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3-02 10:13
摘 要 探索传统文化中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和维度,为编制中华文化视角的“贫困大学生进取心量表”提供参考。首先对古籍中“进取”相关条目进行了内容分析,然后通过扎根理论对典型的寒门学子进取故事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将以上两个研究整合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包括志向高洁、正直慈悲、坚忍不拔和热爱学习四个方面,可以分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个维度。
关键词 进取;寒门学子;中国传统文化;质性研究
引言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贫困大学生是脱贫攻坚战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内生动力既能够打破世代贫困(intergenerational poverty),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同时又能够激发其所在家庭甚至区域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使这场战役的成果更具可持续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且接续推进的工作须“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 研究一:古籍中“进取”的内容分析
2.1 方法
2.1.1 语料库建构
以“进取”为关键词,使用计算机从“汉籍检索系统”中搜集相关资料,按以下标准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1)删除重复和不以“进取”为主题的语料,如“柴进取出些金银”(《水浒传第二十三回》);(2)删除不带上进、追求、开创等类似含义的语料,如“更不进取水药”(《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二》);(3)删除特指进攻、攻取且没有引申含义的语料,如“进取麻乡”(《后汉书卷一八》);(4)对表述不完整的语料进行补充。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形成正式语料库。检索文献总数共830部,检索到348部文献,总检出率为41.9%,简化后语料库共含692条,涉及经史子集四类文献,具体分布见表1。
2.1.2 内容分析
参照胡金生和黄希庭(2009),尹华站等人(2012)以及程翠萍和黄希庭(2016)的研究程序对语料逐条进行内容分析,具体包括:(1)建立类目。结合“进取”文献的总体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分析法确定具体类目,并明确各类目的含义、归类标准及典型范例。(2)单元归类。分析单元是以“进取”为主题的语句,由3名古代汉语专业硕士生根据所确定的具体类目和归类标准对每个分析单元进行归类;对于难以确定含义或归类的个别语料,请教古代汉语专家后决定。(3)信度评估。分别计算3位归类者的相互同意度,据杨国枢等人(2006)的信度公式求出归类者信度和研究者信度。
2.2 结果
2.2.1 古籍中“进取”的指标
传统文化中推崇“进取”精神的主要是儒家,虽然在儒家思想中“进取”并不是最理想的心理品质,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第十三》),但“进取”是可以达乎“中行”或“至善”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或内生动力。《读四书大全说》中就认为“中行者,进取而极至之”。这是因为进取者具有极高的志向并且胸怀坦荡,如《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中的注解“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所以即便容易疏狂而偏离中庸,也仍能够因为对圣人的追随回归正道,进而追求极致、止于至善。
2.2.2 古籍中“进取”的维度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的思想,强调内在德性修为并提倡入世建立功勋的积极进取精神。“进取”以“修身”为出发点,再逐渐向自身之外扩张。立德修身是基础,事业作为是内在德性的外在展现,并且入世建立功勋也是为进一步推进“明明德”的目标,如《孟子·尽心章句上》中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此作为维度划分依据,将“进取”分为“精神修为的进取”和“事业作为的进取”(见表3)。其中,前者指个人修身方面的进取,后者指经世致用、建功立业的进取。
3 研究二:古代寒门学子发奋进取故事的文本分析
3.1 方法
3.1.1 数据搜集
通过请教史学和古代文学专家意见,将数据搜集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使用计算机从“汉籍检索系统”中搜集相关资料,以“家贫”“少贫”为关键词,在“经史子集”中“史”部的“传记类”中进行检索,并从中筛选出寒门学子发奋进取的故事,得到23则故事文本。(2)筛选出四个我国广为流传且典型的寒门学子发奋进取成语故事文本: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卷二》)、车胤囊萤(《晋书·车胤传》)、孙康映雪(《艺文类聚》)、断齑画粥(《宋明臣言行录》)。(3)选择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为寒门学子自传类文本。
3.1.2 数据编码
采取扎根理论中的文本分析法(Charmaz, 2006),借助Nvivo11.0将文本导入内部材料,请教中国历史和古文专家,对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编码的三级编码,经过反复思考和比较得出寒门学子进取的类属。再通过理论编码对所得的类属进行整合,使类属间关系具体化,并形成对文本连贯性、概念化的理论分析结果,从而深挖出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与表现。
3.2 结果
3.2.1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故事三级编码结果
通过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编码,最终构建出了3个树状节点、10个子节点,各类属信息见表4。“热爱学习”“坚忍不拔”“做人有德”分别展现了寒门学子为学、处事(面对困难、挫折、挑战)和做人的三个方面。其中,“热爱学习”包含“乐学好学”“踏实刻苦”和“求望高远”;“坚忍不拔”包含“坚韧隐忍”“坚持不懈”和“自立自强”;“做人有德”包含“正直敦厚”“不卑不亢”“慈悲仁义”和“洁身自好”。
3.2.2 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理论化解读
通过将前三级编码所得类属串联,提炼出关于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即“负重致远”的心理品质。首先,能在“负重”中“致远”因为他们“热爱学习”。儒家学说的主流主张是读“经”为“经世致用”,因此学习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开端。这也解释了“热爱学习”这一维度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维度。此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因此,对学习由衷的热爱使他们能够在困苦的环境中仍可以投入地学习并保持积极的情绪并通过学习找到高远的人生意义和成就,为“致远”打下基础。其次,能够让寒门学子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不放弃所热爱的学习,还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样才能战胜挑战,维持在“致远”的途中。最后,“致远”还需保持在正道之中,特别是在贫困艰苦的生活中更需要不受外界诱惑,洁身自好,并保持正直敦厚、不卑不亢、慈悲仁义的为人,即“做人有德”。同时,对德性的追求与践行也让寒门学子在物质匮乏的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慰藉,进而获得“致远”的动力。
4 对研究一与研究二的整合与比较分析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古代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和维度,因此,需要将研究一与研究二结果整合。具体而言,通过将研究一所得的一般的进取指标与维度和研究二得到的寒门学子进取的核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依据研究一所得一般的进取的指标和维度的划分框架,分析整理出寒门学子进取的指标与维度。
参考文献
陈来. (2015).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程翠萍, 黄希庭. (2016). 我国古籍中“勇”的心理学探析. 心理科学, 39(1),245-250.
冯缙, 黄希庭. (2018). 贫困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及其引导. 心理研究, 11(6),494-499.
冯 缙1 秦启文2
上一篇:城市社区氛围心理结构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共享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