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新组合都糯2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26 10:37

  摘要:用60Coγ射线500Gy处理母本、父本材料,通过杂交与回交,定向筛选,选育出抗性好的母本(0711),产量性状好的父本(0903),育成的两系杂交早熟糯高粱组合都糯201,2015年6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一般为6487~7991kg/hm2,品质优,产量高,抗病性较好,是酿造名优曲酒的优质原料。

  关键词:辐射诱变;杂交;糯高粱

  高粱丝黑穗病〔Spharcelothecareiliana(Kǜhn)Clinr〕、青霉颖枯病(PenicilliumoxalicumCurrieetThom)

  是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15%~20%,重病年达50%左右,最高地块可达90%以上[1-3]。湖南省目前推广的两系糯高粱品种抗性表现差灌浆期若雨水多,青霉颖枯病则发生频繁且严重,防治不及时,常造成绝收。针对目前品种抗病性差、不育系制种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引起种子质量差等缺点[4-6],课题组以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高、籽粒适中、抗性好、品质优、糯性好等特点为目标,开展了杂交和辐射诱变相结合的高粱新品种选育,以期选育出有效降低南方区域两系杂交高粱制种风险、提高生产稳定性的高粱新品种,为南方高粱生产提供新种源。

高粱新组合都糯20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母本来源及性状

  通过用60Coγ射线500、600、800、1000Gy剂量处理两系不育系“湘糯梁S-1”,通过大面积种植,观察筛选其育性转换温度、穗型、结实性、糯性等。在高于其不育上限临界温度23.8℃的条件下,出现少量不育变异株,以这些不育株与抗青霉颖枯病的晋粱5号人工杂交,从F2代开始选择优抗病性、粒小、糯性好、穗大的不育单株。通过与晋粱5号多次回交转育,采取边自交稳定、边回交、边筛选的方法。经过海南加代,系统与定向选择,于2007年成功选育出遗传性状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5.5℃、抗性好的温敏型高粱两用不育系0711。该不育系起点温度比“湘糯梁S-1”高1.7℃,抗病性好,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叶鞘绿色;株高151.2cm,穗长30.2cm,穗粒重50.5g,千粒重18.6g,红壳白粒。

  1.2父本来源及性状

  2005—2009年,从引进收集的四川、山西、辽宁、黑龙江等地31份材料中,以抗性、产量、熟期、株高、糯性等指标为目标性状进行筛选,选出5份材料(龙杂系列、晋粱系列、泸糯系列、沈杂系列、锦杂99)进行辐照剂量500、600、800、1000Gy处理,从F2代通过大面积种植筛选,经过湖南、海南二地加代选育,用性状稳定株系与不育系0711杂交,筛选优势组合与株系。于2007年在晋粱系列材料中选育出性状稳定、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好的恢复系0903。该恢复系株型紧凑,叶色淡绿,叶鞘绿色;株高162.8cm,穗长33.6cm,穗粒重59.5g,千粒重21.2g,红壳淡红粒。

  1.3选育经过

  2010年用自选不育系0711为母本与自选恢复系0903为父本配组杂交组合。2010—2012年参加高粱组品比试验及抗性鉴定。2012—2013年参加湖南省内多点生产试验,于2015年6月由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审定(登记),定名为都糯201。

  2主要特征

  2.1主要农艺性状

  2012—2013年进行都糯201、泸糯8号、湘两优糯粱1号春播品比试验,4月10日播种,播种密度10000株/667m2。全生育期106d,比对照品种泸糯8号早12d,比湘两优糯粱1号早1d。幼苗绿色,株高155.6cm,比泸糯8号(CK1)、湘两优糯粱1号(CK2)分别矮31.9cm、4.5cm;叶12.7片,穗颈直立,长筒状穗,穗型较散,穗长31.6cm,穗粒重52.2g,子粒淡红色、椭圆形,千粒重19.6g(详见表1)。

  2.2品质性状

  2012—2013年,连续两年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品质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为10.11%,粗淀粉含量70.8%,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85.31%,单宁含量1.49%(表2),脂肪含量4.34%,米质糯性好。品质达到市场上大面积推广标准,符合酿造名优曲酒的优质原料的标准[7-8]。

  2.3产量表现

  2010年,都糯201参加湖南省品比试验,以泸糯8号、湘两优糯粱1号为对照品种(分别为CK1、CK2),设置3次重复,小区面积200m2,随机排列,成熟收割第一茬后再生,二季总产量282.4kg,折合平均产量14120kg/hm2,比湘两优糯粱1号(CK2)增产7.4%,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比泸糯8号(CK1)增产3.6%,差异不显著(详见表3)。

  2011年,都糯201在湖南邵东、永顺进行小面积生产试验,两县各种植0.67hm2,平均产量8433kg/hm2。2012年,在湖南邵东、江永、道县、双峰、邵阳进行生产试验,5县各种植面积3.33hm2,平均产量7865kg/hm2,比泸糯8号增产5.6%,其中做再生试验面积0.13hm2,产量达5925kg/hm2,比泸糯8号再生的增产5.1%。在永顺种植6.67hm2,验收第一季平均产量7248kg/hm2,比湘两优糯粱1号增产4.8%,再生平均产量5531kg/hm2,比湘两优糯粱1号增产6.2%。2013年,在邵东、江永、道县、双峰、邵阳继续进行生产试验,5县各种植面积1.33hm2,抽样测产验收平均产量7653kg/hm2,比湘两优糯粱1号增产5.6%,比红樱子增产24.8%。2014年,在湖南、河南、河北、江西、湖北等地累计示范面积2666.67hm2,抽样测产验收平均产量7375kg/hm2,比湘两优糯粱1号增产8.1%,比湘两优糯粱1号再生的增产4.6%。多年多地生产试验与示范结果显示,都糯201一般一季产量在6487~7991kg/hm2,再生的产量一般在5531kg/hm2以上。

  2.4抗性

  2010—2012年,对高粱杂交种都糯201进行了大田抗旱性能鉴定,与其他高梁品种相比,表现出很好的抗旱及稳产性能。2014年,在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高梁丝黑穗病、纹枯病、紫斑病、红叶病抗性鉴定,除对紫斑病为中抗外,其他均为抗病[9]。都糯201的抗病性和稳产性说明其适合长江流域及黄淮海流域种植。

  3栽培技术要点

  3.1选地

  种植都糯201和其他杂交高粱一样应选择排、灌水条件较好和保水能力较强的粘中带沙土壤。

  3.2整地、施肥

  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农田,杂草较多,犁地翻晒一周左右有利于除草。播种前整地结合施肥,施45%含量的复合肥40~50kg/667m2,有农家肥的可增施农家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整地要求表层土质松、细,开好厢沟和围沟,围沟深度要比厢沟深,以利排水。

  3.3播种

  3.3.1播种方式大面积种植应推广机播,如果条件有限,也可采取点播和条播,播种深度2~3cm。无论哪种方式播种,播种后应覆一层薄土,以利种子出苗和防鸟。

  3.3.2播种密度行距30~40cm,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肥力好的适当稀植,株距17~20cm,保证8000~10000穴/667m2,播2~3粒/穴。播种后如遇持续晴天,土壤干燥,则应及时浇水。浇水可采取漫灌方式,灌水应掌握的原则是沟中有水,厢面湿润即可排水,灌水时水深不能淹没厢面。

  3.3.3封闭除草高粱播种后至出苗前,用70~80mL的38%莠去津乳油对水30kg喷洒,药水施用量为2桶/667m2,进行苗前除草。苗后用高粱苗后专用除草剂除草。

  3.4田间管理

  3.4.1间苗、补苗高粱出苗3~5叶时间苗,每穴留1~2苗,多余苗应及时间掉,对小面积缺苗严重的应从多苗处间苗移栽到缺苗区,保证基本苗达8000~10000株/667m2。

  3.4.2苗后除草高粱对除草剂比较敏感,选用除草剂时应特别注意,先小面积喷施看效果再推广到大面积。一般在4~6叶喷施苗后除草剂。若叶龄较大,喷施除草剂时应尽量减少除草剂与高粱心叶接触。

  3.4.3追肥根据苗势长相,在除草剂喷施后一周追4~5kg/667m2提苗肥。在高粱孕穗期穗重施追肥,追施尿素10~15kg/667m2,加钾肥10kg/667m2。此次追肥主要目的是促大穗。所有用肥中含钾素肥应以硫酸钾和硝酸钾为主,忌氯化钾。

  3.4.4科学管水高粱是耐旱、怕涝作物。高粱根系较为发达,具有一定的抗旱和耐泽涝能力,但也要适时进行灌溉,以免因缺水而影响高粱的生长发育,并且注意及时排水。

  3.5病虫害的防治

  虫害主要是蚜虫和螟虫,虫害主要发生在苗期和开花灌浆期,防治蚜虫推荐药剂为吡虫啉,防治螟虫推荐药剂苗期为甲维盐类,抽穗后期为酰胺类,具体药名及用药方法以农资店介绍和按标签说明为准。

  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紫斑病、青霉颖枯病,以上病害主要发生在高粱生长中后期,因此预防措施是在高粱抽穗3%~5%时用防真菌类药剂预防一次,药剂可交替使用。灌浆期如遇持续高温阴雨天,在雨停后立即再防治一次。具体药剂及使用方法以当地农技部门指导意见为准。

  3.6收割

  高粱籽粒变硬,穗粒3/4变红,下部叶片变黄时收割。收割时看天气,露水重时宜推迟下地收割。收割可用小麦或水稻收割机,水稻收割机应适当调整下割刀高度。为确保收割时粮食中少含杂质,振动筛筛孔目适当减小。

  参考文献:

  [1]徐瑞洋.高粱品质育种[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2]王志广.中国高粱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简报[J].辽宁农业科学,1982(1):26-30.

  [3]孔令旗,张文毅,李振武.高粱籽粒淀粉含量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1992(1):18-20.

  [4]山西省忻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杂交高粱:选育—制种—栽

  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5]冯宗云,曾庆曦,叶少平.粳(非糯)糯高粱间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1,9(3):371-376.

  [6]丁国祥,曾庆羲,陈国民,等.高粱粳糯间杂种优势的初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91(3):29-33.

  [7]丁国祥,曾庆羲,陈国民,等.糯高粱杂1代酿酒品质性状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1):62-65.

  [8]杨乾华,丁国祥,曾富言.南北方不同类型高粱的酿酒品质差异[J].作物品种资源,1994(4):32-33.

  [9]张长伟,丁国祥,倪先林,等.酿酒高粱品种、组合及亲本的丝黑穗病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3,40(3):219-224.

上一篇:南方秋季小白菜高产优质品种(系)的筛选 下一篇:蒙阴蜜桃市场流通模式与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