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方法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6 11:04

  摘要: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趋势益发明显。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助力学生更加全面、完整地把握所学数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首先阐述了整体性策略运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随即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作业练习、阶段测试、情境创设等几个方面对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裨益相关教学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整体性教学策略;数学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数学课程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学科自身高度的抽象性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了较高的要求,这也是大部分学生感觉数学晦涩难懂的根源所在。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会产生学习内容较为片面、综合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等问题,无法做到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把握。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能够显著地弥补这一不足之处,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完整、具体,其实践意义非常鲜明。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方法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帮助学生串联数学教材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数学学科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逻辑的精密性,注重推理、计算、论证;第二,结构的紧凑性,内容环环相扣,某个节点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即有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此类问题,即在某个章节或者某个知识点上的理解存在障碍,导致其后续学习无法衔接,问题日渐堆积起来,最终积重难返,数学成绩表现糟糕。整体性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在备课环节已站在全局把握的视角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内容编排与活动设计,目的均是帮助学生培养串联所学教材知识的能力,实现知识迁移,做到数学学习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遇到相同问题时处理能够触类旁通。

  (二)能够因人而异设置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由此产生了他们在数学学习效率以及知识理解能力方面的不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对此类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忽视,致使部分学生因为跟不上进度产生抵触情绪,厌学放弃。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教师亦是从学生这一整体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环节、活动的相关设计,能够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以分层提问的形式强化各类学生的参与,由此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整体性教学策略的方法

  (一)遵循整体性原则制订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初中数学教学的纲领,在制订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整体性原则,尊重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反面的差异性,需要将所在班级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等因素纳入到教学目标制订的考量体系中去,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制订出一个契合整体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所参与、有所收获,切实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另外,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层次性,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符合其实际情况的目标设置。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其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当以拔高为主,如使其探索一题多解、知识引申的方面的内容,对于大部分一般基础的学生,应当以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为主。以人教版中学数学教材“因式分解”内容的学习为例,这部分的内容应用技巧较为丰富,整体性原则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设置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基本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进行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可以解决一些典型例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当以在考试过程中占比较大的公式法和配方法的掌握为其教学目标;对于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则可以补项法等拔高内容的讲授作为其教学目标设置。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能够兼顾基础较差与较好这两部分学生的学习诉求,强化其课堂参与,显著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二)以整体性为指导,科学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晦涩的数学知识,极易使学生产生对所学内容的枯燥感受,进而有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为此,整体性教学策略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务求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辅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以分组形式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具体配置学习小组时,应当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际情况,把数学素养较高的学生与基础不好的学生分在一起,便于其沟通交流,带动小组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勾股定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制作不同规格直角三角形纸板的任务,让其在新课时带到课堂中来。课程初始阶段,教师根据上次测试学生数学成绩的表现,进行了学习分组,具体分为了7组,每一组均有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以及较差的学生。随后教师引导其对所准备的直角三角形纸板进行探究,研究其两条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小组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氛围异常热烈。待探究环节完毕后,教师引出相关例题,让小组以比赛的形式尝试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小组中对勾股定理不甚理解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收获了良好的效果。

  (三)在数学作业练习布置过程中贯彻整体性

  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实现消化吸收,作业练习是学生内化所需必须经历的阶段,同时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关键阶段。作业练习的布置需要具有启发性,达到让学生反思所学的目的,而不能只是单调的、机械的进行解题。整体性教学策略运用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在布置作业练习时亦当贯彻整体性,使作业练习的内容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的设置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注重对学生充分调动知识储备能力的培养,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把握。例如,在完成对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二次函数”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在遵循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添加进了以往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相关习题,旨在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复习引导,“温故而知新”,使其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内容。作业练习一共分为三部分内容,基础篇,包括一次函数复习习题与二次函数基本例题;巩固篇,包括二次函数图像、性质等方面的针对性强化例题;选做篇,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让其结合二次函数的观点重新审视一元二次方程。科学的作业习题内容布置,合理地兼顾了所有学习层次的学生,同时亦有所侧重,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渐进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注重数学阶段测试,助力学生整体把握所学

  现阶段,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整体性教学策略应用效果的充分彰显,亦需要对应的阶段测试加以支撑。阶段测试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准确把握初中生具体学习成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发现学生在整体知识章节内容学习后存在问题的有效渠道。为此,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既定内容后,对其进行常态化的阶段测试,从最后的试卷分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集中讲解,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化解相关漏洞给后续学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理念已在教育界达成了广泛共识,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抽象性高、逻辑性强的学科学习,若没有强大兴趣驱动,必然无法持续下去。当代中学生是“信息原住民”,自出生起就成长在各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熟悉感,且对信息化教学的接受程度较高。运用整体性数学教学策略,教师应当在课堂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创设各类趣味性的情境,便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脑海中形成直观认识,进而达到整体把握所学数学知识的目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从互联网上下载了一段百岁山矿泉水的广告视频,作为课程学习的先导环节,在学生观阅完毕后,即向其阐述广告的取材,大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这一先导环节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由此实现了教学内容坐标系的顺利引入。在课堂实施环节,则通过相应的辅助软件,向学生展示了图形在坐标中美轮美奂的变化,如心形线、螺旋线等,使学生的专注力一直保持在教学内容上。与此同时,一些需要想象的内容均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动态的演示,学生的体验感得到极大强化。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多媒体技手段的协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其从源头形成了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的完整把握,收效颇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整体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地强化学生串联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情趣,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完整、全面、细致的把握,现实意义十分鲜明。教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当从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入手,积极贯彻整体性原则,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奠定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平.基于整体性教学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5):67—68.

  [2]朱先东.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学整体性教学设计[J].数学教育学报,2019(5):33—36.

  [3]彭丽华.在初中视角下谈函数的整体性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45+47.

  [4]王娟.浅谈初中数学整体性教学策略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8):26.

  陈志华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高原农业转型与小农户发展研究 下一篇: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