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及思维导引方式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6 10:58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兼含数学知识、解题思路、运算技能等素养于一体的思维活动,也是一个引导学生在大量应用性习题中,周而复始、穷尽思维“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无可质疑的是,为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奠定扎实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品质,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大目标”和“十大核心概念”,尤其是要着力计算技能、推理技能、统计技能、操作技能、合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复习整理的技能和反思评价的技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厘清解题思路,力求授课内容当堂理解、当堂记忆、当堂运用、当堂小结。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瓶颈;思维导引

  者处身初中数学的教学岗位,基于学科特点、学生基础和教学要求,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成效的反思,对数学教学的切身感悟愈加清晰明了——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极强,任何章节之间都存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换而言之,随便打开一册数学教材,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知识点都有着某种内在的数理联系,无数知识点由浅入深、纵横链接,便构成了看似复杂、难以求解,实则找准了内在逻辑联系,问题也便迎刃而解的数学,但前提是基础扎实、步步为营、系统推进。以此为基,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便水到渠成。结合现如今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及思维导引进行如下分析。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及思维导引方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

  (一)基础短板,欲速不达

  小升初后,许多家长认为小学阶段数学课落伍无关紧要,升入初中后再努力也完全来得及。然而,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加大,家长和学生会逐渐发现如果学生小学数学的基础薄弱,那么升入初中后即便如愿进了心仪的重点班,且数学教师的能力有口皆碑,但学生仍然感到学习吃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学生既要认真听讲、跟上当前的学习进度,又要系统地重温小学教材,有针对性地自补短板、打牢基础。在课程繁杂、惜时如金、竞争激烈的学况下,个中艰辛与付出可想而知。因此,吃透教材、打牢基础,是学好数学的不二法门。诚然,此类学生如方法得当、系统补短,后来居上者并不鲜见。

  (二)眼高手低,缺乏技能

  源于性格和习惯等因素,部分初中学生听课时没有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学生最好的做法是,明白教师所讲的解题思路,又精细记下解题步骤和具体细节,即便教师所讲的内容已经预习、并已掌握,再耐心听讲一遍,也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怎奈,眼高手低、粗枝大叶的学生,要么视教师的讲授为多余赘言,要么择片言而听之。如此似听非听,岂能奠定初中阶段应具备的计算技能、推理技能、统计技能、操作技能、合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复习整理的技能、反思评价的技能?毕竟教师的课堂讲授,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解题方式的主渠道,在短暂的授课过程中,当面聆听教师的例题讲解、疑难解惑、概要提示,是提高数学诸多应用技能的根本所在。

  (三)兴趣淡漠,导引乏术

  兴趣是入门、喜爱和钻研的前提,寄望于一个对数学毫无兴趣的学生,仅凭几句鞭策和鼓励,就希望学生能从学困生转为学优生,这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转变规律。客观而言,但凡对数学兴趣淡漠的学生,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小学就对数学课不感兴趣,小升初后仍未改变;第二,思维品质上,逻辑思维不强,不擅长抽象推理;第三,因为对数学教师没有好感,导致对数学课没有兴趣;第四,数学教师不善沟通、没有亲和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思维导引

  (一)吃透教材,厘清解题思路

  欲探求数学的解题思路,首先,必须弄清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其次,画一个草图,用符号表达出来;再次,联想有关的定理、公式,思考解题的路径;最后,在解题后,回头检验每一个步骤,查看每一步是否都是正确的。求实而论,吃透教材是厘清解题思路的上乘之法,每每遇到难题,不妨暂放一边,仔细研读几遍例题的求解思路与步骤,尤其是一题多解法,思路也便豁然开朗了。其实,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还是大有规律的,以三角形为例,无非是三角形的基本要素与相关要素的关系:第一,明确构成要素,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第二,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边、角),相关要素(中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第三,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

  (二)针对目标,提高基本技能

  数学的基本技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推理、数据处理、画图、绘制图表的技术及能力。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四大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十大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值得关注的是,初中学生不仅要具备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还要同步兼备统计技能、操作技能、合作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复习整理的技能和反思评价的技能等。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努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演算经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态度平和、善于沟通,台上是学生的良师,台下是学生的益友,以便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能够随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巧借公式,洞悉内在联系

  数学公式是数量关系的精髓,也中运算的桥梁。对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晓数学公式的来源,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公式讲出来。继而,通过公式中的已知条件,分析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关键,选准解题的突破口。以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由特殊到一般无非是两个公式:要么是y=kx,要么是y=kx+b。应思考的内容:图象的特征(形状、位置、对称性)和性质(增减性)。具体分类:k>0,k<0,画出具体图象后,再加以观察、归纳。又如四边形,其研究内容无非是边、角、对角线的位置与数量关系,研究方法:直观观察、提出猜想、演绎证明,从一般到特殊。

  (四)着眼思维,学会扬长避短

  初中数学是奠定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独特学科,其独特性在于以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点为基,借助已知条件、要素之间的内在数理联系,通过严谨、系统的逻辑思维,从相关知识体系中,明晰解题思路与具体步骤。就思维而言,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无外三种类型:有人善于抽象分析,无需动笔即能将问题梳理得井井有条,且能够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有人善于形象思维,无论多么复杂的几何问题,都能顺畅地绘制出对应图形,甚至是无需绘制,脑子里就呈现出该图形,并在瞬间灵感下已然求解;有人兼备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最佳的思维类型。因此,根据自己的思维特点,扬长避短无疑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根本所在。

  (五)把握规律,探究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皆有其自身的学习规律,初中数学也是如此。坦诚讲,数学教师不仅要把课讲好、讲活,还应是学习方法的传道、解惑、授法行家。就规律而论,学生应着力把握好这几个环节的学习方法:第一,课前预习,无论学业多么紧张,都要养成提前预习新课的良好习惯。预习的目的意在提前阅读、思考,尽力悟其髓、质其疑、思其惑,以便带着问题听新课。实践印证,即便仅为十几分钟的超前预习,对听新课也大有裨益。第二,课中学习,此过程不怕不懂,就怕不思、不疑、不问,且越质疑、争辩,越易于理解、巩固。第三,作业与练习,作业是检测、应用、提升的过程,切忌敷衍。第四,小组讨论,贵在独立思考、分享思维火花。

  三、结语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新要求。对此,数学教师必须着眼逻推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数学模型、数据分析、数学应用,使学生奠定数学思维的严谨性、系统性、逻辑性。诚然,初中数学教学的瓶颈及思维导引,是一个常议常新、充满变数的话题,教学过程中还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要重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有林.探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华夏教师,2017(2):38.

  [2]王谦.浅谈数学例题在教学中的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2):170—171.

  [3]刘丰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20(15):166+168.

  于艳萍

上一篇: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民宿发展对农户生计变化 下一篇: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业信息化与家庭经营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