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7 09:04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许多生态问题日益显著,生态农业成为了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研究大部分都以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载体,但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最重要的是吉林省的农业资源逐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利用好吉林省的地理优势,让吉林的黑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农业;农业发展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一、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以后的文明形态,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提倡在开放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迅猛发展却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了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递减、水资源污染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倒逼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农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生态系统,农业作为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产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吉林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吉林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2016年全省农林牧渔增加值1549.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3.8%,其中农业增加值812.60亿元,增长2.3%;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717.2万吨,比2015年增长1.9%;粮食单位面积产量7402.4公斤,增长3.1%,单产水平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2016年,作为反映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2015年上涨1.6%,幅度比前三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4个百分点。2016年吉林省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12123元,增长7%,在全国的居民收入水平排名中有所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以来重视生态农业的改善,一方面大力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逐步改善吉林省生态农业。2016年以来氨氮排放量70.52万t,比2015年下降0.65%;二氧化硫排放量53.21万t,比2015年下降1.2%;氮氧化物排放量49.21万t,比2015年下降8.87%,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另一方面是发展沼气工程。沼气是利用生物化学形成的混合可燃气体,属于可再生的二次能源,发展沼气不仅可以解决农民的照明、做饭等问题,还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合理应用。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改善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中包括使用化学农药、大棚薄膜、化肥等。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些污染物质使用量不断加大,污染物随着降水渗入到土壤、大气和水资源中破坏生态环境。吉林省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吉林省化肥使用量已经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的0.5倍,而实际利用率只有25%—30%,其余全部释放到空气和土壤中,对农村的水质和土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土壤有机质已经从开垦时的7%—9%降到2%—4%,造成土壤污染,土壤质量下降。

  (二)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性不高

  吉林省生态农业的社会认知不到位,认知程度低、推广难度大,农民生态观念薄弱,缺乏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基本素质,增加了我省发展绿色农业的难度。尽管我省一直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但是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吉林省生态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然而目前我省农业生产大多处于初级农产品阶段,生产过程中部分资源遭到浪费,造成了生产成本增加、获利空间小、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的结果。与此同时,居民缺乏购买绿色食品意识,阻碍了绿色农业发展。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状况,吉林省非常重视“生态工程建设”①,大多数人生态意识有所提高,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一些偏远山村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较慢,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农民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现在的农业生产所存在的问题,生态农业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促进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农药、化肥和大棚薄膜是目前我省使用最多的农用化学品,是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资料,它们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几年来我省使用农用化学品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地方还因为使用量过大导致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系统。因此要引导农民正确地使用农用化学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重视,防止农用化学品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让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使用化学品的危害,认识到这种污染直接与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

  (二)积极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引导广大农民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来了解政府最新的政策和信息,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更新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政府还可以通过宣传海报、广播等方式,让广大农民知道生态农业对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处和如何才能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宣传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好成果,调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其次,组织高校和农业管理人员定期深入农村,通过开展农业知识讲座来更好地普及农业知识,向农民传授实用技能,例如农药化肥的选择,怎样种植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牲畜养殖的科学方法等。最后,要加大力度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在农民能接触到的各个地方宣传生态农业,让农民知道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随意浪费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不断增强农民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在此基础上,政府要通过政策资金鼓励农民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立志.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3).

  [2]朱立志.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8).

  [3]颜清阳.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与启示——以井冈山市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7,(1).

上一篇:多学科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探索 下一篇:基于数理分析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