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聚力“产才融合”发展的路径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1-23 09:33

  [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与“人才”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要素​‍‌‍​‍‌‍‌‍​‍​‍‌‍​‍‌‍​‍​‍‌‍​‍‌​‍​‍​‍‌‍​‍​‍​‍‌‍‌‍‌‍‌‍​‍‌‍​‍​​‍​‍​‍​‍​‍​‍​‍‌‍​‍‌‍​‍‌‍‌‍‌‍​。当前,泰州市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招引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产业人才与社会事业人才失衡、人才集聚平台与科研院所较少等方面的问题。化解的路径在于实施创新创业、发挥产业优势、打造平台载体、发挥金融力量,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为泰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质量 人才 产业 产才融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新人才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1],并将其作为13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人才强,才能科技强,科技强,才能经济强,进而实现国强。人才工作已然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泰州市高度聚焦产才融合,强化产业部门和人才部门联动,打造“人才引领产业强、产业跟着人才走”的生动局面,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才融合”发展高地。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聚力“产才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产才融合发展的提出及其实践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人才的支撑,产业与人才相互依赖、互相促动、共融共生。”[2]产才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产才融合发展是指“产业聚集和人才集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会吸引人才向该地区流动集聚,而人才集聚会形成人才资源,人才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后就会实现价值增值,进而推促产业聚集,形成产业优势。2019年,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文奇同志针对江苏产业发展的现状,首次提出了“产才融合”发展的重要概念,提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要“着力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头部作用’”[4]。

  从世界产业发展实践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技术革命,瓦特、史蒂芬孙、阿克莱特等科学家发明了蒸汽机、火车机车、纺织机等,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新时代,奠定了工业时代的发展方向,衍生出机器制造业、运输业、冶金业、煤炭业等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标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贝尔发明电话、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推生出了电力工业、电讯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以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开始了以原子能科学、生物科学、航天科学等新型科学为主导的科技力量,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新生产制造技术体系及技术经济范式;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1世纪,5G、数字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等正被广泛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

  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人才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不少地区争相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多维度吸引人才资源,甚至展开人才争夺战,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产才融合发展。如山东烟台提出“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口号,为此成立新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圳依托华为、中国平安、正威国际、腾讯等大型企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以此助推装备制造业、医疗制造业、精密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等特色行业发展,全面实现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2019年发布的《深圳工业互联网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球1/10。上海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人工智能人才和核心团队纳入“人才高峰工程”,现已集聚全国1/3人工智能人才,由此建立了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700亿元。

  从泰州产业发展的实践看,致力打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努力以人才优势厚植产业,最终形成跨越赶超的新优势。2017年泰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招才局”,改变以往各部门引才工作“分兵作战”、招才活动“各行其是”的状况,打造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努力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生动局面。2019年底召开的泰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明确“一高两强三突出”的发展思路,围绕“做强产业”和“做强城市”的两大重点工作,要求研究产业、培育产业、壮大产业,围绕产业招引人才。例如:泰州医药高新区(中国医药城)2013年启动“113医药人才特别计划”,推进“人才特区”建设,截至2020年6月已经实施至“第十批”,7年来共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011名,领军、高层次人才项目234个,有效集聚起医药高新区发展所需的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团队。

  二、泰州产才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泰州转型升级的深入、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人才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逐渐显现。近年来,泰州市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增强“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紧密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端外国人才队伍和团队的招引,突出产业强市、特色发展,为开创泰州“强富美高”实践新局面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泰州在产才融合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以下亟须化解的难题:

  (一)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出现脱节

  高等教育薄弱一直是泰州发展进程中的“短板”。在泰七所高校(泰州学院、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南师大泰州学院、南中医翰林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层次仅限于本专科,相关院校为新升格本科院校或独立院校。近年来,在泰高校围绕“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设置了与泰州产业发展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专业。比如: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但是,培养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与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所需高层次人才不相适应,出现了本地培养的本专科毕业生遭遇产业端“不需要”或“用不上”的窘境,更难以发挥面临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同时,本地人才外流状况始终存在,考入高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高校的本土人才回泰州就业创业的较少,导致产业发展急需的本专科人才总量少,硕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更显缺乏。

  (二)人才招引与产业布局不相匹配

  截至2019年底,泰州市人才资源总量达90万人,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1800名。全市“国家级专家全职引进82人,自主申报成功国家特聘专家18人,拥有省“双创团队”14个,省“双创人才”219人,省“双创博士”155人。可见,泰州市人才总量持续攀升,人才素质持续优化。但如果从人才的行业分布上看,就会发现人才的分布与泰州产业布局不相匹配。绝大多数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而医药高新区所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人才占比较小,成为泰州市集聚壮大产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以及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出“短板”。

  三、推动泰州产才融合发展的路径

  产才融合发展是推动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化“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释放出产才融合的集聚效应,为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创新创业推动产才融合

  首先,突出培养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强化“高精尖缺”导向,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战略,聚焦国际前沿高端,优化人才发展布局,着力引进和培育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拥有丰富管理经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端创业人才和团队。其次,大力开发培育高技能人才​‍‌‍​‍‌‍‌‍​‍​‍‌‍​‍‌‍​‍​‍‌‍​‍‌​‍​‍​‍‌‍​‍​‍​‍‌‍‌‍‌‍‌‍​‍‌‍​‍​​‍​‍​‍​‍​‍​‍​‍‌‍​‍‌‍​‍‌‍‌‍‌‍​。围绕实施《“中国制造2025”泰州实施意见》,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技能高超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开展冠名班、订单班、行业协会班、校企联合办班以及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等模式,着力强化培养机制。最后,统筹抓好各类社会事业人才。围绕泰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培育力度,统筹抓好宣传、教育、卫生、文化等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充分挖掘和用好泰州本土文化资源,不断优化理论研究环境、文化创新环境、艺术创作环境。

  (二)以产业发展驱动产才融合

  当前,各城市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且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城市间产业同质化现象。在此种背景下,就必须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一方面,完善优势产业发展链条。突出问题导向,加快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推动优势产业迅速发展,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相对优势。针对泰州产业发展的实际,围绕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等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养集聚重点产业高端人才,推进建设一批高端产业人才培养集聚示范基地,紧扣“产业链”,建强“人才链”。力争在自主创新、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形成一个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使企业不断向产业链顶端攀升,实现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的转变,进而以此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量增质优。另一方面,实现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相结合。通过对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前瞻性规划,采取有效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使优势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趋于合理,实现对优势产业的调控、转换、培育、扶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组建优势产业发展集团,在这个过程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使其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促进泰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2]孙国华.产才融合势在必行[J].唯实,2018(1):73-75.

  [3]周文魁,查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产才融合发展战略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6):48-52.

  [4]郭文奇.产才融合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11-29(006).

  作者于 江

上一篇:长三角主要城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比较分 下一篇:推进区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