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5-19 10:23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部医都”武汉出现了患者“扎堆”“医院挤兑”等现象。究其根源,既有新冠病毒感染性太强等客观因素,亦有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隔离防控不果断不得力等主观原因。其结果是感染严重、患者暴增,反映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难以适应激增的需求。面向“十四五”,必须加快推进以人民长久健康为导向、以疾病预防控制为着力点、防控与治疗有机衔接的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为此,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协同发展与合作治理的积极性,走医疗卫生服务包容性发展与治理之路,并通过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创新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关键词: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包容性治理;医院挤兑;新冠肺炎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NCP)疫情,再次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突击性大考。尽管自2003年“非典”(SARS)疫情防控结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十七年之后的再次严峻考验还是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既包括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难以有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美好健康生活需要;也包括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与治理不够,对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还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条条、块块以及条块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不畅,缺乏有效应对突发情况等管理问题。此次疫情形成、发展并蔓延,即与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和治理方面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有着很大关系。而武汉出现患者“扎堆”“医院挤兑”等现象,则是部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疫情中“医都”武汉的医院挤兑及其根源
通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拷问,除了发现现行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治理机制不够敏锐、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充分等突出问题之外,还发现本应承担疾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等重要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建设与治理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武汉打造的“医都”在不断升级。
根据2013年6月25日《长江日报》的报道,早在2009年武汉就提出打造“中部医都”,经过三年的努力,武汉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已经稳居中部地区龙头地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根据《2018年大医院门急诊量排行榜》,仅前十名医院就诊量,武汉即入选三家。在民间,甚至将北上广武定义为全国四大医疗中心,因为湖北周边的河南、重庆、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等多个省份的居民,也倾向于跑到武汉看病就医。2019年4月15日《长江日报》报道称:“从‘中部医都’到‘全国医都’,武汉向外界宣告:世界大健康产业之都,我们来了!”该报还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武汉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四家省部属医院所接诊的外籍人士遍布五大洲,年接诊量近5000人次。可见,武汉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仅丰富,而且辐射半径较大,已经从中部地区、国内,扩展到全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赵剡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称,如今武汉无论从医疗技术、设备还是药品,都与发达不相上下。
(二)“医都”出现“医院挤兑”现象。
即便是武汉这样的“中部医都”“全国医都”,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也面临医疗卫生资源紧缺问题,不仅是医疗物资、医疗设施,还包括医护人员与服务。医疗物资紧张的消息最早见于“湖北之声”发布的《武汉紧急求援》,声称多家医院物资紧张,能够维持的天数有限;紧接着,包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内的多家三甲医院直接通过官微、微信等发布海报,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一些处在抗击一线的医院也纷纷越过行政主管机构和具有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直接向社会“喊话”求援。事实上,不仅是医疗物资出现了供应紧张问题,医院相关科室的门诊服务、隔离病房、床位、医护人员等也都难以满足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医疗卫生投入水平目前仍然还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格局下,患者有很强的“扎堆”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就医习惯。《半月谈》《解放日报》《三联生活周刊》《财新周刊》《南方周末》等多家综合性媒体相继报道了武汉疫情暴发初期出现“一床难求”“医院挤兑”、医护人员高负荷运转等现象。这也是后来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纷纷涌向武汉、医疗团队大量施援武汉、武汉突击新建两家传染病医院并迅速改建多家方舱医院的直接原因。
二、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对于新冠肺炎这样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如果早期不果断采取得力措施加以有效预防控制,那么,本地再丰富的医疗资源、再发达的医疗卫生体系恐怕都难以满足暴增的需求,这就是武汉出现“医院挤兑”等医疗资源严重供不应求现象的根本原因。美欧等发达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再次印证了这一基本判断。这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与治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包容性发展与治理:可行的实现路径选择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在于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以人民长久健康需要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导向来加强医疗卫生投入与资源优化配置,尤其要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环节,并将疾病预防控制与诊断治疗有机衔接起来。为此,需要寻找一条合理可行的具体实现路径。包容性发展与治理(inclusivedevelopmentandgovern-ance),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理论的前沿动向,又切中了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因而,可以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选择。医疗卫生服务的包容性发展与包容性治理,不仅是相互支撑、协同共进的关系,而且都强调包容性,具体包括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层次、过程的全覆盖以及成果的共享性等多维度的内容。①
四、医保改革与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必要支撑
选择包容性发展与治理路径,重在强调医疗卫生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需要各类主体群策群力,需要相关方面协同努力,离不开医疗保障制度深化改革与医药器械行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方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费用需要得到合理有效的经济补偿,因而,补偿渠道与方式如何则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服务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而包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在内的医疗保障现已成为医疗卫生服务最重要的支付方;另一方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离不开有效的药品与必要的医疗器材设备等的配套支持,尽管医护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但他们也必须依靠医疗器材与设备等才能进行诊断、必须依靠有效的药品才能进行对症治疗。这也是我国一直强调要实现“三医”联动改革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及其运营、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都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鉴于此,必须直面问题,一方面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优化保障基金管理;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与鼓励医药器械行业创新发展,通过两方面的协同努力,共同支撑医疗卫生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高传胜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