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20 11:05

  [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共满洲省委武装抗日组织的领导下,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等地,学习中央苏区建设经验,相继创建了多支抗日游击队,开辟了多处抗日游击根据地​‍‌‍​‍‌‍‌‍​‍​‍‌‍​‍‌‍​‍​‍‌‍​‍‌​‍​‍​‍‌‍​‍​‍​‍‌‍‌‍‌‍‌‍​‍‌‍​‍​​‍​‍​‍​‍​‍​‍​‍‌‍​‍‌‍​‍‌‍‌‍‌‍​。随着北满地区珠河根据地和汤原根据地的建立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支持北满抗日部队的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日战场上重创了日伪军的多次“讨伐”,但到了1938年前后根据地遭到日伪当局破坏,相继丧失。北满抗日游击队根据地的丧失原因:敌强我弱、敌我军事力量相差悬殊,东北地方党组织和东北抗联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中心和指挥中心;日本侵略者在北满实行的殖民统治;日伪在建立“集团部落”的同时,实行经济封锁,断绝抗联部队的粮食给养,迫使抗联部队陷入绝境;敌人发动思想上的宣传瓦解破坏抗日成果;东北抗联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北满抗日游击队根据地是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成长的摇篮,并以其最大的努力,倾其所有,支援了东北抗日战争,功不可没。

  [关键词]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东北抗联

  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问题,是中共满洲省委史、东北抗联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举起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旗,掀起了抗日救国斗争的热潮。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共满洲省委武装抗日政策的领导下,东北民众相继组织起抗日队伍,并从1932年开始,在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等地,学习中央苏区建设经验,相继创建了多支抗日游击队,开辟了多处抗日游击根据地。

论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

  一、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北满系指哈尔滨以北、松花江中游广大地域。北满在地理上山岳起伏,森林茂密,辽阔的松嫩平原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抗战初期,北满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绝大多数被地主占有。广大农民受地主的剥削和官僚的压迫,生活陷入贫困的境地,反对捐税盘剥、政治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北满地区的中心城市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是东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开展最早的区域。1923年中共哈尔滨党组织成立,党组织在东北如星星之火遍布开来。1930年8月中共北满特委成立,成立后的北满特委在阿城、呼兰、珠河(尚志)、依兰、通河、汤原、庆城(庆安)等地先后建立起党的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九一八”事变后,北满地区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武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义勇军、红枪会等抗日武装遍布北满各地,这为北满地区创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奠定了基础。1932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迁至哈尔滨后,北满地区党组织得到加强,相继建立了中共汤原中心县委、珠河中心县委。此后,在党的领导下珠河游击队、汤原游击队相继建立,抗日武装的烽火燃遍了北满地区。1936年初中共满洲省委被撤销后,于同年9月成立了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为北满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的党、军队及地方工作最高领导机关。

  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关于建立游击根据地曾做出重要的指示和布置。1932年夏,在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尽管在开始阶段流动性比较大,但都建立起来了自己的游击区域和借以休整的根据地。对于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问题,中共满洲省委适时提出了要在东满、磐石、宁安、汤原、巴彦、珠河等地发展抗日武装、开辟游击区域的要求,是同“北方会议”提出“创造北方苏维埃”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中共满洲省委开始重视在东北农村开辟抗日游击区和建立根据地工作。1933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在《秋收斗争决议及秋收斗争纲领》中指出:“在开展反日游击运动中去扩大与巩固这些地方的赤色游击区域。”[1]1934年,中共中央《二月指示信》特别强调要建立根据地的问题。指示信中同意中共满洲省委“把磐石、间岛、汤原、绥宁、珠河等五个游击区当作我们工作的中心”,要求“满洲党必须把建立和扩大革命政权与革命根据地的任务,提到实际的工作日程上来。”[2]同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就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问题,发布了《临时东北人民革命政府政纲草案》,认为“农民委员会”是适合“满洲的特殊环境”的政权形式。上述文件和指示的发布,为在东北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抗日武装斗争形成了新局面。

  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中共满洲省委及北满各地区特委、县委的领导下组建并发展起来的。

  1933年至1935年,在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东北抗日游击战争逐渐高涨起来,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等红色地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到了1935年末,在北满已经形成了2个较大的游击区,即哈东抗日游击区和汤原抗日游击区。

  二、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及原因

  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日战场上重创了日伪军的多次“讨伐”,但到了1938年前后根据地遭到敌人破坏,相继丧失。在东北沦陷的14年间,为什么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丧失为例,深入分析,其原因有以下诸多方面:

  三、余论

  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依靠根据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起到了作战依托作用;利用根据地获得后勤补给,部队得以生存休整;运用根据地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才能组织动员群众支持抗战;利用根据地建立革命民主政权,才动摇震撼了日伪统治。

  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一般存在3—4年的时间,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敌我力量的变化,有消有长。到了1934—1936年间,根据地还是扩大的,抗日武装力量也开辟了很多新的游击根据地。即使到了1938年之后,大部分老根据地失守,在黑嫩平原上德都、通河等地建立了临时的小片根据地。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是适应小兴安岭山地特点而建立起来的。由于小兴安岭山区地广人稀,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根据地多建在地域辽阔,交通偏僻、敌军布防薄弱,对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回旋余地较大的山区。由于山区民众生活贫困、地广人稀,生产能力有限,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与军事“讨伐”,就使得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不可能长期固守,而是随着战争的形势发展来调整活动区域,并逐步开辟新的游击区或放弃老根据地。要说明的是老根据地丧失后,抗日联军还建立起了多处密营,作为游击战的后方基地。密营也是北满抗日根据地的一种特殊形式,曾起到过特殊的作用,一直存在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巩固汤原抗日根据地,开辟新游击区,扩大抗联部队的活动区域,冲破敌人的“讨伐”,赵尚志在1936年组织部队向巴彦、木兰、通河一带进行西征。西征部队在通河、木兰等地建设一些密营军事基地,松花江北岸成为一个新的游击区。1938年6月至12月,北满抗联各军又组织“西征”到小兴安岭的岭西开辟新的游击区。随着战争的进程来补充和储存给养,没有固定的后方基地,严重限制了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中共满洲省委秋收斗争决议及秋收斗争纲领(1933-09-03).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5)[C].长春: 内部刊印,1988:36.

  [2]中共中央给满洲省委的指示信(1934-02-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0,242.

  [3]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二辑)[C].哈尔滨:内部刊印,1985:226.

  张磊

上一篇:春秋时期社会转型与“刑”“礼”之争早期形态 下一篇:《西方的没落》的历史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