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9-07 09:37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宜内蒙古中西部种植的优良大豆新品种,为今后该地区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北方 春大豆中熟组区域试验的10个大豆新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进行比较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各品种生育日数 为118~126 d,均厲北方春大豆中熟组品种;产量变化规律为中吉602>赤豆201>东农豆251>吉育491>吉农28>吉 育306>吉育481>吉育86>龙黄1503>吉育494,其中,中吉602产量最高,为3 440 kg/hm2,比对照增产10.9%,增产极显 著(!<0.01),其单株荚数也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0.01);产量与单株粒重星极显著正相关(!<0.01),与单株荚数、单株 粒数、百粒重星显著正相关(!<0.05),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均星显著正相关(!<0.05)。【结论】内 蒙古中西部区适宜种植株高适中、单株生产力强、单株荚数和粒数多且百粒重相对较大的大豆品种,中吉602、吉育491 和赤豆201综合性状突出,可进一步在该地区试验种植。
关键词:春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
大"[Glycine max (Linn.% Meir]是一年牛"科 植物.其种子富含优质植物蛋白、油脂和多种对人体 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是人类重要的粮、油、饲兼用 作物和多种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大豆及其制品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 地位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大豆种质资源丰富、 栽培利用的历史悠久眛但近十年来,我国大豆产业 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也2007年 大豆进口量突破3 000万t,达到3 082万t;2011年 大豆进口量为5 480万t,大豆进口量增幅创下新 高;2019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933万hm2,总产量 为1 800万t,大豆需求量为9 741万t,进口量达 8 551万t,进口量占需求量的83%,我国自产大豆 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国际依存度过高,使 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大豆对外 来 高, , 要原 是 产 低、脂肪含量偏低和生产成本过高。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度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 院试验地进行,地理位置为40。47';、111°40,E,海拔 为1 041 m,地势平坦。该地区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 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 大,年平均气温7 #,无霜期为113=134 >,年日照时 数平均为1 600 h,年平均降水量为335.0=534.6 mm。 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0.58 g/kg、碱 解氮含量为46.24 mg/kg、速效磷含量为9.34 mg/kg、 速效钾含量为118.13 mg/kg。试验地前茬作物为谷 子,地块长期进行土壤常规耕作。
1.2试验材料与设计
参试品种共10个(表1)。设置3次重复,随机 区组试验。6行区,行距0.5 m,行长6.7 m,小区面积 为20.1 m2,密度为30万株/hm2。播种前机械施肥,施 肥量为磷酸二Z 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后期 随水追施尿素150 kg/hm2。
2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10个大豆品种的12个数量性状进行均值、最 小值、最大值、极差、标准差、偏度、峰度、变异系数的统 分析,其结果见表2;各品种间12个数量性状的偏 度和峰度均不大,绝对值大多接近1,说明大部分指标 符合正态分布。各大琢品种变异系数区间为1.8%~ 81.1%,各指标品种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 有: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 重,都达到了 10%以上,表明参试品种虹些性状上具 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育种中可选择的空间较大;而生育 日数、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株高、底荚高度、主茎 节数和产量等性状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在10%以内;
2.2 不同大豆品种质量性状比较分析
由表3可知,吉育491、龙黄1503、吉育306、 吉育86的叶形为披针形,占比40% ;吉育481、中 吉602、吉农28、东农豆251、吉育494、赤豆201的叶 形为圆形,占比60%。花色表现为吉育491、吉育481、 中吉602、龙黄1503为白色,占比40%;其余为紫 色,占比60%;吉育481为无限结荚习性,其余均为 亚有限结荚习性,占比90%,说明目前育种单位选 育的品种多数为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种皮色与脐 色各品种均为黄色。赤豆201与吉育306粒形为椭 圆形,其余品种为圆形。
3讨论与结论
大豆不同性状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与紧密 的遗传关系,大豆的生育期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大豆 产量的重要因素,并且也影响其品质的表现D呵。无 论是产量要素,还是农艺性状都不是孤立的,是相互 关联的,其中一种性状的 性状的变化,在育种实践过程中,当某一目标性状很 难进行选择与直接观察时,通常需要运用其他性状 对其进行间接的选择〔灯。因此,必须综合考察各个性 状的 ,并 分,才 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史宏.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J].华北农学报,2018,33(1):150-159.
[2] 吴雨珊,龚万灼,谭千军,等.套作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 的关系研究[J ".大豆科学,2015,34(3): 394-401.
[3] 张正翼,龚万灼,杨文T,等.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 (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大豆科学,2007 (5): 680-686.
作者李强,赵晓宇,王雪娇,贾利敏,李银换,苏二虎
推荐阅读:大豆科技期刊论文发表
上一篇:报社新媒体发展战略及其实施途径解析 下一篇:本科生就业选择偏好的卖证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