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5-06 09:16
摘要:农业技术的推广关系到农业的发展与农民的增收,在贫困地区更迫切需要推广农业技术。界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属性及供给主体。对比分析了现有的4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贫困地区应该推行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连接着研发与生产,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但我国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而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更低,仅有40%左右,这与我国48%和发达国家印%一80%的水平相差甚远…。提高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政府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其他几种模式在贫困地区的实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拟提出新型农技推广模式——“政府+合作社”,以适应贫困地区农技推广的需要。
1农业技术的属性和供给主体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2008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国家可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任务。政府不能推卸供给公共服务的责任,但它也不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农民既是公共服务的受体,也可以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农业技术依其特性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它既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但大多数是通过公私合作来提供的。马晓河等认为,政府负有公共产品供给的完全或部分责任,但政府的责任并不等于政府的直接供给,对于大部分公共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委托、购买、代理等方式,把公共服务的供给转移给企业、民间团体来运作口j。苏晓艳等认为,各级政府是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主体,但决不意味着只有政府才能提供,农民和其他社会成员也可以进入这~领域.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量力而行”的原则,采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方式,充分调动各类主体投资农村公共产品的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重大政策研究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技协生成机制与发展模式研完”(2009ZCYJ20一A)。作者简介安杨芳(1988一),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研究。收稿日期2010-06.13积极性,实行农村公共产品市场化发展"-。廖红丰等从借鉴国际经验的角度,指出我国应注重加强保障农业稳定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组织H-。因此,新形势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该是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种,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它以其独有的特性在贫困地区提供农技推广服务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2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农技推广模式
2.1政府主导型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方式。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它是一种准政府行为,政府可以统筹安排各种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为农民提供无偿的农技服务。但其缺点是,农业技术供需不匹配,资金投入有限,农技人员专业素质及人数分配不均衡造成农技推广效率低下。这种模式在贫困地区缺陷更明显。在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张,会把有限的财政补贴截为它用,致使农技推广部门一直处于经费短缺状态。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较差,农技人员更加稀缺,而且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往往导致农业技术人员更加重视上级政府的要求,而忽视农户的需求。
2.2农业企业牵头型
农业企业是新兴的农技推广载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逐步企业化,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企业必然要从根源改善,因此农技推广成为企业的一项重任。这种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同时通过契约克服了小规模农户的组织和行为缺陷,提高了农技推广效率,但其对农业企业的要求较高”1。农民对农业企业的信任度关系到农民是否会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农业企业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还不具备这一条件。同时此种模式对农民的自身素质和对契约的遵守都有较高要求旧一。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发展缓慢、财力不足、带动能力不强、易受自身利益驱使、容易与农民产生矛盾,致使该模式难以维持下去。
3新型农技推广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但由于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推广的效果递减。而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但在贫困地区,由于资源不足等困难而发展比较迟缓。因此在贫困地区实行在政府引导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一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适应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这一模式也是对国家建立的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可以有效地克服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要困难。具体说,新型农技推广模式具有以下作用。
3.1调动农民参与农技推广的积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农技推广的规划和实施。在贫困地区不能完全依照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我国贫困地区的合作社,由于受经济或经济带的辐射较小,受市场的调节较弱,因而基层政府对促进贫困山区合作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服务遵循“自下而上”的运作途径,这两种推广途径并不矛盾,现在将两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共同制定推广计划、协同工作。在合作中进行竞争,既弥补了政府推广的低效率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基本能做到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服务。县乡政府就成为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政府仅仅承担指导和监督职能,使得农技推广这个准公共产品很好的发挥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推动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持,新型推广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合作社资金来源单一的状况,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的有序发展,改变农技推广体系“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农技推广的效果必然会上升,农民收入会持续提高。
4结语“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模式
可以有效地整合政府在贫困地区投入的资源,指导与促进合作社发展,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政府与合作社两种推广方先进的生产手段,同时,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我同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着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呈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推广经费短缺、推广人员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低是影响推广人员减少推广时间的重要因素,农民很少能得到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推广经费的严重不足,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在推广循环农业过程中,如果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将不会理想,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政府还可通过提供补助金、低息贷款、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手段促进循环农业的推广;而对农户使用新型肥料、农药、地膜的价格差,政府也应相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加快循环农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蒯白琦.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建国,何方,俞益武.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3):254—259.
[3]姜欣.中国循环襁【k经济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a】08(2):128—130.
[4]金品,曲福田,吴瓠除新农村建设与循环农业体系的构建FJ].农村经济,20()6(10):92—95.
[5]张录强循环经济的宏观路径一三循环理论[J].经济经纬,2006(3):24—25.
[6]秦亮生.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312一珈.
[7]高启杰.提眦准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8]撇我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上一篇: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分析及其防治 下一篇: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调查及队伍建设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