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23 10:19
[摘要]目的:分析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治疗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患有慢性病老年人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和KHB分解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济可及性方面,老人个人每月养老金与子女经济支持越多,老人实施治疗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可保障性方面,老人所在家庭过去一年医疗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每增加1%,实施治疗行为的几率将增加0.9%;地理可及性方面,距离最近医疗机构越近的老年慢性患者实施治疗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可接受性方面,对本地医疗服务质量、成本和价格的满意度越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行为的可能性越高;过去一年住院疗服务利用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慢性病老人治疗行为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基于研究结果,需要不断提高老人医疗服务经济可及性,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完善医疗服务供给侧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医疗服务可及性;慢性病治疗;
在健康的战略基础上,我国政府提出实现并不断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应对老龄化高速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国老年健康问题依然突出,其中与老年人年龄紧密相关的慢性病问题是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威胁,慢性病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1],损害了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当前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并没有得到较好满足,慢性病老人的医疗服务供给不足,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服务获得性较低。201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李小鹰调查发现,我国各综合医院除高干保健科外基本没有老年病科,全国仅61家老年医院。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教授指出,目前全国1500多家三级医院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不足10%,能够承担预防保健、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任务的全科医生每万人口中仅有1.82人。同时,虽然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庞大,但是慢性病治疗率却较低,2015年一项关于高血压全国性调查结果表明,所有高血压参与者中,治疗率为34.1%。慢性病治疗是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管控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同时需要高效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2],如何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庞大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其医疗服务获得,不断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疾病治疗率,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与变量本研究数据来源为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tudy,CHARLS)2015年截面数据。CHARLS全国基线调查于2011年开展,此后每两年追踪一次,覆盖了全国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访问调查了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CHARLS中对14种慢性病进行了调查,考虑到治疗行为数据的可得性,纳入除过哮喘疾病的其余13种慢性病,将至少患有以上一种慢性病并回答了治疗情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纳入研究。因变量为治疗行为即目前是否进行治疗。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两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医疗服务可及性与老人慢性病治疗行为关系的研究使用Logistic模型,运用逐步回归逐步加入经济可及性、可保障性、地理可及性和可接受性四类指标实证探究其与慢性病治疗的影响关系。其次,运用KHB分解法[5]探究慢性病老人医疗服务利用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人疾病治疗影响关系中的作用机制。
2结果讨论
2.1组间基本情况描述
研究数据的一般特征见表2,个人月收入和最近机构距离差异显著性大于0.05小于0.1,差异不太显著,年龄、性别、居住地、过去一年医疗支出占比、医疗服务满意度、住院医疗服务利用的差异显著性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2.2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治疗影响关系
基于医疗服务可及性理论框架构建四个核心变量构建以下模型,模型一仅包括了本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居住地)和医疗服务可及性中经济可及性指标变量;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加入了可保障性指标变量;模型三加入了地理可及性指标变量,模型四加入可接受性指标变量,结果见下表3。
3讨论与建议
收入水平会直接影响老人慢性病疾病的诊疗和控制[11],我国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经济能力较弱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往往会由于医疗服务负担较重而拖延病情或直接放弃治疗,从而导致我国老年人失能半失能问题进一步恶化。同时,当前我国老年慢性病患者近半成为农村老年人,但是农村医疗资源较稀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较少且医疗服务质量较低。此外,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医疗消费、个性满足等会影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意愿,良好的医疗服务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医疗服务获得满意度的提高[12-13]。基于以上讨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减轻低收入老年医疗负担,提高老人医疗服务经济可及性
对于低收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政府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来保障低收入慢性病老年人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同时增加对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的投入,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对于不同情况的老年人医疗费用进行梯度性减免,并针对老年慢性患者的疾病种类,适度增加相关医疗保障项目[14]。不断扩大门诊统筹的慢性病病种的支付范围,将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不断提高慢病老人医疗服务的经济可及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慢性病较长病程的特点,不断推进“双向转诊”制度[15],合理分流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积极引导患者主动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诊,并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级别制定差异化门诊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对慢性病老年患者的医疗保障能力。
3.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
目前社区医疗服务站和社区医院康复科室配备不足、乡镇卫生院科室不齐全药品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对特病如慢性病的服务能力不足,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得不去较医疗机构就诊。按照我国构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病干预、规范治疗、疾病风险评估等方面承担着相应职责,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才能更快更好的实现这一要求。此外应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调控力度。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标准往往以人口为导向而忽略了地理面积及距离对有医疗服务需求的居民就医的影响,这也就导致了有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较少、医疗服务地理可及性低等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慢性疾病设立专项经费,根据老年慢性患者群体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帮助农村地区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并建立长效机制。
3.3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医疗服务供给侧质量评价体系
医疗服务质量事关国计民生,是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体系还有待健全,我国医疗部门在医疗质量控制与医疗服务等方面也逐渐暴露出多种问题,因此,应该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相关部门需完善医疗服务供给侧质量评价体系,健全质量监控考评体系,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不仅与医疗部门的自身经营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的综合发展康,改进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建设来说不可或缺。引进第三方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可以克服传统政府部门在评价过程中既当“裁判”又是“选手”的不足,有助于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16]。
[参考文献]
[1]江丽姣,于倩倩,尹文强,等.我国居民慢性病变化趋势分析———基于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J].卫生事业管理,2018,35(11):874-880.
[2]李宁,游弋,潘磊磊,等.辽宁省居民高血压患病和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12(4):256-259.
李从容,王萍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