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5-05 08:26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至态循环表业成为农业生产调结某、帮方式的重要手段。该文总结了重庆干年来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3种要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即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环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带”模式、汉复合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模式和以循环经济为组带的“种养加一体循环生态农业基地“模式,这些模式能有效提高农业比覆效猛,促进农民节支增收,磕得在类似地区厂泛推厂。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重庆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以“生态、循环、再生、节约”为基本特征,通过科技投入和综合开发设计,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利用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农业生产调结果、转方式的重要手段。重庆市生态农业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城市郊区、丘陵平坝区、中低山区、三峡库区等不同生态类型区域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建设,促进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1区域现状
重庆市地处长江中上游,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之地,现辖38个区县,幅员面积8.24万km2,总人口3303万人。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直辖市。全市海拔高差2723.7m。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2014年平均气温达19.9℃,年总降雨量达1026.9mm,日照时数为1187.5h,平均湿度为71%。201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4.25万hm2,下降0.5%。粮食综合单产达5104.5kg/hm2,增长0.2%。油料播种面积达29.99万hm3,增长5.8%。蔬菜播种面积70.81万hm2,增长3.9%。水果种植面积34.33万hm2,增长5.4%。
2区域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2.1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
201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为96.64万t,其中氮肥49.68万t,磷肥17.93万t,钾肥5.4万t,复合肥23.64万t。全市农膜使用量达到3.66万t。2010-2014年全市农药总量(商品量)达到4.56万t(年平均使用农药量为9115.42t)。其中:杀虫剂总用量为26774.25t,年使用杀虫剂5354.85t;杀菌剂总用量6714.42t,年使用量1342.88t;除草剂总用量8962.84t,年使用量1792.57t;植物生长调节剂总用量320.84t,年使用量64.17t。农药年使用量平均为2625g/hm2,其中:杀虫剂1545g/hm2、杀菌剂390g/hm2、除草剂510ghm2、植物生长调节剂18g/hm2。农用化学投入品随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流失,相当部分进入到水体中,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2.2土壤肥力偏低
全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1.10%~9.85%之间,按《规程》六级标准的分级,以四级为主,占73%,三级占13.5%,五级占10.3%,一级和六级之和不到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处于中下水平。全市土壤全氮含量为0.06%~0.38%之间,土壤氮素水平很低,普遍表现为缺氮。全市土壤全磷含量在0.027%~0.080%之间,其分级结果以五级为主,占耕地面积的54.68%,四级占24.79%,六级占16.54%,三级以上不足4%。土壤速效磷含量在25-65mg/kg之间。其分级结果以四级为主,占耕地面积的48.5%,五级占33.92%,六级占11.4%,三级以上仅占6.01%。从总体上看,全市的土壤磷素、速效磷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土壤普遍缺磷。全市土壤含钾量为0.45%~3.03%,平均值为1.72%,其中以含量为1.51%~2.0%的三级土壤比例最大,占61.31%,二级占16.74%,四、五级分别占15.23%、6.72%,与其他养分相比,全市土壤含钾量相对丰富。土壤速效钾含量为3.13~14.00mg/kg,分级以四级为主,占65.17%,三级以上占27.44%,五、六级分别占6.17%和1.22%。全市土壤中有效锰、铁、铜含量丰富,而土壤中的钼、硼含量普遍偏低,土壤锌多属于中等水平。土壤养分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氮和磷贫乏,耕地的自然肥力不高。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必须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扩大绿肥种植,推广秸秆还田等]。
3解决的路径选择
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要解决土壤肥力问题,通过各项技术的推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不过度开发。实施农业清洁生产,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变废为宝,促进绿肥种植与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建设植物篱,有效缓解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问题,同时美化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4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4.1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环库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带”模式,成带状分布
针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水体保护、重要农产品供应和农民增收问题,将三峡屏障区、消落区、水域区作为有机整体,以循环农业为纽带,优势特色农业为核心,充分挖掘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环库柑橘带;通过培育乡土耐淹牧草新品种,建设消落区耐淹牧草带;全面拆除库区网箱养鱼,大规模实施增殖放流,建设水域牧场;建成柑橘、草饲料、淡水鱼三条环库特色生态农业带。围绕面源污染控制,建立“畜一沼一果一渣一饲”“畜一沼一草”“果一渣一肥”和水循环等四重交叉循环农业链,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在3条特色产业带基础上,结合沼液管灌、山地截洪沟的堰等2类工程措施,构成五层面源污染拦截网,探索出“三带四链五网”面源污染阻控新模式,实现了流失水土和过剩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多层拦截、多次消纳和多重利用“]。
4.2以复合生态系统为核心的“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模式,成园区状分布
主要针对特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设立,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农业部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主要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如梨、茶叶等建设现代生态梨园、生态茶园等生态农业基地,结合生态家园和生态拦截缓冲区等工程建设,建立“生态田园、生态家园和生态涵养”
有机融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以梨园为例,对病虫害采取绿色防控,进行统防统治,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粘虫板、糖酒醋液诱杀等,栽种一定量的三叶草,以草抑草,控制杂草生长,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梨树下种植绿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根据梨树的营养诊断,采取配方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供肥料利用率,提升产品品质。按照《生态梨园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态梨园建设。对园区的农户通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将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池进行厌氧处理,后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排放,以此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减少因农村生活造成的面源污染。针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问题,园区采取建生态植物篱的方式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从生产、生活、景观3个方面为重点进行园区的生态建设,形成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产品绿色、产业高效、环境优美、涵养生态的目的吗。
参考文献
[]席建蜂,高飞,房苏清,等.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2(9):47-48.
[2]刘常珍.镇江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对策建议]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4):52-54.
[3]钱淑琼,张方方,吴亚琪,等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314-16317.
【4]叶祝女.环太湖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56.
[5]高深,马国胜,陈娟,等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4(1):307-309.
上一篇:互联网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机遇与对策 下一篇:中外石油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体裁分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