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的卖证分析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9-07 09:41

  摘要: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反映了我国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重要作 用。文章结合当前本科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选择偏好现象,从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两个维度,选择 主客观两个变量实施实证研究,并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研判。研究表明,本科生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 位性质选择偏好上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和"从众性”,导致此现象是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不同群体的毕业 生,就业选择偏好呈现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就业选择;偏好;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文选择江苏省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本 科生就业地区和单位性质选择偏好为研究目标,结合当前本 科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选择指标,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 对影响本科就业选择偏好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实现 本科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为高校毕业生 在就业现实行为中理性决策、调整效用期望。

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的卖证分析

  一、就业选择偏好内涵结构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并不必然导致就业“量”的减少,更 多地表现为不同层级毕业生之间依次挤占就业市场,而导致 同一层级毕业生就业“质”降低的现象。已有的研究成果表 明,高校毕业生对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更倾向于一级劳动力市 场,而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吸纳能力远低于毕业生的需求,由 此就产生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偏好上表现出与就业市场需 求不相适应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由主观偏好造成了自我 就业的严峻形势。偏好(preference)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是 指选择者在面对几个事件或者结果时选择某一事件或结果 的倾向⑴。它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倾向和情感,带有鲜 明的个体差异性,但也受社会环境、就业环境、人际关系等外 在共性环境影响,因而也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对于本科毕 业生而言,就业选择偏好则是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市 场中可供其选择与就业岗位相关因素的主观认识和评价,以 及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其实质是大学生就业意向和择业思想 的一种直接和综合表现。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不但决定了 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行为,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对结构性就 业矛盾和摩擦性就业矛盾产生重要影响。综合已有文献研 究成果可知,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受个人主观因素和工作客 观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就业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职 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换言之,个人主观因素是影响就业选 择偏好的关键性因素。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一)理论模型建构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研判,在众多就业选择偏好中, 本文选择就业地区和单位性质两个最基本且最重要偏好展开研 究,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维度探究。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学业水平、学生干部经历、家庭结构、价 值追求和生活感受等;工作客观因素主要将与工作地区和单位 性质的基本属性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作为衡量指标,主要包括 薪资水平、工作与专业匹配度、工作稳定性、职业发展与成长体 系、工作所在城市人才政策、工作所在城市消费与发展水平等。 由此,基于对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两个方面因素归纳,构建本科 生就业选择偏好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偏好模型构建

  调查问卷中所涉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变量,此外,因变量的取值也包含多个类别。基于此,本文运用多项Logistic 回归模型来解决离散型的被解释变量的问题。根据对多项 的理论分析,可构建基于多项Sgistic回归模型的本科生就 业选择偏好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1 + £胪 式中,X是自变量,为本科生就业偏好的影响因素;Pr(Y =K)表示Y = K的概率,为自变量对就业偏好的影响概率; 仇为待估系数(k = l,2,…,n),通过最大后验估计计算。因 地区与单位性质选择偏好分为不同类型,并以第一偏好为主 类别的被解释变量,将其他作为其他类别的被解释变量,结 合这个影响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的客观与主观变量指标作 为解释变量,从而提取出影响就业地区与单位性质选择偏好 的影响因素⑵。

  三、研究发现

  (一)就业地区选择偏好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就业地区选择偏好是本科生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对就业 单位所在地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倾向。本文以苏南地区为 基准指标,分析本科生对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外省一二线城 市和外省其他城市等就业地区偏好,结果如表5所示。 从主观因素看,变量中个人兴趣、专业匹配度、稳定性、 个人发展水平、生活满意度、人才政策、城市消费水平对本科 生就业地区偏好有显著的影响。就业个人兴趣而言,在选择 就业单位时,学生更倾向于苏北地区。注重提升个人能力的 本科生就业地区选择偏好排序为外省其他城市、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苏北地区。专业匹配度要求较高的毕业生并没有 在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外省一二线城市和外省其他城市之 间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更多会选择苏南地区。比较重视工作稳定性的本科生倾向于选择外省其他城市,其次是苏南地区。而追求生活满意度的学生相较于苏南地区更愿意选择苏中地区。注重人才政策的本科生相较于苏南地区,对外省一二线城市有更大的选择偏好。选择苏南地区就业的本科 生要比选择外省一二线城市就业的本科生更注重城市的消 费水平,选择其他地区就业的本科生相对而言不太注重城市 消费水平。 从客观因素来看,变量中的学生干部经历、生源地和父 母最高学历水平对本科生就业地区选择偏好有显著性影响。 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外省其他城市, 其次是苏中地区。来自苏南地区的学生的就业地区倾向排 序为外省其他城市、外省一二线城市、苏北地区。相比较于 外省一二线城市与苏南地区,父母学历较高的本科生更倾向 于选择苏南地区。

  (二)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就业单位性质选择偏好是本科生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对 0.05,因而本科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 不同性质单位所表现岀来的某种倾向。本文对本科生就业 个人学业成绩与生源地的影响。此外,主观变量中工作稳定 单位偏好做Logistic多方分析,得到表6关于就业偏好的模 型适用性数据。从表6的显著性数值分析客观变量与主观 性、人才政策、城市消费水平显著性水平也均小于0.05,得岀 本科生在选择不同类型的就业单位时会更多考虑工作地所 变量整体对本科生就业单位的影响程度,得岀以下结论:客 在城市的消费水平、工作的稳定性,其次是工作所在地的人 观变量中学业成绩、生源地显著性数值都为0.000,由于小于 才政策。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偏好的“同 群效应”倾向比较明显。同群效应(peer effects)是教育经济 学领域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平等个体之间处于各种社会关 系中产生相互作用时,某一个体的行为及结果收到周围同群 者行为及结果影响⑷。本科生就业同群效应典型表现形式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业地区选择的“从众”倾向。首 先,在属地就业的特征表现较为明显,70%的参与调查对象 拟于属地就业,江苏省内生源选择到省外城市就业意愿性不 够强,即便选择到省外城市就业,也主要将目标锁定在一二 线城市;其次,以属地核心区域扩散特征比较明显,在江苏省 苏南地区所辖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就业是江苏 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而选择到苏北地区就业 的毕业生数量相对偏少。另一方面,就业单位性质的“趋同” 性。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多元分割状态,传统意义 上“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职业类型对本科生就业影响比较明 显,“体制内”就业依然主导着毕业生就业选择。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国企/央企等掌握着各种社会资源及其分配权的 “体制内”单位,是大多数本科生实现就业进而实现高质量就 业的首要选择,而到其他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毕业生选 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1%左右。

  (二) 建议

  1.政府层面 一是履行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调控者的职能。建立健全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在人文、环境、管理体制等 方面的发展差距,构建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户籍制 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城区以下地区对毕业生的 吸引力。二是履行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者的职能。改善 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破解人为 因素的制度性障碍;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对于 二级劳动力市场的监管,规范用人单位选人用人行为,大力 完善二级市场劳动力制度性保障,从根本上破解高校毕业生 就业选择偏好的单一向度问题;缩小就业体制内外就业环境 和职业发展的差距,营造全社会均衡化的大学生群体职业价 值发展体系。三是履行好髙等教育发展引导者的职能。加 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生源结构等进行引导和干预,大力促进 教育机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规范高 校的办学行为,合理设定高校办校规模与办学效益的平衡 点,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滞后性所 带来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营造“培有所需,需有所能”的 髙等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

  2.毕业生层面 一是要提高自身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并不是某项纯 粹的能力或技能,而是指为了实现就业并能促进职业持续发 展的多元能力的聚合。就业偏好所带来的就业市场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其所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能力需求匹配 度之间的博弈。高校毕业生要注重从专业能力、就业人格、 准职业形象和人格兼容度等四个维度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只 有提升自身的“含金量”,才能让“就业偏好”成为就业现 实⑸。二是要正确认识自我。知己者莫如己,新时代的高校 毕业生要坚守自己的梦想初心,坚定追随自己的职业兴趣, 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劣势,在充分 自我认知和综合研判职业因素基础上合理掌控就业偏好,选 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不随波逐流,不盲 目追求当下的“时尚”,将劳动从谋生的手段提升为作为社会 的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基本需要⑷。三是要 转变就业观念。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和职业发展体 系健全的“大单位”确实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较大空间, 但其中一定伴随着激烈的竞争与高昂的生活成本,并不适应 所有人的发展,广大基层地区同样能让有梦想的大学生实现 职业与生活的幸福感。四是要自觉树立就业风险防范意识。 社会经济生活对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行为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这其中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因素,加之教育的滞后性, 就有可能导致就业风险或增加就业风险的发生。当就业风 险发生时,有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提高学历层次,暂时回避当 前就业竞争矛盾。从人力资本提升的维度考量,考研是无可 厚非的选择,但这种投资高学历教育为增加就业麻码的选择 本身也隐藏一定风险。考研仅是缓解当前选择性就业矛盾、 转移就业风险的权宜之策,作为就业风险承担的主体,本科 毕业生应该主动自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敢于正视风险并积 极应对风险°]。

  参考文献:

  [1] 侍夏芳,等.高校研究生就业偏好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 决策,2018(24) :5&

  [2] 高振强,王志军.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实证分析[J].高教 发展与评估,2018(1):42.

  [3] 李维,丁学森,许佳宾.义务教育教师转岗意向影响因 素的实证分析— 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 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2) :42,

  [4] 杨 雪,杨 进.学校社团建设在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9(4) :47,

  作者周鹏

上一篇:北方春大豆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编辑的新媒体素养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