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4-16 09:48

  摘要:文化自觉、学理更新、课程专业化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重专业实践体验、重课程整合、重差异分层等凸显了国际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亚洲和欧美国家课程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意识传播,给我国课程文化功能的发挥以启迪。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以培养“反思性实践型”小学教师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我国课程设置提供了内在框架,指明了培养方向。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国际趋势

国际视野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提高小学教师质量”不仅成为世界小学教师教育的共同呼声,也成为各国政府的一致追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心脏”。怎样的职前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才能使“小学准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这需要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审慎地思考和行动。

  更新了一篇教育相关的论文,如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投稿方式,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课程理论视域的评析从课程理论的视域来看,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重实践:不断增强“准教师”专业实践体验

  1.教育见习。德国的教育见习制度较为特别,其定向阶段(持续612个月)是引导见习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课堂教学和观察,为准教师确定未来从教学校类型和从教阶段做准备。[1]美国的教育见习则主要是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课堂管理和教师的职责进行实地观察和体验,小学准教师不仅有具体的观摩、研修任务,还要求呈交观察和反思报告。[2]

  2.教育演习。教育演习也称“模拟教学”或“微格教学”,如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增设必修课程“教职实践演习”,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事例研究、实地调研、模拟课堂等教学形式,使本科生更加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3]这种实践性课程虽然没有让师范生在“教育现场”真实地体验,但无疑增加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经验。

  (二)重整合:强调课程设置的连贯统整

  1.纵向连贯。纵向连贯是指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进阶性与内在联系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士的实习模块由大一的“学校体验”、大二的“教学助理”、大三的“第一次教学实践”和大四的“第二次教学实践”组成。[6]学生从接触课堂到“教学助理”,再到独立备课充分体现了实习的进阶性。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儿童早期教育专业课程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主线进行设置,课程之间关联度较高(见表1)。

  2.横向统整。一般而言,小学教育专业分成三大板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强调课程模块中的学科互动和跨学科课程的统整。日本千叶大学小学校教员养成课程中的教养核心科目:伦理?哲学?社会、生命?发展?心理、文化?艺术?历史、环境?生活?科学、国际社会和日本、地域和社会都只有1个学分,但其主题是多学科的整合,体现出极强的课程综合性。[7]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并进式教师教育学程”为小学教师培养开设了“教学原则:法律、伦理与专业”“教学与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等教育理论课程,该学程还把学科知识、教学模式、课程政策等整合在“课程、教学、评价I”和“课程、教学、评价n”中。[8]美国恩波利亚大学初等教育项目中的“顶点课程”则是让师范生在临近毕业时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是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在学科领域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课程,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9]

  二、文化学视域的评析

  课程是人的文化实践。各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是各国文化的载体,是对各国文化的教育选择、重组、改造和传播。[12]在教育全球化的今?138?天,世界各国都在为提高小学教师质量而进行课程改革。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结构改革需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直面东西方文化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冲突。

  三、心理学视域的评析

  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师思维(认知)研究的演进是各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认知心理学与小学教师教育相较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更关注教师的内部思维,比如教师的感知、思维、判断、反思、评价等内隐方面的认知。简略地说,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师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思维研究和教师实践知识研究。[24]20世纪30年代,杜威提出“反思性思维”,并认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20世纪80年代,舍恩认为教育教学实践不是简单的应用科学,教师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借助的都是“行动中的知识”,教师应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反思”和“认识”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小学准教师的专业成长应从“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25]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大都非常重视师范生“实践智慧”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注重让师范生置身于一定教育教学情境中,主动、积极建构个人实践性知识,从而“学会教学”。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心理分析以通识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为切入点,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小学教师培养方案中饱含着认知心理学的理据。

  参考文献:

  [1]覃丽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发展新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5(4):103.

  [2]胳睁.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115117.

  王嘉毅,曹红丽

上一篇:红色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校教师教育者实践素养的缺失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