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模式与课程设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4-16 10:02

  摘要:“卓越小学教师”在培养目标上有其自身的内在素养结构要求;适宜采取“分向发展、综合培养”的培养模式;为实现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需注意协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知识技能课程和专业情意课程、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关键词: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模式与课程设置

  一、“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分析

  “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问题涉及卓越小学教师本身的内在素养要求,作为未来的卓越小学教师需要达到怎样的素养要求呢?对于这一问题,必须对教师素养、卓越教师素养、卓越小学教师素养三个概念加以区别。虽然三者在核心素养要求上会有一致性,前两者可为“卓越小学教师”素养要求提供参照借鉴,但又绝不能简单地将“教师素养”“卓越教师素养”等同于“卓越小学教师”的素养要求。“卓越小学教师”既然“卓越”,自然要优于普通教师素养,在理念、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都做到出类拔萃,优于一般;既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就与其他层次、类别的“卓越教师”相区别,它必定要凸显出“小学教育”的特性。

  二、“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近10年来,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培养模式上仍显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分向综合模式。不同模式用以适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全科型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小学各学科教学需要的“全科型教师”,分科型模式按照小学分科教学现状培养“分科型教师”,而分向综合模式采取“分向发展、综合培养”方式培养专长于一门学科教学,同时具备其他多门学科课程的任教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研究等能力。三种模式的培养各有特点,但对于卓越小学教师而言,更宜采取分向综合模式。全科型模式切合小学综合性特点,适应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包班制教学需要,缓解许多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现状,但并不利于小学教师未来的专业化发展,因为“全科”意味小学所有学科专业都要精通而“卓越”,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这是不现实的,反而可能造成因“面面俱到”而可能“面面不精”,难以“卓越”的结果;分科型虽然利于小学教师精通学科专业知识,专长于一门学科教学,但在倡导课程综合化的国际趋势下,并不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也极大耗费师资资源。因此,高师院校更适宜于“分向发展、综合培养”模式。“分向发展”即将小学教育专业分设大文、大理两个方向,使师范生分别长于语文、品德或数学、科学方向课程的教学;“综合发展”是指通过四年学习,学生能适应小学素质教育需要,具备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专业素质和各项教育教学技能,实现音体美综合素质养成和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小学教师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师范生从教后除任教一门专业学科之外,还具备其他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

  三、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属于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结合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该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处理好以下五对关系。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2]陈群,戴立益.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27-30.

  [3]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99-104.

  [4]毕景刚,韩颖.“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内含及实施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108-110.

  蒋蓉,李金国

上一篇: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下一篇:“90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