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5-06 09:18
[摘要]为了解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的特点,进一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调查分析《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载文作者及文章的基本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作者队伍;建设;编辑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期刊有600多种[1]。农业科技期刊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是传播农业知识、科技交流的窗口,是为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服务的[2]。期刊的质量水平取决于期刊所刊载的文章质量的高低,而期刊所刊载的文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稿源质量,作者是影响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保障稿源充足才有择优刊文的可能性,这是办好农业科技期刊的前提和基础。编辑广泛吸引作者,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农业科技期刊的重要条件[3]。本文就2015—2018年《福建稻麦科技》载文作者及文章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的特点,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一、作者群调查与分析
(一)作者群单位类型
《福建稻麦科技》为地方性专业期刊,主办单位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其作者主要源于福建省水稻种植业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科技推广者及生产管理者。研究作者所属单位的分布状况,有助于把握期刊的稿源情况,也可了解各单位稻麦学研究的活跃程度。本文对《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载文中第一作者的单位类型作了统计(通讯作者未作统计),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及高校)和推广部门(包括各级种子站、农业局、农技站、种子公司)。结果表明,来自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作者占比为21.43%~27.47%,来自推广部门的作者为大多数,占比为72.54%~78.57%(详见表1)。
(二)作者群的身份特点
对《福建稻麦科技》2015—2018年载文第一作者的职称、年龄结构及性别等信息进行调查(通讯作者未做统计)。职称分初、中、高三个级别;年龄结构分四层:20~29岁、30~39岁、40~49岁、50~60岁。结果表明,初级职称作者比例为16.20%~24.49%;中级职称占61.74%~68.31%;高级职称只有13.26%~16.52%;40~49岁的作者数量最多(占42.25%~51.35%),其次为50~60岁的作者(占20.72%~30.99%),再次为30~39岁的作者(占15.65%~21.62%),20~29岁的作者数量最少(占1.02%~6.09%);女性作者占26.06%~39.80%,男性作者为主,占60.20%~73.94%(详见表1)。
二、作者队伍建设从对
《福建稻麦科技》投稿人的情况分析结果来看,要进一步办好期刊,除了要提升期刊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水平外,也要加强作者群的培养,帮助作者提升写作水平和专业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
(一)培养并扩大年轻的作者,挖掘有潜力的投稿人
《福建稻麦科技》的年轻作者(39岁及以下)只占24.68%,而年轻作者才是期刊文章之源,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编辑要提高为投稿人服务的水平,及时处理来稿,提高工作效率。年轻作者由于他们的经验不足,不太了解刊物对论文的内容要求,退稿意见或修改意见不能过于简单,一定要具体、详细、认真,并提供类似的优秀文章给作者,让他们先模仿文章的格式及规范,渐渐上手。年轻作者有文化,但大多为初学写科技论文,虽能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撰写,但还未充分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不强,对此编辑的态度要热情,要给予鼓励和帮助,针对文章中的创新点和闪光点部分给予表扬,并要具体指出稿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做到退稿不退人,从而培养有潜力的投稿人。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轻作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快更强,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刊物发展新模式,如设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提高刊物的品牌形象,建立相应的作者QQ群、微信群,加强与作者特别是年轻作者的联系,吸引年轻作者投稿。
(二)培养基层涉农单位的作者队伍,提高其写作水平
对《福建稻麦科技》作者群单位的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推广部门的作者占大多数,占比为75.32%,是宝贵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而推广部门的作者多为基层工作人员,其实践工作经验多,但专业理论及写作水平稍低,所写论文的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不高,编辑要想办法提高服务水平,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例如,对其所投文章的试验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发退稿通知,要根据专家审稿结果,详细列出反馈意见给作者,帮助其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并引导作者将科研工作总结写成论文,调动基层科技工作者写论文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期刊一般依托农业科研单位主办,编辑可利用本单位的专家资源,对作者在写作中或试验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与专家沟通并指导作者,帮助作者重新梳理论文立意、结构和文字,提高其写作水平[8]。另外,基层农技人员所申请的科研经费少甚至申请不到,因此对基层农技人员所投稿件的版面费,编辑部要适当给予优惠或减免。
三、结论
期刊的作者资源,是期刊赖以生存的生命线[11],保障稿源充足,建设一支连续、稳定、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并不断扩大作者群[12],是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期刊编辑要针对《福建稻麦科技》的论文刊载范围和用稿要求,对水稻、小麦专业领域的作者资源进行调研、统计与分析、系统管理,定位刊物的作者群。通过对有潜质的年轻作者予以悉心培育,对基层农技人员给予扶持和培训,吸引科研院所的作者,精心打造专家作者队伍等措施,加强作者群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以获得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的稿件,从而提高期刊质量,办出特色期刊、精品期刊,提高刊物的竞争力,为福建水稻育种和推广事业服务,为服务“三农”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杨思思,杨芳.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7):46-47.
[2]何花榕.服务“海西”,加快农业科技期刊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1):169-171.
[3]孙燕萍.2002—2007年3种地学期刊作者群对比分析[J].情报探索,2008(11):20-22.
[4]杜慧平,衣锁成,程丹,等.《山西农业科学》2007—2011年载文与引文情况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8):70-75.
[5]张晓琴,陈欣然,吴均.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7种水产类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6):977-980.
上一篇: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 下一篇:农业科技期刊的创新与发展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