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20 11:07
摘要]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通过《西方的没落》这部著作,早在二十世纪初曾发出警报,即世界历史上共有互不相干的八种文化形态,其中有七种已经僵化或者衰亡,只有西欧文化生机尚存,但已经走向没落。斯宾格勒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对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判断不够准确,对文化前途的估计过于悲观。我们现在需要加强对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积极寻找人类未来的共同出路。这就是: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关键词]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文化
1918年7月,《西方的没落》这部专著在德国出版后立即风行一时。尽管作者斯宾格勒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既没有显赫的身世,也没有高贵的地位,更没有骄人的荣誉,但是他却凭着这样一本奇书的力量,在经济上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学术上取得了振聋发聩的声誉。那么,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科学的态度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进行吸收借鉴,但不可当成“唯一准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1]基于此,本文对这本著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回顾,对其所存在的历史局限进行分析,并阐明我们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一、作者斯宾格勒的生平及其学术影响
斯宾格勒生于1880年5月29日,卒于1936年5月8日,享年56岁。尽管享年不多,但其一生却活得极有价值。青年时代,他曾在柏林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历史和人文科学,以一篇研究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论文,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后来在满历兹的一家中学任数学教师,物质生活极度贫困。他住在一间斗室,连电灯都没安装,但却勤奋地做着研究工作,尽管连参考书籍也买不起,却一刻也没有停歇。就在摇曳的烛光下,他开始了《西方的没落》的笔耕工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书稿上卷杀青,却曲高和寡,没有一家出版商愿意出版这部杰作。直到1918年,这部著作才得以在慕尼黑问世,一时间欧洲各国“洛阳纸贵”,对他毁誉交加,原本默默无闻的穷教员,突然一夜成名,成为哲学界杀出的一匹黑马。1921年,斯宾格勒对该书重新校订,此书上卷再度出版时,下卷写作亦已完成。因为毁誉参半,更证明这部著作极富学术价值,影响之大,评议之多,在西方哲学文化史上未有前例。后又被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日文等多种文字,使这部著作风靡全球,并绵绵不绝地散发着长久的学术魅力。
二、《西方的没落》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局限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在《西方的没落》这部著作中,斯宾格勒提出“文化形态史观”,也叫“历史形态学”或“历史哲学”。他描述了世界上八种历史悠久的文化,有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墨西哥玛雅文化、西亚和北非的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2]每一种文化的最初兴起,都充满着青春活力,生长在适宜自己的土壤上,蓬勃旺盛,根深叶茂,逐渐发展到自身的顶峰,接着便枯萎凋零,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在斯宾格勒看来,世界上前七种文化已经僵化,各自完成了历史使命,而第八种文化——西欧文化也已经进入生命高峰之后的下降期,无可奈何花落去,重整山河待后生。后生何许?斯宾格勒没有给出答案。
斯宾格勒描绘的历史哲学,没有世界的统一性,同样没有统一的历史发展线索。八种文化互不相干,单独发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命体系。他把文化机体分为两个时期,即生命旺盛时期和生命衰落时期。斯宾格勒把前一时期称为文化时期,把后一时期称为文明时期。斯宾格勒认为,文化是个人的有机统一,而文明则是原子化的个体的机械堆积;在文化时期有宗教和艺术完成职能,在文明时期则有技术和科学完成职能;情感被理智所排挤,农村被城市所排挤;农业被工业所排挤。在他看来,文明经常带来战争和侵略,它不是向纵深发展,而是朝着横向扩展。斯宾格勒把资产阶级的衰亡说成是整个欧洲的衰亡,并把帝国主义的侵略看成是文明的“自我表现”的自然形态。
三、让人类文明交相辉映,我们应持有的科学态度
那么,未来的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科学态度?笔者以为必须对所有的文化形态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才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首先,对于现存的、具体种类的文化进行纵向考察,分析其处于何种阶段,它是处于顶峰阶段,一切辉煌已经过去?还是处在生长期,成熟和更大的辉煌远没有到来?必须要有一个合乎实际的估计。这种考察应当是深入的、多学科的、实事求是的和准确精当的。科学的评估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即多视角、多维度、全方位的考察,不武断、不片面、不妄下结论。大趋势评估需要多学科合力,每一学科都应当具有独立的判断,最终形成合作的成果,也是大工程测量、大规模考察、大趋势评价。
其次,对于现存的文化形态进行横向比较,评估其优势和不足,测量其发展周期和生命力旺盛情况,这是一项更宏大的工程,需要对各种文化进行宏观把握和深入了解,不能浮光掠影,不能主观武断,更不能掺杂个人感情色彩。有人批评斯宾格勒,说他独宠西欧文化,有文化沙文主义倾向。笔者对这种批评并不赞同,但对科学研究中掺杂个人感情影响结论的正确性是深以为然的。科学研究掺杂个人主观情感是在所难免的,评价这种现象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作历史的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是学术发展历程中经常产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很多时候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它是可以克服和补救的。对于同一学者来说,必须不断培养科学信仰,相信科学事实,端正科学态度。在科学面前,不仅能够勇敢地否定他人和权威,而且能够勇敢地否定自己。只要证明了是自己的错误,就应当毫不留情、毫不迟疑地否定自己的错误结论,尊重正确结论,不管这种正确结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做出来的。对于不同学者来说,应当不断培养怀疑品质和进取精神,前人成果、前人劳动要尊重,但前人的事业要发展,前人的未竟领域我们也要积极探求,包括发现了前人的失误要积极补救。善于救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J].新华文摘,2016,(12).
[2][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3]凌朔.让汉语走向世界每一个解落[N].参考消息,2006-08-03.
于斌
上一篇:论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 下一篇:“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