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四维解读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24 10:40

  摘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对古希腊以来“理念”“上帝…‘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等主体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证实了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实现了主体思想在哲学史上质的飞跃。

  关键词: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主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等哲学家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把“现实的人”作为分析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证实了人民是历史主体、人民是实践主体、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是利益主体。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四维解读

  一、人民是历史主体

  从古希腊以来,人们就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起源、存在和发展规律,试图回答谁是历史主体这一重大问题,得出历史主体是“上帝”“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现实的人”“人民群众”等不同结论。中世纪以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理念”“上帝”等视为历史主体,宗教神学在人们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黑格尔主义哲学从完全脱离白然的“绝对精神”出发,颠倒主客体关系,夸大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类历史变成了抽象精神的历史,因而也就变成了同现实的人相脱离的人类彼岸精神的历史,现实的运动成了绝对精神无意识的完成,绝对精神成为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人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就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理性向来统治着世界,现在仍然统治着世界,因此也就统治着世界历史。” 1 历史成了绝对精神的外化,群众只是精神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承担者。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否定人本身和人身外的自然界,崇尚离开感性实践活动的“自我意识”,把“自我意识”看成创造世界的最终力量,用“自我意识”来解释和创造世界。这种绝对的批判不去研究精神本身,把精神和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群众是被批判的对象,群众是“精神的空虚”。“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 2 以黑格尔、鲍威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和人对社会的关系从历史中排出,造成自然界和社会同人类的历史发展相对立,片面夸大观念、理念、精神的动力作用,忽视人的能动作用,他们根本无法找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人民是实践主体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阐述经济和经济学的起源,但还没有提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伴随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青年黑格尔派应运而生,马克思充分肯定青年黑格尔派用人性代替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进步性。人性代替神性具有进步性,但他逐渐发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局限性,青年黑格尔派宣扬“自我意识”创造一切,主张社会变革依靠纯理论斗争,马克思的批判重心由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三、人民是价值主体

  为了证实人民是价值主体,马克思分析了以发展生产力为手段的价值实现。生产力是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作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T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T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2 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优化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能动的要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终极目标。二是提高劳动T具效能水平。劳动工具效能水平与生产力发展互为因果关系,劳动工具效能水平的提高推动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不断改变生产工具的效能,优化生产方式。三是开发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被挖掘出来,人们的需求同时也得到更大范围的满足。

  四、人民是利益主体

  要回答人民是利益主体的问题,马克思以各个时期人们的历史观作为切人点。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物质生活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把个人的思想理念、上帝神灵、政治意识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科学论证了至今有阶级存在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切政治斗争都是为了保持或取得政治统治并以政治统治为手段获取经济利益。那么,这些阶级是靠什么产生和存在的呢?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相联系,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可以由这一时期的经济的生活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经济的生活条件”实际上是指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也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马克思颠覆了以往唯心主义历史学家的基本观点,充分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是根本不同的,如果没有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推动自然界发展的是无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通过一般规律的形式表现L来,带来的是白发的、没有预期的结果。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创造历史。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精神动力的存在是客观的,问题是在精神动力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种动力。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回答了人对利益的追求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7.

  [2][4][5][6][7][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287,499,320,287,5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蒋维兵

上一篇:办公室文书档案收集与归档工作管理现状及整改 下一篇: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老抗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