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12-28 10:42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CFPS2012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非农就业和土地流转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家庭非农就业不利于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②转入土地对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显著提升土地产出率。③转出土地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始终没有显著影响。另外,稳健地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还包括劳动力投入强度、家庭实际经营土地面积、农业机械投入、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金融性资产价值5个因素。
关键词: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城乡二元体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为追求美好生活,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打拼,从而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蔚为壮观的民工潮。截止到2015年年底,中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77亿人①。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大量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有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农业劳动力也出现了短缺,这可能会不利于农村生产(盖庆恩等,2014)。要保持中国农业竞争力和农业产业安全,就必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在农户普遍非农就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农业生产效率会如何变化,学界仍然存在广泛争议(参见李明艳,2009;林本喜、邓衡山,2012)。
二、文献综述
在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户农业生产和生产效率一直是一个焦点话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经典刘易斯模型(Lewis,1954)认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过剩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现代部门发展会逐渐吸收农业过剩劳动力,直至经济结构由二元走向一元。但是,刘易斯模型把传统农业部门视为静态和没有活力的部门,并没有重视农业对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RanisandFei(1961)改进了刘易斯模型,指出现代工业会首先吸纳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业劳动力直至刘易斯第一拐点,这一阶段传统部门的总产出并不会受到影响。随后,现代部门会继续吸收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制度工资)的劳动力,直至刘易斯第二拐点。此时,如果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那么,劳动力流失必然会导致农产品总产出下降和农产品短缺。
三、理论与机理分析
(一)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效率结合已有文献,并考虑到中国情景,非农就业至少从下述几条途径影响农业生产效率:首先,非农就业会通过劳动力流失效应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从生产规模来看,中国农业毫无疑问属于小农经营。2013年,中国农户户均耕地规模约为0.5公顷(7.5亩),仅为欧盟的1/40(卢华、胡浩,2015),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公布的小农户标准(小于2公顷)。由于土地规模的有限性,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稀缺性,中国农业长期处于“过密化”状态,是典型的“内卷型”农业(黄宗智,2000)。为了维持生计,农户通常会进行自我剥削,依靠投入更多劳动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而不在乎机会成本较低的劳动力投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流入城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近30多年减少了约3亿。农业劳动力适度流失,有助于缓解农业的劳动力“过密化”,从而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当农业劳动力过度流失时,土地可能会因为劳动力短缺而无法得到精耕细作,从而降低土地产出率。
(二)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流转会如何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呢?较早的一些研究认为,土地流转会产生“拉平效应”(CarterandYao,2002),即土地会从生产率低的农户转移至生产率高的农户,从而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冒佩华、徐骥,2015)。事实上,土地流转还可以通过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和扩大经营规模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中国农村实行土地在集体内部的平均分配以保障集体组织成员的生存权,但过于平均分配土地,造成了土地的分散化和细碎化,土地流转则能够改善这一现象。已有的研究也多证实,土地流转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朱建军、胡继连,2015)
四、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数据库。该调查旨在通过追踪调查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变迁。CFPS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除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宁夏、海南和港澳台地区),采用三阶段不等概率的整群抽样设计。这25个省(区、市)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95%,因此,CFPS的样本可以视为全国性的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二)模型选择借鉴李谷成(2010)、Fengetal.(2010)的实证分析模型,本文将基准模型设置如下:
五、计量分析结果与解释
(一)描述性分析本文首先进行描述性分析。按照家庭非农就业率是否超过样本均值,将样本区分为高非农就业率户(大于等于均值)和低非农就业率户(小于均值),比较其农业生产效率。结果显示(见表2),高非农就业率户的劳动生产率明显较低,但两类农户土地产出率的差异并不明显。这说明,非农就业可能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但它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可能很微弱。
(二)基准模型回归本文应用Stata12.0软件对(1)式和(2)式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见表3),非农就业十分稳健地负向影响劳动生产率。当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提升1个百分点时,其农业劳动生产率会相应下降0.71个百分点。联系前述机理分析,这说明,非农就业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从而在整体上负向影响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陈风波、丁士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与种植模式变迁——以江汉平原稻农水稻种植为例》,《南方经济》2006年第9期。
2.陈海磊、史清华、顾海英:《农户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吗?——以山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4年第7期。
3.范红忠、周启良:《农户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基于中西部七县(市)农户的调查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2期
作者钱龙1洪名勇2
推荐阅读:农业税费改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上一篇:农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 下一篇: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