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14 08:47

  摘要: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的发展与科技的推广方面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与指导性,而潍坊作为中国农业转型与科技推广的先锋,对其推广体系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与指导作用。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陈旧、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量不足、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等,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潍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模式;配套方案

山东潍坊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

  0绪论

  0.1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研究背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中政策是方向,科技是手段,投入是保证。科技创新是源头,是主要发展动力,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和使用。

  O.1.2研究意义如何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以便保持稳定,搞好新农村建设,建立与实际相结合、适合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推广体系,这是当前农村以及农业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不断进步,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建立一个由上层到基层,由基层到农村的现代化的推进体系,这个体系与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的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0.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国外研究现状“农业知识改进协会”是172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农业推广组织,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农业推广组织,但是这个组织对专门针对农业推广技术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121。直至20世纪初,世界各国才开始建立农业推广组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进行研究,这个时候各国的农业推广组织同时对农业推广体系的研究也打开了新的篇章,这种将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农业推广组织,比以往的组合更加科学化。由于每个国家都是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来研究和形成理论的,因此在技术的推广上也不一样,法国的“农业发展”、日本的“农业改良普及”、英国和联邦德国的“农业推广咨询”、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称之为“农业推广教育”或“农业开发咨询”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组织起的名称【31,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各国都是以实际为出发点的。

  O.2.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很早就有了农业推广实践活动,但把农业推广作为--1"q科学来对待,并对其进行研究才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对农业推广体制的研究也不长。邓小平在1987年3月的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1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科技对农业的重要,科技不单单为工业提供技术,同时也为农业提供技术,改革开放中国农业的发展使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对农业推广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包括组织形式、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都有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对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带来严峻的问题和发展机会,我们怎样通过对农村的农业推广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更好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的理论基础

  1.1农业技术推广的构成、特征和作用

  农业推广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经历的不同时期受时间、空问、各地的国情、加历史特征的影响其涵义和发展也是大相径庭的。大约在二十世纪初世纪各国陆续制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特别美国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合作推广法》的制定开始,各国也相续出台相关法律或相应规范。同时现在所称谓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才正式开始被我国所采用。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各项技术的不断成熟,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农业,更不能全面包涵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特别是在世界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情况下,如何在从产前到产后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把农业技术运用好、普及好、指导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明确规定。其中也就包含推广方式和推广环节两方面的因素:一推广方式包括指导、培训、咨询服务、试验、提供信息等多种内容,农业技术试验、验证、示范的效果是检验推广方式的合理性的标准。二推广环节分为农业生产产前、农业生产产中、农业生产产后三个时间段。产中一般都能得到人们讲的多,用的勤,而产前和产后容易忽视。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往往应用更多的是推广方式的含义界定,即:由国家级农业推广机构、省级、市级、县级、乡级及村级推广机构。从整体来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二到各地开展技术服务的供销合作社、其它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农业科技人员。

  1.2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和路径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逐步被世界各国所认知。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一定模式的推广体制来保证和促进其iliON开展,以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根据国情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不同中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推广主体和推广形式更是包罗万象,总的划分推广主体总体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各科研教育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专业服务机构为铺。推广形式也大都以政府为主体实施。根据体制的不同,可以将农业推广模式划分为以下几种:农业推广、科研教育相结合的政府推广机构与大学交叉的一体化模式;英国、丹麦、新西兰等政府与农民联合组成的官、民同管,政企合管的多元推广模式;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导,负责公益性推广,其它社会团体和组织负责社会化推广工作的公立科研机构主导的多元推广模式。首先推广体系属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参与实施的政府专门推广机构主导的多元推广模式,如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次,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依据各国各区国情的不同,组织和运行的方式也都大相径庭,各有不同,经过纳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农民主导式。积极培养农民在农业推广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不断转变角色和地位,增强推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推广的效率,保证推广的效果。二是监督主体式。推广人员的工作情况直接影响推广的效果,积极听取农户的意见和见议,自觉接受监督,并把这些结果当作推广人员进退去留的重要依据。三是经费共摊式。为防止国家财政掌管经费的情况下,产生推广效率低下,农民缺少压力,造成整体推广效率不高的情况,采用经费共摊,风险共担的形式,增强责任心,主动性。四是训、教、访结合式。采取机构请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对推广人员在严格的纪律和规定理进行培训,推广人员对农民进行宣传,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科技意识。五是成功商品带动式。对部分成功的商品和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和引导,并进行专项推广服务,签订合同施行包销。实现以精代多的目的。在我国贫困地区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就是这种形式。六是现地开发式。为避免科研所一般离农村较远,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应用,在当地开辟适当的研究基地,加强与农户的沟通,交流,开发适合本地的技术平台。农业推广的模式是农业推广的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越来越多适应规律的推广模式也相继出现,并且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推广效率和效果也是大幅提高。

  2山东潍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潍坊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2.1.1山东潍坊的自然地理优势【241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西部,下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潍、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6区,昌邑、诸城、安丘、寿光、青州、高密六市,临朐、昌乐两县。共计24个街道,237个乡镇,陆地面积1585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400平方公里,人口847万,农业人口625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2%。一年四季分明,霜期165天,年平均气温12.3度左右,全市平均降雨量700毫米以上。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272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农产品出口创汇17.6亿美元,其中蔬菜出口量占全国蔬菜出口量的20%。

  2.1.2山东潍坊的人口、收入及基本状况【25】2011年,潍坊市人口密度为540人/平方公里,男女比例约为106:100,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4/5。农村从业人员数达到农村人口总数的60%,其中有270.23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约占乡村人口的25%。截止2011年年底,潍坊农民人年均纯收入6440元,比去年增加18%,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达到2.1,农村住户2011年末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人均拥有住房价值为10800元,农村住户生活性消费支出为5030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为2200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50%。

  2.2潍坊市的农业优势

  2.2.1农业经济基础雄厚潍坊市历来就是农业发展基地,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有着良好的农业发展传统,农、林、牧、副、渔发展态势良好。近年来随着加入世贸,与国外农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增多,潍坊市创新农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将新技术引进来,将新成果走出去,农业发展上升到新台阶。传统农业小麦、玉米产量稳定增长,单位生产率提高;花卉、瓜果、畜牧和水产等四大农副产业闻名全国、远销国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带,比如昌乐、寿光大棚瓜菜种植区,昌乐、高密的家畜生产基地等:同时涌现出一批以农副产业为主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包括山东鲁能、福克斯、鲁源在内的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潍坊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农副产业生产基地。同时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2农业特色资源丰富潍坊中部平原地区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带,土肥地沃,农业品种丰富,海洋气候和内陆气候兼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潍坊各地区之间的农业发展各具特色,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例如,昌乐西瓜、青州大辣椒干、寿光马莲韭、潍坊萝卜等,农业资源异常丰富。潍坊北部是沿海地区,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海洋养殖资源丰富,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先天优势。南部山区和丘陵地区,风光独特,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这些丰富的农业特色资源为潍坊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构建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潍坊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3.1政策环境分析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活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在党和国家的领导,经过我国劳动人民的不断探索,现在我国的宏观调控机制已经基本建成,并且地不断的完善提高,目前的宏观调控工作显著改善加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我国的宏观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国家调控得力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企业富有活力,并且发展平稳,几乎不存在迅速发展迅速衰落的情况,都是稳步发展[371。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里还有很多的不足,从宏调机制建设来看,还有上升完善的空间,与其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能完全达到,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宏调要素机制,理顺优化宏调机制系统,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还有大量艰苦工作要做。政府加强对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宏观管理时,应本着从外部制度供给上影响、引导、扶持和服务,不直接干农业推广体系的内部事务的原则,促使市县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自治、自律、白养的能力,最终实现向市场主导型的良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目标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规划机制主要根据不同县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制定符合客观实际,具体可行的发展计划和措施;拨付专项资金,设定专门账户,指定专人负责,用于农业推广的宣传、研究和交流,积极与高校和农业专业院校合作,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生产工艺,加强与有发展优势地区和交流和勾通,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推广相关项目的考察、立项、审批,充分发挥组织的主动、积极性、紧迫感,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提供补贴等等;提高农民参与推广的热情,通过学习、宣传、交流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为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真正使农民安心、放心、舒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建立合作风险基金,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中农业灾害风险预测和防范部门,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大力扶持和帮助非政府推广组织和团体,改进其组织功能、制度、作用的发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资源管理机制运行的目的也在于。资源管理机制的职能:第一建立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数据库,建立相关的网站和网页,实现上下内外公共信息服务的相互联通和资源的共享,为市场营销创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发布平台,大范围的搜集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发布,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第二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规范非政府推广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文、优惠政策:建立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指导、金融支持、产业政策引导等服务,提供生产技术、市场认知,规律分析等知识的培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地区农业发展创立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基础支持,通过提高产品的市场占用率和竞争力的,来降低农民的预期风险[38】。第三坚持不懈地开展农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宣传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扶持政策,增加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关注程度;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使农民具有良好的合作理念。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农业技术讲座或小型座谈会,制订定期走访制度,请进来走出去,加强与农民之问的沟通和联系,避免矛盾,消除对抗,减少摩擦和损失,以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及农民的沟通和联系,农业推广服务质量的有效需求就成了广大农民的优质需求。突破非政府农业推广体系中组织管理的部门障碍,在发展中把握平衡,以全社会、全行业视角统一协调管理,构建政府、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总之,通过立法和司法界定,不仅保护了推广组织的产权和利益,也提供制度鼓励和协调服务,并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来防止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39】,为广大农民造福这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功能。

  3.2构建新型潍坊农业推广体系的总体设想

  构建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必须要使用新的技术成果,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与各行各业的通力合作,通过农业的创新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依靠其他行业的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积极运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建立和谐共促、健康互助、资源整合、优质高效的“生产大行业”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单天文,马志国,王磊.国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今日科苑,2008,(10)

  [2】李新然.论农业推广与农民素质的提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07)

  【3】张心灵.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1996,(02)

  【4】高启杰.澳大利咂农业推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06)

  [5】高启杰.从国外农业推广分权论我国农业推广改革[J】.科技导报,2000,(10)

  [6]翟雪凌,张亚丽,王光宇.知识经济与农业推广中的人力资源开发【J],陕西农业科学,2000,(10)

上一篇:试论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加工 下一篇:三都县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