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5-05 09:14
摘要:本研究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充分吸收国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生态化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视野。讨论了现代农业生态学的主流思想及其在现代生态农业实践中的应用。并强调应加强协作攻关,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技术体系用于生态农业建设与实践。特别强调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生态产业化向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应着力研究并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保证乡村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促进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转化,为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良好环境和经济支撑。
关键词:农业生态化转型;生态农业新视野: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乡村振兴
农业的生态化转型(agricultIlralecologicaltran.sition)是指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标志着一个特定时代的农业发展特征。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农业转型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1)农业生产力保持长期的持续增长;(2)大部分农民或农村家庭有持续的收入增加,但也存在经济发展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农业生态化转型的终极目标。世界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农业的生态化转型,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l发达国家的农业转型与启示
在经历了19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领土扩张和20世纪早期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和作物杂交品种等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之后,美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和持续增长,使其一跃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lt的国家,也是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石油化能消耗大、能源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环境退化严重和农产品安全等,促使美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刻反思,并及时启动农业转型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总结其行为轨迹,作者认为,除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美国在农业转型过程中“以农立国”的政策基础、对农业科技的重视与应用、特别是75%以上从事农业的工人或农场主都是涉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直接参与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农业与工业综合一体化、对农业支持与生态环境等保护体系的完备,促进国内农业生产与环境生态的同步发展,是其农业转型成功的经验与重要路径。
2我国农业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已如上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单一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化学化促生、机械化操作、产业化经营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工业化农业(也称“石油农业”或“无机农业”)模式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农业产出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巨大成功。随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着力对本国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也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其基本目标取向仍以西式现代农业为范式。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开始在资源配置、生产技术、品种结构、经营方式、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与西式现代农业接轨并取得了非凡成就[。71。1981一2017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由3.25亿t增加到2017年的6.18亿t,肉蛋蔬菜果鱼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人由23l元增加到1.3万元,城市化率由21.16%提高到58.52%。但是,在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关的许多弊端和问题也接踵而至。主要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成本加大。同时环境污染加剧,农产品质量不佳,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严重影响市场竞争力。据报道,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农药使用国,2011年全国化肥施用量达5704.2万t,为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40%,但耕地面积却只有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目前我国平均l000hm2耕地化肥施用量大于300t,单位面积耕地施用量为434kg.hm~,是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两倍(国际上限是225kg.hIn-2),而美国只有100t左右,印度约为120t。近几年,我国实行“一控两减三基本”,虽然化肥使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仍然居高不下。可见,我国化肥利用率不高,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三大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水稻(D,=肛口s口打Ⅷ)、玉米(历口m哆声)、小麦(乃泷c“m口嚣ff’,“,,1)三大粮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钾肥当季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3%、24%、42%。其中,小麦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19%、44%,水稻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5%、25%、41%,玉米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2%、25%、43%。
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视野
反思过去,工业化农业为何如此盛行,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系统思维,同时也深受当时主流学派的影响。第1种学派是基于DeCane的思想而提出的,这一学派主张打破整体详细研究不同组分功能的思想方法,之后许多科学家和农学家不断细化研究该思想在各自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成功案例。然而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系统思维的重要性,他们看不到系统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构成该系统的各组分功能之和。导致夸大组分的作用,最终系统严重失衡的生态后果。第2种学派是基于达尔文(DanⅣin)的适者生存(SurvivaloftheFittest)不适者淘汰的观点提出的。这种思想确实也影响了几代生物学家和经济学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竞争才能出效益,通过竞争才能淘汰劣势,因而看不见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协同(cooperation)和互作(interaction)现象要比相互竞争多得多,生物多样性是系统稳定性的前提,协同演替,互惠共生是系统实现稳定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种学派是基于利比希(vonLibergis)的限制系统生产力的最小因子理论提出的。持这种观点的学派认为要获得最适宜的系统生产力必须克服最小因子的限制。持这种观点的学派往往忽视了限制因子的表现特征是系统深度功能失调(dysfunctions)的综合反映(或称综合症状,symptom)。因此,针对症状医治症状,只能产生更多的问题。换一句话说,当我们控制了一种限制因子,系统将会产生另一个限制因子,比如增施化肥,虽然产量跟着提高,但当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增高,即产生报酬递减现象。于是就需要更换新的耐肥高产品种。但是化肥不断增施,会引起土壤酸化,造成重金属污染,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多样性降低,导致系统功能失调,土壤营养循环受阻,影响土壤供肥能力。同时,增施氮肥,往往也会提高植物营养器官中游离氮素含量,从而诱发昆虫害虫大量繁殖,导致病虫害猖獗。于是,农药使用量也随之增加。这就引发了发展转基因技术创制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品种,创造出占世界耕地种植面积65%的玉米、大豆(G咖c觑PⅢ似)、棉花(GD$增f“mspp.)和油菜(曰,.鲫s配口c口mp嚣f,.括),导致遗传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弹性降低,自我免疫能力下降,出现了农药与有害生物赛跑(pesticidetreadmill)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何时休?第4种思想方法是基于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的,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大于食物增长,如不缩小这种鸿沟就意味着饥饿。持这种观点的学派认为,解决饥饿唯一的办法就是生产更多的食物。马尔萨斯理论对第一次绿色革命起到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因为绿色革命把通过提高产量来实现提高物质生产力看作高于一切。工业化农业之所以如此盛行正是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鸿沟而摇旗呐喊,发展迅猛,迷倒众人。美国就是这样在北部农场采用大量辅助能投人,生产出大量的食物,由此缩小并满足南部贫穷农场生产能力不足的鸿沟而被推崇的【1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l】于宁宁.日本农业转型:原因、特征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4,(1):27—30YUNN.ThetmnsitionofJapan’sagricuIture:ReasOns,characteristicsandenIightenment【J】.worldAgricuIture,2014,(1):27—30
【21张攀春.资源禀赋与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来自国外的经验借鉴【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3):250一254ZHANGPC.ResourcesendowmentandpathchOiceOfagricuItIlralmodemization:Experiencesf如mforeigncountries【J】.Ji孤gsuAgricuItureSciences,2们7,45(3):250一254
【3】曹占伟.试析二战后法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经验【J】.农业考古,20l3,(3):229—23lCA0Z、Ⅳ.AnanalysisoftheagricuIturalmodemizatiOnexperienceinFrenchafterworldwarⅡ【J】.AgriculturalA卜chaeology’20l3,(3):229—23l
【4】李德炎.资本的空间生产及其伦理意蕴探析——从《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当代【J】.理论月刊,2018,(9):5一llLIDY.Spatialproductionofcapitalanditsethicalimplications:FromEconOmicsManuscriptl857一l858tocontemporaryem[J】.TheoryMonthIy'2018,(9):5一ll
【5】CARDosOIM,MENDESF.PeopIemanagingI她dscapes:Agroecologyandsocialprocesses【C1,,ProceedingsoftheFAOIntemationalSymposium.Rome:FAO,2014:73—88
【6】LIMJY.Agroecology:KeyConcepts,PrinciplesandPractices【M】.Penang:ThirdWorldNetwork锄dSOCLA,2015:l一46
上一篇:中外石油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体裁分析 下一篇: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与产业集聚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