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12-28 10:36

  内容提要:本文在二元经济框架下,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探讨中国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上升的原因。为此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家户的消赛储蓄决策,将总储蓄率分解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农民三类群体的储蓄率。由于社会保障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农民工的边际储蓄倾向比农民和城镇居民高。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持续转移的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随着非农部门的资本积累而不断扩大,其高储蓄行为也推动了家户储蓄率和国民储蓄率的上升。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最低消赛水平家户储蓄率

农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一直稳中有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从年的上涨到年的。一方面,低消费一髙储蓄的内部结构失衡开始呈现;另一方面,储蓄一投资差额也在扩大造成了外部失衡(樊纲、吕焱。认为发展中国家高企的储蓄率导致了长期的低利率是过去二十年来房价泡沫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源,中国不断上升的高储蓄率尤其引人关注。因此解释中国国民储蓄率髙涨的原因,并由此得到缓解结构失衡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

  从经典的理论出发探讨家户储蓄的文献并不在少数。巳有的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的高储蓄率进行了解释。然而高储蓄率并不是储蓄率持续上升的必要条件。针对近年来中国家户储蓄率上升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首先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经济主体根据其一生的全部预期收人来制定消费一储蓄决策(,。因此,在经济主体同质的假设下,总人口中工作群体比例的上升将导致储蓄率的上升(;但该结论本身与中国实际情况的吻合度相距较远(。如果考虑到中国农民的实际隐形失业问题,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向生产率更高的非农部门转移所带来的实际上的工作群体比例的上升,则对中国储蓄率持续上升的解释度就可以大大提高。其次,金融发展程度较低有可能使经济主体年轻时面临较强的信贷约束,从而导致较高的储蓄率(,这实际上是对生命周期假说的反向支持。但近年来中国金融系统的效率在提高,而储蓄率仍然在上涨使得这一解释的有效性面临挑战。文化差异是东亚国家储蓄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但由于文化的时间不变性也很难对近年来储蓄率的上涨做出解释(,必须结合一个持续变动的因素才能做出理想的解释。以及提出了竞争性储蓄说认为中国的性别比例失衡使得中国家庭为在婚姻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而储蓄财富,使得中国储蓄率不断升高。事实上这种追逐财富乃至社会地位的行为即号克斯韦伯所提出的,也被广泛证实存在的“资本主义精神”(。但根据的研究,中国所有年龄群体的储蓄率都在提高,很难说都是在为婚姻市场竞争而做准备,因而,可能还存在一个更具基础性的因素推高了中国各年龄群体的储蓄率。

  三、理论模型

  我们把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主体分为三类人,分别为有城市户籍在城市工作的人农村户籍在农村工作的人和农村户籍到城市工作的人。假设在期,拥有城市户籍的人口数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口数为义,其中进城务工即农民工数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我们暂时将城市户籍人口数和农村户籍人口数看成给定,由此总人口也给定。

  参考文献

  巴曙松,:《外部再平衡:储蓄率与资金流向》,《新金融》第1期。

  樊纲、吕焱《经济发展阶段与国民储蓄率提高:刘易斯模型的扩展与应用》,《经济研究》第2期。

  樊纲、魏强、刘鹧《中国经济的内外均衡与财税改革》,《经济研究》第8期。

  李扬、殷剑峰,《中国髙储蓄率问题探究》,《经济研究》第6期

  作者张勋刘晓光樊纲

上一篇:农业税费改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下一篇:非农就业、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