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5-05 09:16
摘要: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对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按照农产品原料的类型将农产品加工业进行重新归类,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子行业在东、中、西及东北的分布,以及在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此外,使用集中度、空间基尼指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等方法,该文对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子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定量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占全国的比例明显上升,农产品加工业“东强西弱”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了较为显著地改变;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以及糖料、茶叶和乳类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呈现集聚态势,而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以及棉麻、木材、烟叶等非食用农产品加工分布较为分散,向产地集中的趋势不明显;农产品加工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但糖料加工、茶叶加工、蛋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棉麻加工、橡胶制品产业集聚度较高。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产业集聚
0引言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空间和地域上的分布。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产业空间集聚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并逐渐成为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1]。农产品加工业是与农业紧密相连的后续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关于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布局与集聚的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讨论。
1研究对象界定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人工生产的农产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称。一般认为,农产品加工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的12个大类行业[2]。此外,研究农产品加工业还可以从加工使用的农产品原料类型出发,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粮棉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从农产品原料出发来划分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结合原料的来源地更好地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与农业布局的关联关系。
2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分布
2.1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分布
首先,该文考察了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各行业在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有关分析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分布在作为中国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和技术先进的东部地区[2]。但从近十年的发展趋势看,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东强西弱”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了较为显著地改变。数据显示,2005年,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70.3:13.4:10.8:5.5,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占全国比重尚不足三成,而东部地区占比超过了七成。2010年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59.8:18.9:12.9:8.4,与2005年相比,东部地区下降了10.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分别增加了5.5、2.1和2.9个百分点。到2013年,东部地区共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7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50.8%,又继续下降了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拥有企业1.7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0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23.4%,比2010年提升了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拥有企业1.09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4.9%,比2010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拥有企业0.69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为10.9%,比2010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
2.2在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分布
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十分明显,优势农产品往往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好、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进行生产。从中国目前的生产集中度情况看,大多数农产品3~5个省的生产量就相当于全国的近一半或一半以上[7]。这里以2013年农产品产量最多的3个和5个省为相应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分别计算这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分布情况(表2)。
3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集聚
3.1计算方法
产业集聚程度测度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地区集中度、空间基尼指数、赫芬达尔指数、EG指数等[8-10]。
(1)地区集中度,是指代表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几个省区占全国的份额,该文选择产业规模最大前5个省占全国的比例(CR5)来观察农产品加工业的集中程度。
(2)空间基尼系数,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情况。其公式为:G=∑i(si-xi)2(1),该文在计算过程中,选取行业主营收入进行计算,其中,G为基尼系数,si表示地区某产业主营收入占该产业总主营收入的比重,xi表示地区工业主营收入占全国工业总主营收入的比重。
(3)赫芬达尔指数,该指数反映在不考虑地区规模的情况下,行业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的绝对集中度。当所有地区的食品产业具有相同的市场规模时,该指数为1/N,N表示地区个数;当食品产业集中在一个区域时,该指数为1。其公式为:H=∑i(Zi)2=∑i(xiX)2(2),其中H代表赫芬达尔指数,X表示行业市场总规模,xi代表i区域内该行业的规模,Zi代表第i个区域的市场占有率。
3.2计算结果
表3给出了基于2013年统计数据计算出的产业集聚程度各指数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总体集聚程度并不高。首先,从基尼系数看,糖料加工业的基尼系数最高,为0.23;油料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其他农产品加工最低,仅为0.01。根据基尼系数的数值可将农产品加工各子行业的集聚程度划分为4组:第一组,基尼系数大于0.1,包括糖料加工(0.23)、茶叶加工(0.13)、水产品加工(0.1)和橡胶制品(0.1);第二组,基尼系数大于0.05且小于0.1,包括果蔬加工(0.05)、蛋品加工(0.07)、棉麻加工(0.06)、烟草制品(0.06);第三组,基尼系数大于0.02且小于0.05,包括粮食加工(0.02)、肉类加工(0.04)、乳制品制造(0.04)、皮毛羽丝加工(0.02)、中药加工(0.04);第四组,基尼系数小于0.02,包括油料加工(0.01)、木竹藤棕草制品(0.01)、其他农产品加工(0.01)。其次,从赫芬达尔指数看,H指数反映的行业集聚水平排序与基尼系数排序基本吻合。集聚程度最高的还是糖料加工,H指数值为0.24;之后是橡胶制品,H指数值为0.21,这与基尼系数的计算值有所差别,从基尼系数看排名第二的茶叶加工;排名第三的是水产品加工,H指数值为0.19;排名第四的是棉麻加工,H指数值为0.16;排名第五的是蛋品加工,H指数值为0.14。此外,H指数大于0.1的行业还有果蔬加工(0.12)、茶叶加工(0.13)、肉类加工(0.1)。其他行业的H指数均小于0.1,集聚程度最低的是其他农产品加工,H指数0.05。
4结论及有关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首先虽然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分布东部地区,但近十年来“东强西弱”的区域分布格局发生了较为显著地改变,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占全国的比例明显上升。就具体行业来看,粮食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制造、蛋品加工、茶叶加工等食用农产品加工在中西部地区占比较高,而橡胶制品、棉麻加工、水产品加工、皮毛羽丝加工、木竹藤棕草制品等非食用农产品加工在东部地区占比较高。其次,从农产品加工业在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布局来看,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类农产品加工以及糖料、茶叶和乳类等特色类农产品加工在优势农产品原料产区集聚程度较高,而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以及棉麻、木材、皮毛羽丝等非食用农产品加工在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占比不高,在非原料产区更加集中。此外,从产业集聚程度看,农产品加工业总体集聚程度较低,但糖料加工、茶叶加工、蛋品加工、水产品加工、棉麻加工、橡胶制品产业集聚度较高,呈现较为明显地区域集聚态势。
参考文献
[1]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政策选择.中国农村经济,1999,(12):4~15[3]周涛,王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1):21~23
[4]王梅梅,张晓.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10,(9):40~42
[5]乔朋华,王维.产品加工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农业经济问题,2011,(2):94~98
[6]李景雪.中国食品工业产业集聚程度测算.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5):120-121,111
[7]薛亮.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经济问题,2003,(1):34~36
[8]肖卫,肖琳子.中国食品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产经论坛,2009,(4):19~26
[9]郑小平,穆维松,田东.中国葡萄生产区域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89~93
[10]赵娜,尤飞,林宪生.江苏省种植业空间集聚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81~88
上一篇:中国农业的生态化转型与发展生态农业新视野水 下一篇:有机农业蔬菜的种植技术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