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跨界污染治理微分对策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24 10:32

  摘要近年来,以水域和大气等为代表的跨界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单向或交叉的外溢性。传统的行政手段已不是 解决跨界污染问题 的最为有效管理工具。急需建立一个由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持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来弥补跨界治理合 污损失,实现区域间发展权力的平衡。本文将踌器污染视为典黧的区间外溢性公共物品。构建一个由生态朴臻方 间内存在污染越界传输阍鼹的微分对策模型0考虑奉}偿方依据受德方治污投资力度的太夺决定其补偿比例;探讨 方反馈均衡策略、状态变量最优轨迹及其横幂J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采屠讨价还价模型设计出台埋的福幂Ij分配机 制;结合我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设的应用和数值仿真方法,验证相关策略结果的合理性。研究发现:非合作博弈状态下受偿 方的最优均衡策略对补偿方的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两种决策情形下治污投资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均呈现单调递减特性,而污 染物存量的最优轨迹则曼现多样化的变动趋势;博弈参与主体的联食决策有助干促使双方分得的最优福剩“帕絮托”最优,鼠该福利 净现德的炎小与具体的分配撬议雹美。最然科新我的地区自愿协商策豫投认为是躲决跨器污染传输问题的鸯效途径之~。但实践中 考虑列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区褥相互独立的策略选择比联合决策在实践中更其普适性。因此。当区域间存在污 染外溢时,如何有效发挥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协调补偿方与受偿方利益平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生态补偿;跨器污染;治污投资;微分对策;福利分配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在经济社 会发展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日趋严重的 环境污染问题,尤其以跨界(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 乡边界)流动性为特征的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在区域间呈 现出单向或交叉的外溢性…。由于污染流动性造成的各 辖区污染排放间的相互传输关系,使得由环境合作引起的 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一般应为整个区域共享旧J,此时一旦跨 辖区污染发生外溢并存在“搭便车”行为,将会遏制地方 政府治理污染的动机。从实践来看,解决跨界污染的基本 手段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由上级(中央)政府建立约束 机制或适当干预;其二是由地区政府直接参与合作协商。 但是在我国传统的区域分权环境管理体制下,作为“经济 人”的地区政府,在权衡污染排放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环境 损失时,极易采取机会主义方式逃避本应由自身承担的治 污成本口1,因此传统的行政手段也被视为导致跨界污染问 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 机制的意见》,明确“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 原则,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 机制。这种选择性激励一惩罚机制既是应对当前我国严 峻的生态问题的一种新型解决思路,也是新常态背景下环 境规制策略创新的必然要求。

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跨界污染治理微分对策研究

  1 文献综述

  有关跨界污染治理机制和优化路径的研究起源于公 共经济学领域的外溢性公共物品供给理论H J。较早地研 究发现央地两级政府政治事权分配的不同是造成环境治 理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的深层原因。5 J。Banzhaf和 Chupp‘61验证了当公共物品供给的边际成本越凸,中央政 府对大气治理的效果越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相反, 当公共物品供给的边际成本越凹,此时地方政府治理效果 越显著。考虑到单一辖区治理成效的局限性、污染物的持续流动程度及区域间污染外溢性产生的无效率问题,跨界 污染的治理权有必要从地方执行层面转移至更高层级的 政府规制,即建立一个由地方补偿为主,中央财政给予支 持的横向生态激励(补偿)机制,对辖区外产生受益的支 出(如治污支出等)予以相应的补偿,且补偿的强度取决 于外部性受益的大小,涉及的环境服务具有显著的公共物 品特征"。。因此,生态补偿机制也被认为是公共物品在空 间上外溢性内部化的合适工具之一,即鼓励受益地区与保 护生态地区、补偿地区与受偿地区、污染下游与上游地区 通过资金补给、产业转移、水权及碳汇交易等方式建立纵 向补偿关系。8‘91,来弥补跨区合作中部分地区的治污 损失。

  2模型构建与基本假设

  本文考虑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下,存在一个作为受偿 方的地区i和一个作为生态补偿方的地区,在有限时间内 产生跨界污染传输问题,且双方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受 偿地区i通过水土保持投入、生态修护建设和投资减排项 目等方式率先展开治污活动,以期降低本辖区内工业生产 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且其治污效果具有显著 的正效益。为方便计算,本文仅考虑地区J为地区i治污 效益的受益方,而忽略其是否付出与地区同样的治污投 资,那么基于“谁受益、谁补偿”的准则,此时要求地区/须 提供一定的生态补偿,进而激发受偿地区i绿色发展的内 生动力。

  3模型求解与分析

  3.1 Stackelberg非合作博弈 在该情形下,考虑受偿地区i和补偿地区,组成一个 两阶段的Stackelberg非合作博弈模型,在给定竞争对手的 策略下努力选择自身最优策略,用上标D表示。 设两地区在时间t∈[0,T]内的累积福利函数分别为 昨和∥,那么各自最优决策问题分别为: 吩。册%,P∽)[0。一半卜哪i㈩一 坐墨掣盟旭即M州。)l出(4) 仁(m慧,∥∽)[吁一半]-咄如)一 掣+trjE㈤却㈤1也(5) 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博弈双方福利最优值函数满足以 下Hamilton—Jacobi—Bellman—Fleming(HJB)方程:

  3.2协同合作博弈 在该情形下,假设受偿地区i和补偿地区_『事先已“达 成”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且以长期福利净现值总和最大 化为目标,对双方减排策略进行统一协调和优化,用上标 c表示。设两地区在时间t∈[0,T]内的累积福利函数为 俨,那么其最优决策问题为:

  4数值仿真

  为验证前文模型假设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本文结合全 国首个跨省流域试点即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 现实背景,通过对外生变量进行差异化赋值,对流域上下 游生态补偿问题展开数值仿真分析。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地跨皖浙两省, 经黄山市街口镇流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境内千岛湖,是 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进入2l世纪以来,由于受新安 江上游即安徽省境内来水影响,下游的千岛湖水质富营养 化趋势日渐明显。千岛湖是浙江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也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战略备用水源,上游政府流域水环境 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对保障千岛湖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而下游地区由于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程度相对较高,对于 水质的要求也相对高于上游,且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 的动力较小。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及生产环境,一 定程度上下游政府愿意支付一定的补偿费用来换取更优 质的环境。2012年起,在国家财政部、环保部指导下,皖 浙两省开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两轮试点, 每轮试点为期3 a,涉及上游的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和下 游的杭州市淳安县。为便于分析,本文将受偿地区i和补 偿地区7统称为新安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地区。

  参考文献

  [1]黄策,王雯,刘蓉.中国地区间跨界污染治理的两阶段多边补偿 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3):138— 145.

  [2]李明全,王奇.基于双主体博弈的地方政府任期对区域环境合 作稳定性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 83—88.

  作者:姜珂1 游达明1’

上一篇: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用能权交易制度能否实现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