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缅甸战略传播行动的演进与特点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24 10:47

  摘要:作为一种国家行动范式,战略传播在2001年被美国国防部首次正式提出,目的是解决美军在对外军事行动中的公众形象宣传和跨文化沟通问题​‍‌‍​‍‌‍‌‍​‍​‍‌‍​‍‌‍​‍​‍‌‍​‍‌​‍​‍​‍‌‍​‍​‍​‍‌‍‌‍‌‍‌‍​‍‌‍​‍​​‍​‍​‍​‍​‍​‍​‍‌‍​‍‌‍​‍‌‍‌‍‌‍​。在此后的实践中,战略传播概念历经演变和发展,内涵、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最终演变成为这样一个概念:通过长期、持续影响关键受众的观念、价值及文化等认识与思维要素,营造有利的话语、信息及知识环境,并最终为实现国家利益服务​‍‌‍​‍‌‍‌‍​‍​‍‌‍​‍‌‍​‍​‍‌‍​‍‌​‍​‍​‍‌‍​‍​‍​‍‌‍‌‍‌‍‌‍​‍‌‍​‍​​‍​‍​‍​‍​‍​‍​‍‌‍​‍‌‍​‍‌‍‌‍‌‍​。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把战略传播确定为国家八大实力要素之一,并明确规定由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来协调外交、国防、情报、宣传等国家职能部门​‍‌‍​‍‌‍‌‍​‍​‍‌‍​‍‌‍​‍​‍‌‍​‍‌​‍​‍​‍‌‍​‍​‍​‍‌‍‌‍‌‍‌‍​‍‌‍​‍​​‍​‍​‍​‍​‍​‍​‍‌‍​‍‌‍​‍‌‍‌‍‌‍​。自缅甸独立以来,美国对缅甸的战略传播行动从未停止过,并成为美国争取缅甸民心的基本方式。美对缅的战略传播行动以美国国务院制定的《缅甸综合国家战略》为指导,由美国国际开发署具体负责实施。在传播行动的特征方面逐步形成了体系构建明确、闭合、协调,行动控制持续、渐进、高效,策略选择隐蔽、间接、可信,产品提供及时、充分、精准,话语主导全面、深入、可控等基本特点。通过长期、持续的对缅战略传播,美国取得了提升缅甸民众对美国的亲近感、传播灌输“民主、自由”价值观、成功发现并与关键受众保持接触、影响缅甸国内政治局势、改变缅甸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等成效,最终保证了美国国家利益在缅甸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实现。

  关键词:战略传播;演进;特点;缅甸;美国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对外信息传播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提出并形成了“战略传播”这一概念,即综合运用国家在公共事务、公共外交、信息传递、舆论宣传等领域的能力和资源,对他国特定目标实施长期的接触、沟通、宣传、影响等行动,最终达成有利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整体实现的状态。缅甸独立以来,美国针对缅甸实施的战略传播行动从未停止过。通过对缅战略传播的长期累积效应,成功地提升了缅甸民众对美国的亲近感,扩大了“民主、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念在缅甸知识阶层的认同感,增强了缅甸社会各阶层对美国文化的认可度。以此为基础,美国进一步形成了对缅甸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社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有效影响力,并最终在缅甸乃至东南亚地区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美国对缅甸战略传播行动的演进与特点

  一、美国战略传播概念的提出与演进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企业为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超额利润,对本公司品牌、公司文化等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宣传,并将此举称为“战略传播”。随后,美国国防部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军事和政治价值,于是将此概念移植到美军在全球扩张行动中的对外宣传战略体系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对外关系中更多地表现出霸权主义倾向,美国国家形象和亲和力有所下降,“9·11”事件促使美国开始反思这一状况。2001年10月,美国国防部发布《国防科学委员会关于管控信息分发的报告》,首次提出战略传播(strategic communication)概念。报告指出,有效运用公共外交、公共事务和国际军事信息等手段,可以动员公众扭转某个短期危机;精确的战略传播可起到议程设定的作用,同时为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的达成创造条件。

  二、美国在缅甸的战略传播行动

  从整体上看,美国在缅甸的战略传播行动可分为“政府的公开活动为主体的渗透性宣传”、“以隐蔽行动方式开展的宣传”、介于此二者间的“灰色宣传”三个层面。其中,隐蔽行动主要由国防部、中央情报局等机构负责,因其行动的隐蔽性使得我们无法了解具体的行动方案,故不在本文进行研究讨论。公开活动和“灰色宣传”则由美国国务院负责,美国国际开发署负责具体实施。

  (一)美在缅战略传播的四个阶段

  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其网站设置专门的网页介绍该机构在缅甸独立后开展活动的历史,从中可看到,美国在缅甸的战略传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950~1961年,以美缅签署第一份经济合作协定为标志,美国国际开发署向缅甸政府提供了一系列赠款、贷款,并通过对缅农产品销售提供一系列设备、培训和技术服务。在这一时期,美对缅战略传播主要以经济援助的方式进行,传播行动明显地呈现出公共外交的特征。1962年缅甸发生军事政变,吴奈温上台执政,美国国际开发署撤离缅甸。

  1966~1988年,在经历了短暂的中断后,美国国际开发署逐步返回缅甸开展活动。1966年6月,美国与缅甸签署贷款和赠款协议,用于兴建学校和医院。开发署具体负责该协议的落地。1978年,经美、缅两国协商,双方同意恢复联合发展援助关系,并在农业、卫生领域启动新项目。在这一时期,美国在缅甸的战略传播行动在断断续续提供经济援助的同时,大量增加了直接面向缅甸普通民众的卫生保健、儿童医疗健康援助项目,美国开始尝试越过缅甸政府直接与当地民众沟通和交流,战略传播的特质开始初步显露。1988年,因缅甸军方镇压国内民主运动,美国国际开发署所有员工及项目承包商再次撤离缅甸。

  (二)当前美在缅战略传播行动的指导原则

  当前,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对缅战略传播行动有明确的指导性文件——《缅甸综合国家战略》。该文件分为战略核心、战略框架、任务目标、行动管理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在战略核心部分,文件阐述了缅甸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定位​‍‌‍​‍‌‍‌‍​‍​‍‌‍​‍‌‍​‍​‍‌‍​‍‌​‍​‍​‍‌‍​‍​‍​‍‌‍‌‍‌‍‌‍​‍‌‍​‍​​‍​‍​‍​‍​‍​‍​‍‌‍​‍‌‍​‍‌‍‌‍‌‍​。文件认为,“经过数年的改革,缅甸已步入该地区重要的美国伙伴的轨道”,明确提出把“在(缅甸)更广泛的社会中进行投资,以识别和培养下一代缅甸领导人”“增强缅甸新生代民主制度使其全民进步,克服军事统治和孤立状态”“支持缅甸建立强大的国家机构,实现法治和新闻自由”“支持立法机构,选举程序,执法和司法专业精神以及普遍诉诸司法的机会,以帮助确保核心民主机构有效,透明和对公众负责”“与缅甸军方的中低层军官接触,倡导在平民主导的民主制度中,发挥军方适当的作用”“(支持)宪法改革,以实现缅甸各省邦政府与联邦中央政府之间、缅甸国防军与民选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等作为核心战略目标。

  三、美国对缅甸战略传播的行动要点

  美国针对缅甸的战略传播已历时70余年,通过长期的行动累积,成效逐步显现。近年来,随着缅甸逐渐融入国际社会,社会的开放程度在不断提高,美国对缅战略传播行动呈现出了更强的主动性和进攻性。

  (一)体系构建上的明确、闭合和协调

  美国的战略传播体系有着明确的自身定位,即定位于一种战略性的传播,而不是国家战略的传播。它从国家安全的全局高度制定传播目标,选择传播对象,调用国家资源​‍‌‍​‍‌‍‌‍​‍​‍‌‍​‍‌‍​‍​‍‌‍​‍‌​‍​‍​‍‌‍​‍​‍​‍‌‍‌‍‌‍‌‍​‍‌‍​‍​​‍​‍​‍​‍​‍​‍​‍‌‍​‍‌‍​‍‌‍‌‍‌‍​。美国战略传播体系的本质是通过长期行动的累积性效果,改变受众的文化特质、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和认知壁垒等长期性稳定要素,最终使受众群体在文化透镜中成为均质性的、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实现的群体。因此,这种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的、根本性的和总体性的行动,特别是在国际政治领域,战略传播都是国家层级的行动。同时,战略传播也需要战术和战役层级的行动来付诸实践,如那些以影响受众情绪、信息通道和技术平台等即时性易变要素为目的的行动就是战术性的。战术性的行动主要集中在行动的操作实施层面,是战略传播目标的具化载体。战略传播的战略目的、总体策略、关键目标定位和目标影响力构成了战略层面要素。信源与渠道、目标受众态度和既有信息、信息产品、信息量及辅助行动等则构成战术层要素。战略层要素与战术层要素分别生成行动的理想环境和实际环境,二者最终通过传播环境设置实现战略层与战术层的对接。

  (二)行动控制上的持续、渐进和高效

  美国国际开发署主导的对缅甸战略传播行动,自缅甸独立以来一直持续至今,其间虽因美缅关系恶化出现过短暂中断,但这种中断主要集中在接触性行动方面,且很快得到恢复,在传播产品的投送方面却从未停止过。这种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几代人的持续传播,在缅甸独立后出生的人群中建立起了对美国的亲近感,且这种亲近感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稳定存在,成为美当前和今后对缅战略传播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战略支撑。

  四、结语

  通过长期、持续的对缅战略传播行动,美国采用周密设计的传播产品,针对精心选择的关键受众,对缅甸民众实施有效的认知影响和观念塑造,改善了缅甸民众对美国的印象,强化了西方式“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在缅甸不同人群中的认同性和认可度,影响了缅甸民主政治改革进程和社会治理方式,美国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议题话语权、思想观念影响力和跨文化竞争优势。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以来,推进“印太战略”的实施,强调在印太地区构建盟友伙伴关系网络,进而在与战略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发挥盟友和伙伴的作用。战略传播以其独有的特点,正在成为美国运用“软实力优势”构建印太盟友伙伴网络的重要抓手。正如美国在其对缅战略传播行动指导文件——《缅甸综合国家战略》中所指出的那样,“缅甸仍然有潜力在未来的几年中成为美国执行印度—太平洋战略时的重要伙伴”。可以预见,美国必将进一步加强其在缅甸的战略传播行动,在观念和认知领域与“战略竞争对手”围绕人心的向背、亲疏展开争夺。

  汤伟 施磊

上一篇: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老抗疫合作 下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孟加拉国宗教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