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8-16 10:57
摘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实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体现,更是“生活富裕”的保障.在边远落后的山地丘陵区,民宿产业作为乡村发展新业态,是农户可持续性生计发展的重要产业模式.本文结合农户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基于乡村民宿的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6个典型民宿村在发展乡村民宿前后的农户生计资本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农户的生计资本明显增加,但总量不高,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②农户的生计方式由以外出务工为主向以经营民宿为主转变,农户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③家庭劳动力数量、房屋结构、获得外来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民宿村农户生计资本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其中房屋结构改善对生计资本增加的影响最为明显.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民宿;生计资本;重庆市
农民生计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受到各国政府、学者和社会公众等的持续关注.农村贫困是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棘手问题,城乡差距不断拉大[1].乡村旅游对减贫效果显著[2],发展乡村民宿逐渐成为促进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3],是改善农民生活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发〔2019〕1号)要求“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同时,各地政府相继发布文件促进农户生计改善,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依靠“三农”,为“三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浙江省多地对乡村民宿实施扶持奖励政策,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尽管我国所有的贫困县都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进入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阶段,但仍存在诸多返贫风险,需要从“输血”转向“造血”,实现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发展。
1研究对象与数据
1.1研究对象
重庆市的区域和城乡发展差异显著,在其“一区两群”的空间结构中,主城都市区经济增长迅速,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可见,重庆市“两群”地区保生态和促发展的矛盾突出,乡村振兴的路径也与其他地区不同.本文选取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武隆犀牛寨、彭水樱桃井村、酉阳两罾乡内口村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的巫溪茶山村、巫溪长红村、城口兴田村共6个民宿村作为案例样点,其中部分民宿点是重庆市巴渝民宿集团有限公司利用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的乡村民宿旅游点.不同的民宿村有不同的旅游开发治理方式,对农户生计有不同的影响,但总体上都是政府主导型(如巴渝民宿主要由巴渝民宿集团公司投资建设,该公司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建成立,属于国有企业)乡村民宿发展模式(表1)
1.2数据来源及处理
1.2.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资料主要来自课题组对案例地的2次调研,其中2020年8月前往武隆犀牛寨、彭水樱桃井村、酉阳内口村,2020年11月前往巫溪茶山村、巫溪长红村和城口兴田村开展实地调研.调研以经营乡村民宿的农户为调研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及小型座谈会的方式获取所需数据,每份问卷调查时间为30~60min,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经营民宿前后的生计资本情况、民宿经营情况,其中农户在经营民宿前后的生计资本情况主要依据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心理资本进行问卷设计.共获得12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达到98.45%.
1.2.2数据处理
为使变量具有可比性,对生计资本相关数据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进行处理,反映发展乡村民宿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指标的变化情况;考虑到各类指标有不同量纲,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所有指标在标准化和等级赋值之后的值都在0~1之间,标准化步骤如下
2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选择
2.1理论分析框架
联合国环境与世界发展大会在20世纪80年代末明确提出可持续生计的概念,认为可持续生计是拥有维持基本生活的必需且充足的食物和现金储量及流动量[26].20世纪末21世纪初,可持续生计框架逐渐被建立起来[27-2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关怀协会(CARE)和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等分别提出了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英国国际发展署提出的可持续性分析框架(Sustainable-LivelihoodFramework,SLF框架).
2.2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2.2.1综合得分法
本文采用综合得分法将指标权重与标准化均值加权平均,得到农户的各类生计资本指数以及生计资本总指数:L=∑6m=1∑nj=1WjXijL=∑6m=1∑nj=1WjYij(2)式中:L是发展乡村民宿前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Wj表示权重;Xij和Yij表示标准化值.2.2.2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3民宿村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民宿村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27,30-31]的基础上,结合所研究的乡村民宿发展特征,构建乡村民宿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乡村民宿发展前后农户生计资本的变化情况(表2)
3.2民宿村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相关研究成果[32],考虑到发展乡村民宿前后农户生计方式的转变,各指标在农户生计资本整体评价中的相对影响程度发生改变,因此,在计算农户生计资本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权重值.为了使数据运算有意义,需消除指标为0的值,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整体平移,即Xij=Xij+∝和Yij=Yij+∝.为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在本文中取值为0.0001.计算步骤如下:
4结果与分析
4.1农户生计资本的变化
发展乡村民宿后,农户生计活动由以外出务工为主转向以经营民宿为主.对发展民宿前后农户生计资本进行计算,结果(表3)表明,在发展乡村民宿前后农户的生计资本总指数分别为0.184和0.261,均小于0.5,虽然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有所提高,但总体较低,发展潜力较大,多数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能力等根源性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且乡村民宿发展时间较短,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未完全凸显出来.
4.2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33-34]以及研究对象发展情况,本文以发展乡村民宿后农户生计资本是否增加为因变量,以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经营乡村民宿行为特征和乡村建设情况等12个因素为自变量,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具有较强相关性或者具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表4)
5结论及建议
5.1结论
1)6个典型民宿村农户的生计资本指数明显增加,但总量不高,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生计资本指数从0.184增长至0.261,其中物质资本增长最为明显,农户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收入结构趋于优化和多元化,改善了农户生计资本的储量和组合形式,为改进生计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2)农户生计由以外出务工为主向以经营民宿为主的乡村旅游兼业型和乡村旅游型方式转变.家庭收入与支出增加,脱贫效果较为明显;公共服务、医疗等福利状况提升;同时旧有的邻里关系逐渐解体,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与邻里关系逐渐被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所替代,需要关注乡村的社会关系重塑.
3)在乡村民宿发展后,家庭劳动力数量、房屋结构、获得外来支持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民宿村农户生计资本变化有重要影响,4项影响因素均与生计资本呈正相关,其中房屋结构的改善对生计资本增加的影响程度最为明显.
5.2启示及建议
乡村民宿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生计方式赖以生存的整体环境,促进了生计方式的转变,但如果将乡村民宿旅游中住宿和餐饮作为唯一的生计选择,未来可能会增加生计安全方面的风险.因此未来农户生计的发展途径不应局限于住宿和餐饮,应延长产业链,适度丰富生产内容.为了消除农户生计脆弱性,增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实现富美乡村的乡村振兴目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依托乡村发展需求延长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以民宿业态为核心,延伸民宿产业链,针对不同群体及本地特色提供康养、观光、文化体验等活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构建本地批发销售电商交易平台.
2)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增加农户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是积极发挥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将农业、旅游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专项资金向乡村民宿倾斜;同时通过“众筹”“PPP”等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民宿发展市场,为进入企业提供便捷通道,适度给予优惠政策.二是提高农户及村集体资金自筹能力,通过成立经济合作组织或由村委代理入市壮大集体资产.
3)合理开发当地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户自然资本.合理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同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不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防止农户的自然资本进一步减少.
4)加强农户经营管理等业务培训,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不仅要增加业务培训次数,同时要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农户的素质,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苏康传,杨庆媛,张佰林,等.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耦合机理[J].地理研究,2019,38(2):399-413.
[2]AKHTARR,CHENGBD,LILC,etal.AnalyzingtheInfluenceofForestPlantationandTourismonPoverty:Empir-icalEvidencefromAsianCountries[J].FreseniusEnvironmentalBulletin,2020,29(3):1749-1754.
[3]贺爱琳,杨新军,陈佳,等.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2):174-181.
[4]HUANGT,XIJC,GEQS.LivelihoodDifferentiationbetweenTwoVillagesinYesanpoTourismDistrictinChina[J].JournalofMountainScience,2017,14(11):2359-2372
张汇明1,2,杨庆媛1,2,苏康传3,印文1,2,王文鑫1,2,张荣荣1,2
上一篇:新时期农田水利经济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瓶颈及思维导引方式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