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20 11:15

  [摘要]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各民族和各文化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自我发展,世界经济和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对此,“无他者”的现代性扩张理论认为,“同质的全球文化”取代了传统社会那种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状况;晚期资本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这个新的文化空间里,异质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文化矛盾甚至可以上升为文化对抗;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从本体论上质疑西方知识话语权利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文化的消解,批判、抵抗西方文化统治和话语霸权;文化冲突论主张意识形态和经济不再是新世界冲突的根源,文化明确划分了各民族的界限,成为引起人类冲突的根源​‍‌‍​‍‌‍‌‍​‍​‍‌‍​‍‌‍​‍​‍‌‍​‍‌​‍​‍​‍‌‍​‍​‍​‍‌‍‌‍‌‍‌‍​‍‌‍​‍​​‍​‍​‍​‍​‍​‍​‍‌‍​‍‌‍​‍‌‍‌‍‌‍​。如何处理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和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成为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通过平等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交往行为理论”,主张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承认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交际主体之间通过对话,进行不受话语霸权控制的、平等的交往,达到人与人之间、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共建和平和谐世界。

  [关键词]全球化;交往行为理论;跨文化交际

  早在19世纪初,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就辩证地预见出在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将会出现“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1]。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历史必然性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指出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各地方、各民族互相往来、互通有无、彼此依赖,打破了过去地方和民族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和消费。伴随物质生产的全球化,各地方、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富,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当今时代进一步印证了歌德的预测和马克思的分析。20纪5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交通工具极大地缩小了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指出人类文化已经从“口头文化”“印刷文化”进入“电子文化”的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文学”的预言变为现实。在这种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形式下,如何处理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和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成为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

  一、关于“全球化”的几种理论主张

  面对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无他者”的现代性扩张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文化冲突论。

  (一)“无他者”的现代性扩张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科技的发展使信息可以通过媒介进行全球性的传播,“同质的全球文化”取代了传统社会自给自足、自生自灭的状况。信息脱离了它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跨越文化界线,在全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广泛传播。这种“浮动符号”消解了传统,使时间和空间虚空化,打破了传统以特定地点来规定时间的方式。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远外事件被整合进我们经验结构之中,进入日常意识”,不在场的事物或事件塑造着我们的经验,“陌生和熟悉相互交织”,所谓的本地生活很可能都是“全球的”生活。这就是“全球化经验”,在晚期现代性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人们继续本地生活,人们的躯体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之中,但是与某种中心化经验联系在一起的遥远的事物可以通过某种媒介侵入本地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事实上的“世界”。尽管每个人都生活在本地生活之中,但现象世界却是真正的全球世界。吉登斯的全球化理论指出了开放性、本地区生活终结这一迅速发展趋势,其直接后果是“无他者世界”的形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人类在某些方面变成了“我们”,“我们”面临着“无他者”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二) 晚期资本主义

  吉登斯的全球化理论强调全球化过程中“同”的方面,却忽视了异质文化冲突问题。粗略地归纳为晚期资本主义扩张论或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可以对其做出有益补充。[2]美国著名学者杰姆逊认为,全球化是多国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现象。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频发。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把问题提到了“人民”的高度上,反复强调自己国家的名称,强调“我们”应该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执着地希望回到自己的民族环境中去。[3]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这个新的文化空间里,异质文化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甚至发展为文化对抗。

  三、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一)承认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在全球化趋势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异质文化,我们应该认识到通常所指的文化是指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不仅表现于外在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在共同性的心理素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内在精神方面。每一种文化都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模式,带有各自特殊地域条件的印记。每一种文化都是回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三大关系的成果,都是长期选择和整合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每一种文化总有一些特别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特点不断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这些个性特点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当那些最不协调的行为被完全整合的文化接受后,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它们常常通过最不可能的变化而使它们自己代表了该文化的具体目标。所以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存在必然具有各自的合理性。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探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社会的情感与理智的主要根源,采取文化平等的观念,把本民族文化和异质文化视为人类文化多样结构中的一例,追根溯源地探索和研究才能理解这些行为所采取的形式,才能理解文化差异和社会制度差异。所以承认文化的普遍性、多样性和相对性极为重要,人类为自己从生存原料中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物质根基,异质文化和平共存、平等有效的生活模式是宽容的基石,是更为现实的社会信念。否则,一旦我们混淆了局部标准与生存方式,我们在处理异质文化关系和人类社会问题时就会遇到巨大的障碍。

  (二) 正确处理差异与共识的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不同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形式和文化类型,每种异质文化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文化间的“同”只体现在异质文化的某些方面,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而“同”与“异”或者说“同一性”与“多元”,在实践中是共存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文化间的差异是互为借鉴、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参照系,是对话的基本前提。所以,过分夸大文化之间的差异,把差异视为必须扫除的障碍是一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差异不应该成为对话的障碍,更不应该成为“文明冲突论”“文化冲突论”的遁词。

  四、结语

  当今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种趋势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见解。对此,我们应采取国际化视野,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应该认识到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不是以某一种现成的文化为样板向其他地区强制推行,也不是现有的某几种强势文化的简单相加。世界文化交流是世界所有多种文化主体共同参与,在“理性言谈情景”中,互相理解、获得共识、共同创造、共同升华,达到社会和世界和谐与和平的过程。因此,世界文化一体化和民族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来的世界文化,是趋向一体的共同性和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的辩证统一。正如荷兰文化学家皮尔森所指出的:“明天的世界将是一个有许多个经济中心、科学中心,以及更为重要的文化中心的世界。这种多元性可能是很令人振奋的。而它要具备的前提条件则是我们要发现一些共同趋势和共同途径,它们能导致带有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丰富性的多样性。”[5]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423.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29.

  [3]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G]//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0.

  刘睿姝

上一篇:《西方的没落》的历史局限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