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4-21 08:5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育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对学习的研究也逐渐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转向对学习环境的研究。社交网络模拟了人类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其理念契合了社会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分布式认知等学习理论,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的社会性、关联性、分布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本研究在分析现有网络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以社交网络模型为资源聚合与推荐框架设计新型学习环境的思路,对个人学习空间、学习资源聚合模式和个性化推荐引擎构建等学习环境设计要素进行了分析。社交网络可以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环境内外资源的个性化聚合,并记录学习过程。通过对大量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可以辅助教学决策,优化学习过程,推荐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最后,本研究基于开源社会性软件SakaiOAE构建了个性化学习环境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学习环境在用户易用性和技术接受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社交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环境;资源聚合;资源推荐
一、引言
学习环境是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教学隐喻,其间包含着对知识、学习过程、技术应用、主体角色等一系列影响学习效果因素的认识和实践的转变(钟志贤,2004)。威尔逊(Wilson,1995)认为不同教学模式背后存在着不同教学隐喻:如果把知识看成可以传递的包裹,教学就是通过运输工具传递产品,希望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改变个体的认知图式;如果认为知识是个人通过与所处环境的互动而进行的意义建构,那么教学就是创建学习者可以利用认知工具和资源的学习环境。显然,传统教学是“以教为中心”的,其包裹传递的“教学”隐喻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杜威(1990)指出:“人的心智是人类逐渐成功地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进化的”;知识“不能像砖瓦那样一块块地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也不能像人们把一个馒头切成小块那样让大家分享”;“教育,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学习者)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通过环境间接地进行教育。”所以,传统的“教学”隐喻隐含着向“学习环境”隐喻转化的趋势。因为“教学”更多意味着控制性和直接性,而学习环境更多的是间接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直接控制学习者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而有效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符合学习者多元智能、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教育研究的焦点逐步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对学习的研究也逐渐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转向对学习环境的研究,不仅教育教学理念,而且学习环境的设计都必须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杨进中等,2014)。信息时代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途径。
二、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网络时代的学习具有社会化、碎片化、个性化、关联性和认知分布性等特征。
(一)学习的社会化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他人(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通过社会性参与和互动完成的意义建构(Vygotsky&Cole,1978)。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中介作用和社会性本质,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心智的发展是借助与他人的心智互动得以实现的”(范梅恩伯尔等,2012)。因此,有效的学习环境应该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社会性参与和互动,通过构筑“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社会建构,让学生在一定的认知支架帮助下,共同跨越“最近发展区”,顺利进入认知发展的新阶段。(二)学习的碎片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增长和“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网络资源呈现碎片化趋势,学习开始出现碎片化,进而带来了知识、时间、空间、媒体、关系、思维和体验等的碎片化,我们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祝智庭,2012a)。学习者能够获取、利用这些多元、碎片化信息,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能够自动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法赫和普鲁莎卡(Fahey&Pru-sak,1998)认为,信息是独立于个体由外部生成的;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具有自我生成性,因此不能用对待信息的方式对待知识学习,不能简单地把信息的捕获、存储、回复和传递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乔纳森等(2007)指出,只有当学习者在真实、有意义的问题驱动下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重构时,充满信息的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有力的教育工具。所以,碎片化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内容传递模型,来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学习”(Sie-mens,2006),必须改变内容的大小和传递方式,以更短小的内容、更多样的形式、更单一的目标来传递知识。
三、网络学习环境平台的发展演变
在设计新型网络学习环境之前,回顾一下现有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是有借鉴意义的。网络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s,简称VLEs)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以单向内容传递平台、双向协作互动平台和个人学习环境等阶段(郭玉清,2011)。
第一阶段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主要以内容为中心,以资源建设为主导,关注如何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这类平台一般采用静态网站的形式,学习资源的流动单向、静态,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此外,资源更新较慢,缺乏交互操作,平台之间难以沟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第二阶段的网络学习环境随着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而发展,注重以小组或团队形式以协作交互为中心开展协作学习。其典型学习模式是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希望通过问题解决和完成学习任务的协作过程最大化学习效果。该类平台重视人机交互与角色间的交互,主要代表平台有Moodle、Sakai、Blackboard等。这类平台虽然提供了双向交流工具,如论坛、Wiki等,但其互动主要以课程为中心进行,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且对学习者控制较多,缺乏灵活性,缺乏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分享等社会化功能。
四、基于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人类一直寻求利用其对人类世界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模拟。社会性网络模型———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简称SNS)就是计算机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网络模拟。因此,运用社交网络构建新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社交网络起源于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2003年,基于该理论的社会性网络软件问世。社交网络模拟人类社会交往与互动的方式,在学习理念契合了社会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分布式认知主义等,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的社会性、关联性、分布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传统的学习管理系统以课程为中心,其构建的学习环境“以教为中心”,而要实现学习环境设计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必须采用新的学习理念和新兴技术,特别是社交网络技术重构网络学习环境。
五、基于社交网络的学习环境应用分析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引发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Facebook、Twitter、人人网、微博等从不同理论视角和方法对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应用研究发现,社交网络:1)可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度和学习积极性,改善师生关系(Hewitt&Forte,2006);2)可用于交流生活和学习经验、分享学习资源(Selwyn,2009),进行协作学习(苗小勇、陈仕品,2012);3)SNS可方便教师组织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过程,适合作为学习管理系统(Wang,etal.,2012);4)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度,使其更愿意用SNS工具进行交流(Roblyer,etal.,2010;Schroeder&Green-bowe,2009);5)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个人知识管理、教学反思、协作教研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袁磊等,2013)。
参考文献
[1]Downes,S.(2007).Learningnetworksinpractice[DB/OL].[2013-10-07].
[2]戴维·乔纳森,简·豪兰,乔伊·摩尔,罗斯.马尔拉(2007),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
任友群,李妍,施彬飞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2-23.
[3]郭玉清(2011).网络学习社群的信息聚集与推送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2-55.
[4]Fahey,L.,&Prusak,L.(1998).Theelevendeadliestsinsofknowledgemanagement[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40(3):265.
杨进中1张剑平2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