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26 09:58
摘要:科技兴农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农业发展战略。。然而,农业科技的进步之路也是坎坷之路,科技兴农来之不易、坚持更难,目前无论在科研攻关、成果运用、体制机制诸多方面均存在许多障碍。结合湖南农业实践,提出选择合适技术路线,提高资源利用率;寻求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率;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保障力等建议。。
关键词:科技;农业振兴;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成果转化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是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如水稻生产就经历了高杆变矮杆、单季变双季、常规变杂交、杂交水稻三系变二系的四次革命,目前正在朝着杂交变超级方向迈进,可以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1]。建国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科技在农业上的运用,提出了“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战略构想。1989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2012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科技兴农成为始终坚持的农业发展战略。然而,农业科技的进步之路也是坎坷之路,科技兴农来之不易、坚持更难。目前无论在科研攻关、成果运用、体制机制诸多方面均存在许多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还达不到60%,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许多科技成果还未充分利用[2]。同时,农业转型升级由增产导向朝提质导向转变,农业科技在质量保障、绿色发展的作用潜力还很大,科技研究还十分薄弱。如何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实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农业科研工作者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兴农战略的实践,谈谈自己初浅的思考和体会。
1湖南科技兴农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共有省级独立农业科研机构20个,其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系统15个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系统5个研究所。市级农、牧、渔、农机科研机构35个。直接从事科研的人员超过3500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900人以上。湖南省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即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和邹学校,他们为水稻、油菜、生猪和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湖南省已建成作物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水稻、油菜、蚕桑育种分中心,水稻、棉花、柑橘改良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农业科技研发平台,承担了大批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和支撑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农业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农业系统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000多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超过400项,其中2016年获省科技奖二等奖以上成果就有2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接近60%。各级农业部门紧贴生产实际,强化科技服务,加速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全省年均遴选专家1602人,遴选技术指导员12330人,创办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482个,培训骨干农民40万人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8.74万户,辐射带动150万户以上,推广主导品种89项、主推技术56项,技术到位率稳定在95%以上。
1.1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湖南省农业科技基础性、前沿性方面研究的主要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省级科研单位承担。课题主要来源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和省科技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农业转基因重大专项和省级重大专项等。主要研究领域是杂交优势利用等应用基础类研究,其中,湖南的水稻、油菜、辣椒、棉花和淡水鱼等多个领域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
1.2.1深入实施“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工程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原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牵头,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林业厅等单位共同管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所属科研教学单位共同参与,2016年组织了9097名农业科研人员,其中省级1002名,市级672人,县乡合计7423人,组成70个团队,按照“一县一团,一团多队”的模式,在长沙县等70个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据统计70个服务团共推广农业新技术60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240多项,举办30人以上的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农户10万多人(次),为对口服务的两个“百千万”工程明确的重点示范片、产业园和生产经营主体(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及扶贫点,引导培育了500多个特色主导产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000个(件),促进了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2017年将所有扶贫县都纳入了“万名”工程,湖南省共遴选科技人员10190名,其中省级1000名,组成89个专家团,深入到89个县市区从科技服务、办点示范到抗灾救灾、产业扶贫等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扶持与技术支撑,起到了重要作用。
1.2.2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实行协作攻关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一直走在全球前列,除有袁隆平院士团队的作用和贡献外,与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杂交水稻研究开发密不可分,从三系法杂交水稻,到两系法杂交水稻,到超级稻研究开发,湖南省一直有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研究开发领导小组,同时,还一直有以袁隆平院为组长的协作攻关组,聚集了省内水稻研究的骨干科学研究人员,共同协作攻关。
1.2.3加强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近几年来,湖南省除组织实施好农业部、科技部等国家层面的科技推广项目外,还启动实施了湘米产业振兴行动、超级稻示范推广、农作物良种繁育、粮油作物高产创建、茶千亿产业工程、科技兴农富民行动、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等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加大了优质稻、超级稻、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健康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水稻机械化收获、机械化育插秧等一大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1.3制度创新人才引培提升工作实效
1.3.1实施“人才强院(所、企)”战略加强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如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制定了《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科研发展服务。湖南农大等涉农大中专院校组建了一批非独立的农业科研机构,隆平高科、金健米业、洞庭种业等涉农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机构,储备了大量农业科研人才,共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此外,通过学习深造、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等手段,提升科技人员学术水平。
1.3.2形成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涉及科技创新的立项项目、获奖成果、科研论文发表、科研著作出版、制修订标准、发明专利、培育水产新品种、成果转化等均通过绩效考评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和肯定,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1.3.3改进成果转化效益分配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加强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如一些单位实施了对在本单位自主开发转化的科技成果,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3a内,单位可从实施该科技成果年销售收入中提取5%的比例,对完成该项目科技成果开发和转化的人员及参与部门给予奖励。。对非本单位自主转化的职务性科研成果,经技术合同登记后,所得的收益70%以上归科技成果完成人和转化负责人,其余归单位所有等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出好成果,用好成果”。
1.4湖南省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对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和公益性重视不够农业科研具有季节性强、研究周期长、保密性差、外界因素很难控制等特殊性。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在承担科技项目的同时,还承担了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与监测等纯公益类工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研单位定性为“公益性”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针对农业科技的特点,给予农业公益性、社会性所需的支持条件和力度。近年来,尽管国家和省里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目前财政给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主要用来满足基本的人头经费,不能完全解决科研人员各项必须经费。例如,湖南省现有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仅7个,年均经费仅1700万,相比之下,国家产业体系已扩展到50个,北京市产业技术体系年均经费达到1个亿,山东省年均超过8000万元,湖南省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明显落后。
2湖南科技兴农的实施路径
2.1选择合适技术路线,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施科教兴农的历史使命,不但要求充分挖掘科技本身的潜能,还要选择恰当的技术路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果只是看到了科技用于增产的效益,而忽视了它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功能和作用,科学技术则无法长期实现可持续增产和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思路,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中,靠大量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是不可能的[3]。因此,必须注意节约,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既高产、高质、高效的同时注重低耗,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适度、适量地增加投入,并使投入结构合理,形成最佳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此为指导思想,科教兴农战略的技术路线,应以实施农业的三大变革为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一是大力推广节地型种植业、节粮型养殖业、节水型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等,建立节约型、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大力推广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使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多层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三是建立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技术,或节约劳动的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从而缩小工农、城乡差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2.2寻求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率
当前农村科技发展情况是一方面科技水平低,另一方面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未能推广应用[4]。主要原因是市场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科研与市场相分离,科研与技术推广者、生产者的相对脱节,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使许多成果成了“展品”“样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这个新的机制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农业科研项目体系,除了一些基础研究必须保证外,应用型研究项目应以“农业技术市场→技术开发手段→科研成果模式→项目和实施方案的选择”的反向思维方法确定,使科研项目由市场流向科研院所,再由科研院所源源不断地回归市场。二是建立科研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一支活跃在科研与经济领域的集专业技术、加工、生产、贸易一体化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开发队伍。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以及咨询宣传,通过培训农民技术员、发布科技致富信息和组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供销的一条龙的科技开发,使之成为科研与成果转化的纽带、科研与市场信息的桥梁,实现科研→科技开发→信息→科研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保护政策。我国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的效益低下,且外部效益突出,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接受科技成果的素质低,加上农业科研成果自身特性的制约,使农业科技成果研究者和开发者难以从农民那里获得满意的收益,继而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5]。因此,国家应对农业科技成果特别是常规技术的转化实行保护政策,对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特别是运用绿色科技发展农业,给予政策扶持,如对获得“三品一标”产品,给予检测与认证经费补助等,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3结语
未来湖南农业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农业科技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湖南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已经取得突出成效。杂交水稻等一批科技成果举世瞩目,科技贡献率已接近60%,但也存在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科技人才断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同时,湖南农业还面临环境资源污染加剧、产品质量不优、竞争力不强等新的挑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南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要有新思路、新理念。必须围绕农业发展目标的转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恰当的技术路线、强化资源环境保护、优质品牌创建、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科技攻关。确保农业由增产导向朝提质导向转变,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农业,打造湖南农业品牌,提升湖南农业竞争力,必须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农业科研院校、企业广泛参与的技术推广网络,解决科技成果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必须深化农业教育改革,解决农业院校非农化的问题,为科技兴农提供人才来源;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现有科技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科技兴农各项措施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姚志刚,顾伟,黎明,等.我国杂交粳稻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16-117.
[2]闻学良,李清云.试论国际粮价上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127-130,133.
[3]李宏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市场,2017(5):45-46.
[4]施乐,杨丽娟,刘建英,等.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9):174-176.
[5]王凯.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7(21):208,212.
[6]陈时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5):375-376.
[7]黄鸿翔.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J].作物杂志,2005(2):1-3.
[8]焦国成.浅谈对新时代山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J].西藏农业科技,2018,40(4):69-72.
上一篇:湖南油菜种业公司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调研 下一篇:土壤有效硼测定研究进展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