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7-15 11:25

  摘 要:大力发展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必经阶段,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据此,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分析农业区域分工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区域分工;专业化;产业带;竞争力

  关于农产品的论文期刊还有农产品市场周刊好投稿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区域分工是以一个地区的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而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区域分工是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我国逐步过渡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现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市、地区都在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研究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论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1 都匀市农业区域分工的现状

  1.1 都匀市农业基本情况

  都匀市总面积为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9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2万,占总人口的44.89%。近年来,为了积极加快都匀市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黔南州州委、州政府的号召,根据都匀市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行实施“185”农业工程。“185”是政府扩大、拓宽对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资金、技术的投入渠道,实现亩产一万、八千、五千元的农业发展目标。

  1.2 区域布局发展

  在实施农业区域分工过程中,统筹兼顾地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农产品的生长需求和商品的特性进行全局规划部署,总体布局为“东果药、西茶鱼、南菜花”,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操作规划程序指导,为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果”主要分布在坝固、大坪、洛邦和墨冲镇的沙寨,现已形成以坝固新桥为起点,沿着321国道至八十里的地段范围内的“十里葡萄产业长廊”产业带、以墨冲的月亮洞为起点至沙寨马蹄岩的万亩板栗园林产业带,以及大坪的红瓤西瓜培育、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药”的培育主要分布在匀东镇的王司、归兰水族乡的奉合以及墨冲镇的沙寨,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何首乌、桔梗、太子参、迷迭香。

  “西茶鱼”主要分布在绿茵湖街道办事处的甘塘、摆忙,形成甘塘至贵定的321国道沿线的“百里毛尖茶园长廊”以及厦蓉高速公路、贵新高等级公路沿线两侧的茶叶带建设;渔业分布在水源较为丰富的低洼地段、沿河地带,进行仿野生放养或养殖。主要有鲶鱼、鲤鱼、草鱼、泥鳅、黄鳝、大鲵(娃娃鱼)、黄辣丁等。

  “南菜花”主要分布在剑江的中下游流域,以绿茵湖街道办事处的河流大坝、墨冲镇的良亩乡为核心,形成了贵新高等级公路沿线的蔬菜种植产业带、墨冲镇的花卉培育种植基地、都匀至墨冲公路沿线两侧的大棚草莓种植基地。

  都匀市的北部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坡度较陡峭,农业产业带不显著,但也有所发展,其中楊柳街野生猕猴桃种植基地、杨柳街大鲵水产养殖、龙江村生猪培育基地、黄丰村竹鼠养殖基地等初具一定规模。

  2 都匀市农业区域分工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2.1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2.1.1 提升农产品质量

  区域分工是根据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技术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各地区资源的整合利用与开发,进一步发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在此基础上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不断的形成良性循环。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其竞争力的提升。

  2.1.2 提高农产品产量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投入以及农业发展规模的扩大,使得设备、设施不断地改进,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农民除去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外,多出来的剩余农产品就会拿到市场上交易、出售,农产品产出率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率,使得该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从而扩大产品在商品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2.2 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2.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区域分工打破了粗放型的传统耕作方式,逐渐向以地方特色为核心、科技进步为动力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都匀市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分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向于更加合理化,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2.2.2 发展区域优势农业

  进行区域分工生产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渐形成“一区一品”或“一区多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做到“别无我有、别有我新”,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博得大众的眼球。发展区域优势农业还可以诱发和刺激其他农业经济增长。以都匀毛尖茶为例,区域分工促进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茶博会的举行,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可诱发和促进茶园观光型旅游农业、医疗养生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 都匀市农业区域分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土地资源严重匮乏

  都匀市介于云贵高原到两广丘陵的过渡地段,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度较大,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资源严重匮乏。经济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大量的良田被征用为城市用地,特别是匀东经区的设立与开发。再加上城乡乱搭、违建现象严重,众多居民将未经批准的耕地改建为宅基住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对土地只用而不养,没有进行轮作耕种。

  3.2 土地分散程度高,流转困难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决定农业专业分工水平。都匀市的土地分散程度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在空间的分布上东一块西一块,不利于劳动耕作与经营管理,生产成本高。农民也看到了这一弊端,因而自发地进行土地对换,但由于两块土地在交通区位、水光热资源以及土壤肥力方面的差异等种种原因,导致土地不能进行有效地对换;二是在个体的分布上你一块我一块,不利于规模发展。由于分家析户的原因,集中的土地经历几代下来就被化整为零,分田的公平性又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在空间上的分散性。农民对土地非常重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保证,更是精神的寄托,所以土地在流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4 针对都匀市农业区域分工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4.1 改良土壤、开发立体农业

  土壤的改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保护水土流失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称为保土阶段,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对坡度较小的丘陵进行扩梯改田,促进水土保湿与增加农业生产用地;其次是改土,普遍推行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普及实施病虫害物理处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土壤化学改良,控制肥药双控减量技术,进行科学施肥,减轻面源污染,鼓励农户尽量使用家禽便、家畜便等绿色无污染的“农家肥”,改善和提高农业耕地的质量。在现有的土地上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进行立体农业,利用农作物的“空间差”来发展“速生林 + 养殖、农牧渔、农果蜂”等农业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山、沟、水、滩等基面进行改造开发,利用物种特性进行多种群组合、利用空间差进行垂直型多级错落配置、按物种的生长期来进行时序排列、根据食物链关系促进变废为“宝”的物质循环利用等生产方式,全面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4.2 合理规范土地流转制度

  从2014年起,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省市试点推行,贵州省在2015年成为的扩大试点省份。都匀市要借鉴其他地区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硬套,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引导,促进农民的思想解放、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来逐步展开。一方面要切实土地承包关系,加强经营权规范管理,加快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另一方面就是成立合作社,农户以土地面积的大小而持有相应的股份,把土地集中起来交给“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来进行生产管理,农户自身可以与合作社签订劳务合同形成劳务关系,也可以选择外出务工来提高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区域分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陈淮. 我国区域分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走向[J].中国经济问题,1997,(4).

  [3]杨丽莎. 山地农业发展中农民合作制约因素及促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上一篇:保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下一篇:夏黑葡萄促早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