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四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途径及对策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6 11:01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总书记对四川“三农”系列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尽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川省通过打造“10+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凝聚全产业链资源与力量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然而体系运转尚存在诸多突出性问题。针对经费投入不足、体系间沟通与衔接力度不够、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低、人才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通过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与管控机制、促进体系协同合作、推行专家对接服务机制、增强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实现体系成果转化收益、健全体系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途径,充分发挥体系“系统性、整体性”的功能与优势,为体系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0+3”

  2008年四川省正式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筹建体系是加快实现“四化同步”的战略举措,是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总书记对四川“三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现代农业种业、装备、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为支撑,大力推进构建川菜、川粮油、川茶、川猪、川果、川牛羊、川酒、川竹、川药、川鱼等10大“川字号”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形成“10+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探究四川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发展途径及对策

  1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1.1体系经费投入不足

  体系投入占全省农业GDP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全省农业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体系经费尚不能完全满足体系正常运转所需,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很大缺口。长期以来,农业科研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财政协同增长制度尚未健全,风险投资与回报机制、多元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财政经费缺乏调控余地,管理“过死”,时常遇到调查研究、分析化验、耗材采购、试验推广、劳务补助等经费比例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体系的发展。

  1.2体系间沟通与衔接力度不够

  体系岗位专家和产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工作协调程度不够紧密,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体系创新团队信息化平台仍存在信息量少、更新慢、对外开放程度低的问题,由于不同农产品产业在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协调性不够,导致同一技术问题重复研究或“新、难、重”技术问题无人问津,造成体系运行严重受阻。

  1.3体系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体系人员队伍中,年轻的技术人员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有文化的技术人员不愿意到农村来,“断层”现象突出。在基层农村,重点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匮乏,仅有的农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能力不精、知识不深、服务不够的问题。加上四川省留守务农人员老龄化、妇弱化现象严重,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的缘故,使得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增加。

  2对策与建议

  2.1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与管控机制

  加大政府、科技计划和涉农金融机构对体系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体系财政拨款总量逐年稳定增加,适当提高农田经营建设补助标准。积极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与“川农贷”惠农工程,通过抵押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风险补偿等措施,多元化开展涉农投资,全面覆盖“10+3”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市县多投入、省级多补助”的激励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园区金融综合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农村产权融资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市县成立农业投资企业,充分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效益。加强经费与体系任务的衔接,适度增加劳务费、材料费、会议费、旅差费在项目总经费中的比重,不断缩减经费划拨、报账、预算及审核事项的中间环节,逐渐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与灵活性。同时,要严格遵照体系资金管理规定确保专款专用,并定期向社会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2.2促进体系协同合作,凸显团队力量

  建立体系内负责人经常性沟通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不同体系之间、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学习,进一步理顺部门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流程,实现管理、协调、合作、执行等顺畅衔接与高效运转。注重强化不同专业、学科间的协同创新与联合攻关,建立起科研面向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机制。面对不同产业间的类似、共性问题,组成共性问题技术研发组,实现同一专业领域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及时反映工作进展信息与最新成果,开展线上学术交流,扩大开放程度,促进资源共享。

  2.3推行专家对接服务机制,助力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全面推行

  “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鼓励岗位专家下乡“蹲点”指导,为农户提供“精准、及时、全天候、顾问式”的农技指导服务。通过集中授课、实地观摩、现场讲解等形式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种、管、运、储、销”产业链条各环节先进实用的技术经验,不断壮大农村“土专家”技术队伍,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高生产技能。继续加强政策激励,吸引更多创业者返乡下乡创业,重点围绕园区基础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烘干冷链物流等热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研究,为新型现代化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4增强创新主体培育,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体系运行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需求,积极听取终端使用主体的意见建议,以机械化、标准化、精准化为目标,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多学科协同创新模式。鼓励科企合作,大力开发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与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将种养、加工、贮藏、物流等成套技术集成示范,率先攻克重点区域主要农作物的薄弱环节。继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全力整合农业优势科技资源,以基因生物技术、物联网农业信息技术、水肥药一体绿色生产技术等为突破口,切实转变片面追求高产的思想导向,着力从技术体系整体角度出发开展配套式研究。

  2.5加快实现体系成果转化收益

  试行“推广教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农户需求+研+推+农户受益”模式,第一时间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推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手把手为农户传授种植经验,助力成果转化见到实效。推动成立四川省品牌发展联盟,深度挖掘“川字号”品牌文化。认真做好体系建设规划和布局,依托农产品主产区市(县)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机构,根据当地农业规模设立若干综合试验站和重点技术示范区,定期对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示范户开展产业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等培训业务,不断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2.6健全体系评价与激励机制

  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任务书的考核指标,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作为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防范突发性风险、保证产业平稳运行作为首要考核标准。继续强化过程监督与管理,尝试推行第三方评价机制,依托单位共享年度考核的结果,适当加大体系人员的进入和淘汰力度。加大青年科研者经费与政策支持力度,适度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允许面向生产一线自由选题,鼓励申请重大农业科研项目(课题),建立和强化公益性、基础性研究的评价、奖励体系,加快建立合理的科研成果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祝洪章,秦勇.关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12(12):29-30.

  [2]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节选)[J].四川畜牧兽医,2019,46(11):7-10.

  [3]舒长斌,张熙.关于提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4(03):12-14.

  [4]陈开勇,蔡红,张帆,等.四川农业科技竞争力提升调研报告[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8(04):7-10.

  [5]张克俊,张娜敏,伍红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特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14(11):37-41.

  李帅,赵永田

上一篇: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业信息化与家庭经营融合发展 下一篇: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农户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