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0:47
【摘要】体育因材施教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关键,必须从教学理念、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不同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对因材施教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在探索中针对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全面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课堂教学;因材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硬件设施都有了较高的提升。[1]2016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学生必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这也成为教学课堂改革的核心要素。[2]实现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积极探索这一理念下的体育因材施教教学改革形式的。实现体育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必须将学生、老师、学校进行合理搭接,根据课程需求,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本文旨在分析体育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现状,提出目前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体育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有所贡献。
更新了一篇体育相关的论文,如农村体育教学方面论文发表杂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因材施教理念及发展
(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
因材施教理念最早由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在《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他的弟子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同,孔子也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回答。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表明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孔子由此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孔子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也会给出不同的指导方针。
随着时代的进步,因材施教理念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仍然不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近期发展
现代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行理论化分析后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存在不同的水平。一个是学生的固有水平,另一个是学生的潜在水平,这需要在后期的培养中不断发掘。在两种不同水平之间的学生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固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并从这种不同之间寻求教学突破口,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领域
1.施教对象差异性大,参与体育课程主动性不够大学阶段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学生的心智逐渐成熟,个体之间的自控能力存在很大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同时,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乎未来发展的课业上,而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学生对待体育课程也处于消极状态,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强制要求下才会参加体育课程。[3]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2.体育锻炼参与频率过低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与改善作用,为了获取最优化的体育锻炼效果,需要锻炼者持之以恒、常态化地参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率过于低下,一方面会导致参与体育锻炼惰性的滋生,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无法切实体验体育锻炼对健康素质提升的帮助。因此,引导大学生提高体育锻炼参与频率,是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领域
1.教师指导能力有差异老师对于学生能力了解不全面,课前指导不足,无法给予足够的激发力,只是一味地布置任务,忽略了学生任务的完成度。而此时,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很难独立、自觉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调动每个个体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2.教学组织化程度较低开展组织化、规范化的大学生体育课程,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锻炼基础资源,而且还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帮助。同时,通过组织开展群体性的体育课程,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引导与规范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由此可见,开展组织化与规范化的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健康素质的提升具有多重的促进作用。因而,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效开展组织化、规范化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就成为大学生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体育教学因材施教问题的成因
(一)学生因素
1.课程参与动机的随意性明显动机作为一种内在动力,会对社会个体的行为取向及行为效果产生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大学生在读期间形成的体育锻炼参与动机以及掌握的体育锻炼运动技能,对于其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筑基”作用。然而,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随意性,诱发其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不纯,导致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常常表现出“各自为战”的弊端。[4]这样一来,大学生体育锻炼技术掌握的正确与否、运动时长与运动量设置的合理与否、锻炼方法是否具有实际效果等现实问题,只能依靠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自我解决,而一旦出现解决方法失效或解决策略偏失,不仅会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低下,更为严重的还会给学生造成运动损伤。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动机随意性弊端,是当前大学生体育教育因材施教中必须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2.未养成良好的体育课程参与习惯大学生群体在闲暇时间未能将体育锻炼作为其活动的首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上网、看电视/电影、休息、学习、逛街等,尚未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参与习惯。[5]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习惯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群体对体育锻炼尚未形成高度的认可,对其重要性尚未有效理解与充分认知,进而造成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6
(二)教师因素
体育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在不断尝试中,也在不断冲击着以往的教学理念。对于老师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不小的挑战。
1.心理接受程度不高“体育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教师接受这一教学理念。作为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定位进行引导,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2.体育课程多样性缺失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体育锻炼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活动两大途径。其中,课堂体育教学兼具体育理论知识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以及体育锻炼参与的三大属性,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过程,实质也是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由于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种类较少,导致大学生无法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对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也只能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参与。课程设置多样性的缺失,限制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材施教,成为影响与制约大学生有效参与体育锻炼以及提升健康素质的主要因素。
四、体育教学因材施教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方面
首先,因材施教教学改革要求把每个学生的培养重点放在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综合能力的提升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整体教学成果体现的是学生的配合度。从大多数教学实例来看,多数学生都具有提升学习成绩的愿望,所以,实现学生的教学配合实现度较高。其次,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往往伴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以此提高学习能力。最后,提高学生使用体育设备的能力。目前,实践类教学在全国呈现分布不均的现象,在某一个群体中,学生使用体育设备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要充分考虑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新的教学课堂改革。
(二)教师方面
1.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改革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方面。体育教学的改革,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老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注重教学过程要根据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况进行总结和复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让学生从中受益。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性别差异、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特点,针对这些不同特点实施教学,才能使每一个学生进步和发展。
(三)学校方面
只有学校重视因材施教教学改革,才能推动课堂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学校层面上,要鼓励教师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减少探索阻力。
五、结语
对大学体育教育问题的研究,一直非常关注。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学生体育课程是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尤为重要。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师必须在多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更要着力培养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习惯,使其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王雪.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1):176-179+182.
吴宾,姚蕾,仇军.大学生体育素养培育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19,26(03):121-127.
刘立新.体育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特征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1):78-83+95.
马宏斌.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体育学刊,2015,22(05):98-103
文/罗晨晖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下一篇: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阐释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