士开辟革命道路、坚守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故事,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理想、科学信念;发现“四史”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追寻“四史”中模范典型严格自律、艰苦奋斗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也唯有在“深”上下功夫,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四史”与高校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让思政课堂生动走心、感人动人,使学生在学深悟透、牢固掌握“四史”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个人理想紧密结合,以奋斗的青春姿态面对世界之大变局。

  (一)理论阐释有深度

  “四史”客观记录了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构建健康政治生态、铸牢党员的政治意识提供了鲜活案例。要从理论深度讲清楚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实践逻辑,阐明我党一贯维护人民利益的鲜明立场和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与目标,将体现共产党人担当本色、奋斗精神和为民情怀的动人故事讲生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树牢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思维方式要辩证

  “四史”教育要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当今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不确定性显著增多,[2]一些荒谬论调时有露头。只有架起历史望远镜冷静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赢得战略主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堂不仅要理直气壮地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发扬批判精神,充分发挥“四史”的育人优势,直面各种错误思潮,通过理论指导、逻辑推理,揭露其错误原因、实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和打击,帮助学生明辨是非。[3]

  二、在“实”上下功夫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基于现实,理论才能从抽象走向具体,发挥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作用。“四史”时间跨度大,蕴含的历史内容非常丰富,只有在“实”上下功夫,紧盯思政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聚焦时事政治焦点和热点,并随时对学生的关注点予以回应,才能促使“四史”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堂。

  (一)紧盯思政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是高校“四史”教育实施的前提,要通过深入认识我国的发展脉络,了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总书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及坚持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根本原因。唯有紧盯高校思政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保证“四史”教育的效果。同时,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能机械插入、生搬硬套,而必须基于相应思政课程本身的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处理好各门思政课程在教学中的相互衔接,聚焦思政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做到整体统筹、有机融合。

  (二)聚焦时事政治焦点和热点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焦点。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通过聚焦国内外时事政治焦点、热点,辩证分析其背景和原因,能够及时回应他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导大学生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心怀天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伴随着我国坚定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唱衰”“捧杀”的论调在国际上时有出现,有人丑化我国国际形象,也有人散布“威胁论”等等。通过“四史”中鲜活生动的具体事实、新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可以对这些论调进行有效的批驳。同时,通过深入的纵横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三、在“新”上下功夫

  勇于创新才有魅力。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对培养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的任务,“四史”教育要以“大思政课”的理念,在“新”上下功夫。要丰富思政育人资源,协同使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社会生活大课堂,拓展价值引导的融入渠道,创新教育方式。

  (一)丰富思政育人资源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在的传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中进行的。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都把高校作为阵地。”[4]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校园、校史中的“四史”资源以及校友中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红色事迹,构建校本“四史”教育资源。同时,高校还要结合“三全育人”工作和自身特色,广泛传播、宣传校本红色资源。

  (二)构建线上线下育人新格局

  在融媒体环境中长大的青年学生与信息互联密不可分,所以当代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不仅要“面对面”,还要“键对键”,通过有声有色的网络育人,使“四史”真正在学生头脑中落地生根,最终达到知行统一。[5]一是要借助新媒体开发“四史”学习教育线上课程,制作一批脍炙人口的线上“四史”“金课”,同时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权威平台的红色教育资源,随时随地调取学习。二是“四史”教育可采用PBL项目式教学方式。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学生可在线上组成小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思考、讨论、实践中感悟并体验理论。三是要充分发挥高校研习社、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平台的作用,组织网络“四史”竞答等学习教育活动。

  (三)打造新媒体学习平台

  新时代,我们要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实践育人理念,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立思政实践体验式教学中心,通过VR等新技术、新媒介,生动展现共产党人气壮山河的历史故事和“四史”深刻的历史内涵,彰显共产党人的坚贞和担当。要把红色电影、歌曲、艺术展览等生动形式当成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汲取精神力量和坚持砥砺奋进的“加油站”,强化青年学生对“四史”的学、思、践、悟。

  四、在“活”上下功夫

  有活力才有意义、有未来。实现“四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要在“活”这个关键字上下功夫。

  (一)活化课堂教学

  在“四史”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环节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理论点的讲解,突出典型案例的分析。要活用历史中的鲜活故事,让遥不可及的历史可触可感;要活用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与探索,实现教育主客体的交流互动和思想碰撞;要活用影视资料、视频、图片等各种手段,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层面都感知到“四史”的积极意义;要活用时代化和网络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通俗理解“四史”的根本要义和合理内核。

  (二)融入实践教学大课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联系实际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统一,让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校内各类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革命纪念场馆等,都是充分展现“四史”、传递红色精神的平台,都是大学生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优秀载体,都是使“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效辅助。在“四史”实践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关性,通过实践教学使青年学生与历史对话,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感受价值,透过繁杂的现象看清历史的本质;二要注重“四史”实践教学的合规性,切忌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要围绕实践主题,结合专业学习,从育人维度精心策划实践内容;三要注重提升“四史”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要让学生听讲解员讲解,更要充分调动青年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讲红色故事,谈心得体会,通过实践,不仅让学生立体化感受“四史”,更获得情感体验,提升思政课教学温度和感染力。

  (三)发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

  先进典型有着强烈的示范效果。高校师生可以“四史”为主题,立足专业背景,结合实践经历,生动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可亲、可感、可传”的故事,通过身边人讲好身边事,让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重温党的优良传统,汲取党的宝贵经验,感受党的伟大成就,营造“四史”教育的良好氛围,掀起学先进、当先进的热潮。

  总之,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以史鉴今、铸魂育人,就是要让“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师讲义、进入思政课堂、深入学生头脑,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相辅相成。我们要以习总书记总书记提出的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为准绳,坚持发掘“四史”中的育人元素,探索“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冯雅,李刚,刘志亮.对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公安院校“立德树人”中作用的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9(03):21-25.

  周建伟.画出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最大同心圆——学习习总书记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1):21-24.

  吴正东.慕课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探析[J].大学教育,2017(07):103-104.文献研究室.习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文献出版社,2017:98.

  应中正,严帅,谌荣彬.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J].高校辅导员,2017(05):21-26

  文/张玉红

上一篇: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如何以创新班会形式增效新时代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