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下“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6-08 09:56

  摘要: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课程,对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践实验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模式单一以及课程思政教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及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等三个方面措施,以帮助农科专业学生建立系统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

  在全球面临耕地数量减少、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食品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农业生产更加自觉遵循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将环境与生态目标融入到现代农业建设之中,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于农科专业大学生来说,在教学中培养其生态文明意识,是培养生态文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1]。

生态文明建设下“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投入不足,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

  目前我国出版的“农业生态学”教材中普遍表现为理论性较强,典型实践案例少,国外成功经验引用少,编写人员自己的研究成果少等特点[2]。目前,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层出不穷,而现行教材中尚缺少相关问题的内容,导致课程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由于教学模式传统、专业教学条件有限、学科经费不足以及实践教学场所缺乏等因素的限制,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目前我校本专业主要开设了农业生态系统调查、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分析等实验实习,其中,面向生产的实践少,学生实习和实践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二)教学模式单一,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势发挥不充分

  目前,“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多样性不足,主要表现为:(1)教学方式以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先进的信息化、互联网等教学手段应用不足;(2)多媒体课件单调,有待于补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最近生态学研究成果、最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3)缺乏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生态学科教片、国际前沿讲座等教学素材;(4)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缺乏过程考核[4]。

  二、“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教学是理论讲授的重要补充。因此,需不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充实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践,将抽象的农业生态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3]。在“农业生态学”实践教学中,通过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题设计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需求。

  (二)优化教学与评价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有机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以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为辅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采用体验式和研讨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地调研、试验研究、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5];在考核评价中,要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为导向的全过程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方式

  (一)实践教学改革

  1.结合专业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将本专业设置的“新农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和专业生产实习有机结合。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自选主题进行调研。在此期间,指导学生充分应用农业生态学知识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方法,然后再开展试验研究,获得研究结论。此外,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对当地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观测和调查,以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

  2.发掘区域典型特色生态农业模式,充实实践教学案例库

  本课程针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结合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实际,通过课堂专题分析和线上案例资料相结合,设置了“农牧交错带‘西繁东育’循环农业模式”“半干旱区草地退化演替及草畜平衡”“沙尘暴的发生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专题[6],让学生不仅深入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而且也了解本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实际问题。

  (二)教学模式改革

  1.变“灌输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引入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采用线下讲授、提问、参与式讨论、辩论、观看教学视频、微课设计、线上单元测验等方式,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2.注重线上学习资源建设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积极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及时更新生态文明建设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农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前沿动态。线上教学平台主要补充完善以下内容:1)对课程各章节进行系统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并发布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各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章节测试题,围绕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列出在线学习提纲;2)教学平台补充国内外相关课程经典教材、PPT、经典文献、视频与网站等材料,丰富课程教学资源;3)针对部分章节(以学生自学为主的内容)学生在线学习需要,增加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外文献阅读资料、生态农业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对线上自学章节深入学习理解。

  四、“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本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两年来,本课程各位老师授课过程中,指导农学专业多名学生参加、自治区和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结语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农业生态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系统学习本课程,提高农科专业学生宏观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生态环保意识。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科专业“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要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及信息化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提高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从而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流农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桃林.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J].土壤,2015,(2):193-196.

  [2]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7):1458-1462.

  [3]庞丽.《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49):105-106.

  [4]汤秋香,苏丽丽,唐江华,苏秀娟,李大平,徐文修.《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124-125.

  赵宝平,米俊珍,刘景辉

上一篇:淮安市渠南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探析 下一篇:应用型高校“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