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主要城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比较分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1-01-23 09:28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梳理与对比,重点关注创新发展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展开论述和比较​‍‌‍​‍‌‍‌‍​‍​‍‌‍​‍‌‍​‍​‍‌‍​‍‌​‍​‍​‍‌‍​‍​‍​‍‌‍‌‍‌‍‌‍​‍‌‍​‍​​‍​‍​‍​‍​‍​‍​‍‌‍​‍‌‍​‍‌‍‌‍‌‍​。分析各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特点与亮点,为合肥市更快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 科技创新 一体化发展 比较分析

  一、研究背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

  目前,纵观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现状,还存在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要素聚集度不高、创新水平不够突出、创新带动效果不够明显等问题,亟待解决完善。通过对长三角主要城市创新发展规划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相关城市的科创水平,更加有助于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合肥科技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2020年处于“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的节点,我们综合参考了各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的定位以及各类规划文件的特点,选取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市的实施方案作为本次研究的素材(见表1),重点关注创新发展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目标、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科技成果、人才创新等方面展开论述和比较。

长三角主要城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比较分析

  二、比较分析

  (一)发展目标

  从发展目标来看,上述城市的发展目标大多按照“十四五”结束的2025年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来展开。发展目标的结构可以分为总体发展目标和具体发展目标两类。在表述方式上分成定性目标和定量目标。

  在定性指标方面,上海提出要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南京的定位在区域龙头作用发挥,“承东启西、连通南北、衔接海陆”,提出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合肥提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建设长三角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制造业研发高地和全球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相比之下,杭州的目标更多着眼“中国”或“长三角”,提出“全力打造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成为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

  在定量指标方面,上海市没有提出相应的定量指标,杭州市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等民生发展目标,其余各市的定量指标大多集中在具体目标部分。其中,研发投入强度、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两个指标的使用较为普遍。

  (二)创新策源领域

  这里的创新策源主要包括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其中原始创新主要指突出“从0到1”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技术创新主要指能够直接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

  在原始创新领域,上述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加强原始创新的研究。主要涉及方向包括:(1)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合肥);(2)国家实验室(上海、杭州、合肥);(3)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体系(南京、杭州、合肥);(5)积极申报和储备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合肥提出要推动合肥、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动发展,而上海则是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到与合肥共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杭州提出要支持海康威视创建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南京提出加快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的紫金山实验室。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方面,上海重点围绕激光、生物医药、燃气轮机、海底科学观测等领域;南京重点聚焦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等领域;杭州提出建成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合肥则是更多关注量子、核聚变等重点领域的布局。

  在技术创新领域,上述城市都提出要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研发布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主要举措包括:(1)重点技术及产业领域布局;(2)设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3)“卡脖子”技术攻关;(4)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5)创新合作及创新平台载体的建设。

  在重点技术研发方向上,上海、南京、杭州都提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研发和布局;南京、合肥提出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方面集中突破。(见表2)

  三、结论及建议

  从分析结果来看,上述城市在规划中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计划提出了一些支撑创新发展的方案和举措。我们将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希望对合肥市未来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扎实地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出一些有益参考。

  (一)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发展目标建议更好地体现服务民生、服务社会

  合肥在规划中的目标战略定位突出了区位联合带动、创新策源和新兴产业聚集。并没有在带动和支撑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长三角辐射作用的桥头堡作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描述。同时,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在具体目标的提出上,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指标偏弱。建议在相关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中体现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民生指标。在科技创新目标上适当细化,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占R&D比重、国家实验室、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产学研合作平台、国民科学素质、高等教育等指标。

  (二)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深耕基础前沿研究,促进创新链、成果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从科技创新领域对比来看,在原始创新方面,合肥应该是长三角上述区域中基础条件和平台搭建最好的城市之一,坐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计划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明显的基础优势。在技术创新方面,合肥在前沿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上也是布局最多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对比后,我们发现这个领域是合肥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发挥区位作用的优势领域。建议合肥持续深耕基础研究,培育创新氛围,同时更好地利用上述高端平台,招纳高端人才、培育尖端产业、引领高端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创新链、成果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作者张犁朦 孙靓

  推荐阅读:科技潮投稿容易吗

上一篇:引“导”助“推”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聚力“产才融合”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