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8-22 11:41
摘要:把握好农业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安徽 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40个县(市、城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安徽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差异较 小且组间差异不明显;组内差异是安徽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差异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协调发展农业经济 的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组间差异
一、弓I 言
近年来,党中央一直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要工作,坚持走乡村振 兴之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牢牢把握农业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域差异,才能因地施策,从而 推动各地区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差 异研究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目前国内关于区域 经济差异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主要以实证分 析为主,从方法和地域上不断创新。方法上主要有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⑴、基尼系数法⑵、地理科学 知识分析方法等地域上主要有东、中、西部区 域级、省级、地市级和县域等。而基于对区域经济 差异研究,学者们对农业经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 个方面:第一,研究某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对于农 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例如农业劳动力的变化对 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⑷、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 济增长的影响[5]o第二,研究农业经济的时空差 异,例如探讨黄河流域332个县级行政村农业经济 发展的时空演变因此,虽然关于经济差异和农 业经济差异的研究极其丰富[7_15],但尚有不足:一 是目前研究安徽省经济差异较少,而农业经济差异 尚无研究;二是研究的立足点一直未曾有农产品主 产区。
二、研究对象和数据说明
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淮河中 游。地形多样,由北到南分别是淮北平原、江淮丘 陵和皖南山区。安徽省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 地区,境内季风气候显著,光照和降水具有明显的 季节变化。因此安徽的农业生产以淮河和长江划 分,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因为区位条件不同,农业 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性。淮北平原主产区(以下简称第一主产区)。淮北平原主产区是我省耕地面积 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主产区,因此适合农业机械 化生产。年均气温14度左右,光照充足;年均降水 量850毫米以上,7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因此多 旱涝灾害。江淮丘陵主产区(以下简称第二主产 区)。江淮丘陵主产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年均降水量为900毫米,雨量适中。以低 山、丘陵为主,夏季多出现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春 秋多干旱。沿江平原主产区(以下简称第三主产 区)。沿江平原主产区年均气温15m以上,雨水充 沛。水稻种植以两季稻为主,油菜种植规模大较集 中,因此该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但是 春夏季多水涝,秋季多干旱。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泰尔指数来分析安徽省三大农产品 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差异。1967年,泰尔(Theil) 首次使用泰尔指数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泰尔 指数是信息理论熵指数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 最广泛的指标。作为衡量个人或地区收入差距的 指标,其原始计算公式为: 9 = yisy (1) 式中,为区域内总人均农业GDP, Y为该区域内各 组的人均农业GDP。
四、主产区农业经济时空差异
1.三大主产区内部农业经济差异 2000年以来,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 济得到了稳步发展,但是三大产区农业经济差异也 在不断拉大。2000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主产区的 农业总产值比约为25.85:11.51:8.87,到2017年, 这一指标变为86.89:46.32:30.35。在这18年中, 第三主产区的农业总产值大幅增加。2000年第三 主产区农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有2个县,2017年 该地区这一指标超过20亿元的有7个县,其中宿松 县超过30亿元、庐江县超过50亿元。2000年,第一主产区17个县(市)评价农业总产值约为15亿 元,到了 2017年该指标超过51亿元,这证明了淮北 平原主产区是安徽省最大的农产品主产区。
2-三大主产区农业经济差异 根据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农业经济差异主要 是由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构成。其中安徽省三大 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差异主要是因为组内差 异,其次是组间差异的影响(表7)。
五、结论与建议
利用泰尔指数对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 业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发展 差异总体较小并缓慢上升,各主产区对总体差异的 影响不断平衡。淮北平原、江淮丘陵与沿江平原三 大农产品主产区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不断平均,其在 总体差异中所占的比重都趋近于三分之一,说明安 徽省已经重视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并逐渐因势利 导,因地施策。
第二,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发展 的组间差异不明显。组间差异反映了三大农产品 主产区之间的差距,组间差距在总体差距中所占比 重不足五分之一,表明三大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差异 不显著,即在逐年的生产中,经济差距并没有拉大, 进一步说明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期,优化农业 生产,增量提质是大有作为的。
第三,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内部各县农业 经济发展的组内差异差异大。组内差距反映了三 大农产品主产区各自内部县域之间农业经济发展 的差异,这种组内差异显著性偏大,表明了内部各 县之间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反映了县域 视角下区域增长极向外辐射带动作用未完全起 作用。
针对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安徽省三大农 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制定和推行安 徽省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构建和完善农业规 模化、产业化和机械化生产体系。充分发挥长三角 经济圈、皖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和中部崛起计划 等战略措施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安徽省农业经济 持续增长。
第二,平衡安徽省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经济 发展差异,稳步提升农业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 积极推动江淮丘陵主产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弥补由 于地形地域特征影响,强化政策落地,进一步缩小 与其余两大主产区差距。 第三,加大力度推动安徽三大农产品主产区内 各县协调发展。一要发挥主产区内部农业经济发 展优势县辐射带动作用,推广农业发展新技术、新 模式,发掘主产区内部农业经济发展动力,实现主 产区内部各县农业经济协调发展;二要着重关注贫 困县的农业发展,扶持贫困县产业脱贫,实现从“输 血”到“造血”的转变,改善贫困县的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因地制宜地引进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潘义,王骑.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9) :156 - 160.
[2] 黄勇,易法海.县域经济差异:基于基尼系数的产业分 解[J].农业技术经济,2014(9) :32 -38.
[3] 方叶林,黄震方,涂玮,等.基于地统计分析的安徽县域 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 (2 ): 33 -38.
作者刘鹏凌1,吴文俊1,万莹莹1,王玉婧2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