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阐释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9 10:49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审美观念等基本素养的成长上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应用问题与作用优势,从教育原则、教育体系、教育活动、教育保障、教育评价五个角度进行分析,阐释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高效展现劳动教育作用的相关策略,为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原因;作用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劳动教育的价值被提到了重要位置。观察当前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教学现况,大多注重智力方面的培养,鲜少关注学生劳动品质方面的教育。这也导致青少年群体中懒惰风气盛行,大部分学生出现贪易畏难的不良习性。若学生长时间脱离劳动锻炼,不仅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隐患,也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劳动教育、优化劳动教育,为学生们弥补身心成长上的短板。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阐释

  一、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没有充分体现作用价值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缺乏相应劳动课程

  虽然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但观察实际教育情况,大多数学校都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将教育重点放在升学率的提升上。在此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课程多以文化课为主,鲜少将教育时间分配在劳动课程上,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由于课程安排不足,学生接触劳动教育只能浅尝辄止,简单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理论,缺乏对应的劳动实践。长此以往,劳动教育只会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学生缺乏充足劳动意识

  在整个劳动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虽然新课程改革重新制定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劳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劳动意识的不足,往往使这一教育任务达不到理想效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从小生活在条件优渥的家庭环境中,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受到家长的妥善照顾,对于苦、累、脏的劳动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同时,许多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学习理念,认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其他不影响成绩的课程学习都无关紧要。所以,对参与劳动学习和实践缺乏兴趣。

  二、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优势

  (一)树立健康的思想品德

  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劳动中,学生需要完成服务的过程,其中包括自我服务、社会服务等[1]。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流汗出力,看到自己的努力对他人带来帮助,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当学生为学校、家庭、社会作出贡献,并得到朋友、家长、老师、陌生人的称赞,就会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以此为基础,不仅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也能锻炼和磨砺学生的个人意志,使学生能主动面对困难、克服困难。除此之外,当学生吃过苦,才更能体会劳动成果的得来不易,从而积极改正自己的错误,逐渐克服浪费、懒惰的行为。

  (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劳动可以增长学生的智慧。劳动教育并不单纯是体能上的锻炼,也需要学生活跃思考,融入脑力劳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若想让劳动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就要积极观察、勤于思考。学生们在学校学到知识,通过劳动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而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学生将永远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而学生通过劳动练习,会不断积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对学生增长见识、领悟道理、开发智力等均大有裨益。

  (三)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劳动是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劳动在培养学生的体适能方面不如体育专业科学,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很明显。比方说,弯腰擦地可以锻炼学生的腰腹力量,抬水搬桌可以锻炼学生的手臂力量。通过劳动,学生的肌肉、筋骨、肺活量、耐力乃至意志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

  (四)优化学生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曾言:劳动创造了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有机会不断展现创造才能,表现出优秀的意志、情感、品格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这都是劳动美的体现。在学校,学生可以在劳动课上手工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从自己的成果中体会到满足感。在校外,学生也能参加公益劳动,为老弱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展示新时代的青少年风采。学生通过劳动参与塑造世界、服务他人的工作,自然也能理解劳动的内涵。这可以促进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魅力。

  三、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高效展现劳动教育作用的相关策略

  (一)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若想通过劳动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掌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注重手脑并用。在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其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劳动形式,多在劳动教育设置中尝试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再次,要满足因地制宜的前提。劳动需要参考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风气、经济形势,与当地知名企业、职业院校、居民社区积极配合,通过“近工则工、近农则农、近学则学”的方式,制订符合当地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2]最后,教育工作者应当准确掌握劳动育人的核心准则,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情感。

  (二)构建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劳动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当为学生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劳教体系。这需要我们以劳动内涵为核心,以劳动目标为引领,以劳动课程为脉络,将劳动教育的目的全面落实。其中,劳动教育应当与学生的道德、智力、审美和身体素质培养综合在一起,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同步成长,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而目标方面的设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养成创新、勤俭、奋斗的劳动精神,做到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3]最后,关于劳动课程的设置,需要针对小学、中学、职高、大学等学习阶段的不同,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全面完善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小学生不宜开展活动量较大的劳动教育,小学生的劳动课程可以多侧重于卫生意识的培养与劳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优秀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积极拓展劳动实践

  学生的劳动教育并不只局限在劳动课堂上,在家庭中、社会上,处处都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合适场所。比如,在家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尝试令其独立洗衣、做饭、清洁家具,争取每年都能掌握一到两种基础的生活技能。在学校,统筹好课内外的教学课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上课时,着重为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下课后,教师可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劳动,主动捡起身边杂物,清理教室和走廊环境,为自己和他人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校外,与当地的企业、工厂、农场建立合作教育关系,开放一些劳动实践场所,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并在不同的劳动实践中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加强劳动教育保障

  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而言,保障工作十分重要。首先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笔者通过走访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劳动教师并非专职,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由于本职工作的任务较重,兼职教师通常对劳动课程的设置比较简略,只让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没有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因此,在新时期,各学校应当邀请专业人士来开展劳动指导教学,完善劳动课程的教师队伍。其次,安全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工具,或进行相应的体力运动,容易导致受伤的情况出现。[4]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须重点排查劳动场所的风险,杜绝具有辐射性或传染性的工具出现。同时,提前制定风险防控方案,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增设奖励措施,完善劳动教育评价评价

  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多数学校,劳动评价一般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积极性、实验课的表现作为考察标准。[5]所以,大部分学生始终不太重视劳动教育,多因为教师的要求,才被动参与劳动课程。对此,在教学中专门将学生的劳动表现作为素质评价的标准之一,以此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对于劳动热情高、干活积极的学生,即使文化成绩有所欠缺,也可在总评价上酌情提高评分,不吝给予优秀的评语。也建议学校在预算范围内采购一些劳动奖品,颁发给表现出色的学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增加奖励措施可以更好地完善评价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将劳动教育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结语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也能挖掘出自身的闪光点。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综合应用学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种生活技能,树立健康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健康体魄,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宋虎军,王鹏飞.“全景”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家,2021(01):67.

  马于强.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江西教育,2021(01):50-51.

  杨玲.简析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教育,2020(35):173-174.

  崔晶.抓实劳动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天津教育,2020(34):115-116.

  马金安.重视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0(11):6-7

  文/李逸

上一篇:浅谈因材施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隔代教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