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理分析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的选择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7 09:07

  【擒要】农业补贴的目标是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南,是评价有关理论和政策的重要标准。为此.从根本上弄清实施农业补贴的目标.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运用数理分析的方法,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农业生产者供给条件和农产品社会需求函数的矛盾分析,最终得出农业补贴政策是政府用来治理农产品市场失灵的工具。农业补贴的总目标理应是保证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相适应的农产品长期、持续和稳定的供应。

  【关键词】数理分析;农业补贴;政策;目标;选择

基于数理分析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的选择

  一、引言

  对农业补受占(嘲含义,有些学者作了一些梳理(吴晓华,1995;卢锋,1998o但至今.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策操作层面都没有形成一个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定义。事实上.这一点也没有妨碍相关研究的顺利开展和合理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此,本文只是对农业补贴给出一些特征性的描述。农业补贴是政府为了特定目标.直接或间接给予农业产业主体市场外利益的财政行为。这一定义的关键在于将农业补贴限定在农业领域,以区别于对农民的补贴。目前,对我国农业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补贴方式的选择和评价(林毅夫,1995;卢锋,1998;蔡派,2007);二是补贴渠道的选择(龙文军。2004);三是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评价q李仁峰,1989;陈锡文。2003;秦富。2005o其中第三类研究数量最多。在众多论述中.或者把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作为既定前提.或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把农业补贴水平的提升作为目标,等等。也有极个别成果谈到了农业补贴目标,但这一类所谓的农业补贴目标,大都混淆了对农业补贴和对农民补贴的界限。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研究的深人开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评价。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的出发.结合农业生产者供给条件和农产品社会需求函数的矛盾分析,深入探究对我国农业实施补贴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农业补贴的目标,进而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评价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生产风险较高农业生产是在人类主观意识指导下的生产活动。也是生物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统一。农业生产的自然再生产属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显然.自然风险NR是生产周期T的函数。农业生产周期越长,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二)比较利益较低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是赢得产业比较利益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农业生产中,单个生产者能力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农业小规模、分散式经营的特点,很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低成本扩散,既然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农业内部就很难形成较强的技术革新冲动。此外.新技术的采用往往有较高的门槛。这些原因和农民厌恶风险的特性最终共同导致农业技术革新缓慢,比较利益下降。在我国,由于农户的分散经营特点更为突出,组织化程度很低,这就更加妨碍了农业比较利益的提升。

  三、农业生产者供给条件和社会需求函数的矛盾

  “经济学研究,一定要从现象出发.…找出谁是决兼者.决策者的目标是什么,决策者目标的特性又是什么,以及决策者面临哪些约束条件,作出了哪些选择(林毅夫,2001),"下面我们就来看农产品市场微观供给主体的供给条件和宏观需求主体的需求函數。

  (一)农业生产者供给条件

  农产品供应量等于种植面积与单位产量的乘积。前文已经说明,由于农业内在技术革新冲动较弱,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长期增长趋势十升缓慢。因此,从短期角度考察,种植面积就成为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决定性因象。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意愿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供给是由意愿决定的。农业生产者种植面积意愿的大小取决于农业生产给生产者带来的利润。

  (二)农产品社会需求函数

  关于工业化和农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结构转变的重要议题之一。现在公认的观点是,工业化的速度是以农产品持续增长为条件的。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增长率才有可能实现。如不考虑外部供应。这就要求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生产持续地保持一定比例的扩张。以我国粮食需求为例,由于我国人口继续增加和粮食转化与深加T的进一步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将是刚性增长。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到2015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1670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503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312斤;饲料粮需求量5545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47.5%;加上丁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04斤。而到203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13195亿斤.其中直接消费量为4160亿斤,人均直接消费原粮260斤;饲料粮需求量7244亿斤,占粮食需求量的54.9%;加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等,人均需求量为824斤。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市场失灵是实行农业补贴政策的根本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和低比较利益特征.单凭市场调节全社会无法获取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相适应的农产品长期、持续和稳定的供应。为此,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干预手段,其总体目标理应是保证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相适应的农产品长期、持续和稳定的供应。具体来讲,降低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预期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理应是我闰粮食补贴政策的具体目标。另外,考虑到我国农产品主生产区和主消费区的不一致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也应当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1蔡派.中国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实践及启示【J1.t生界农业。2007。(6):26-28.

  【2l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与建议11].WTO经济导刊.2003.(4):12—16.

  【3】福克讷.美国经济史(下卷)IMI.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上一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江苏省农村电商创新驱动发展现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