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4-07 08:47
摘要:为了提高蚕桑产业效益,贺州市从2008年开始引种果桑,边生产边摸索,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本地的生产技术,包括果桑苗繁育、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
关键词:果桑;品种;桑苗繁育;栽培技术管理
果桑是以生产桑果为主,果叶兼用桑树的统称,为桑科落叶乔木桑树,桑果又名桑椹(葚)、桑枣。桑椹被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据《中国药典》记载,桑椹甘、酸,寒;归心、肝、肾经;具有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的功能;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1]。桑果既可以鲜食,也可以生产桑果酒、桑果汁、桑果干、桑椹膏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药用保健、口味鲜美、味甜汁多的良种桑果倍受人们青睐。为适应贺州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摸索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益的途径,贺州市于2008年以来共引进了7个果桑品种进行试种。经过十年多的摸索,初步总结了一套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管理。
1果桑品种引进种植情况
2008年引进粤椹大10在钟山县钟山镇种植,目前该品种在全市各县区均有种植。2011年引进白玉王在昭平县昭平镇种植,2013年由于土地用途改变,向周边及黄姚镇、八步区等地移植。2012年引进台湾长果桑、台湾大果桑在八步区莲塘镇种植,目前该两个品种主要分布在昭平县,八步区和平桂区也有少量种植。2016年引进红果2号在昭平县黄姚镇种植。此外,一些群众还自发引进了少量的四季果桑、日本红富士等果桑品种。各品种的现有面积、适应性等情况。
通过比较,我们以推广粤椹大10为主,适量发展台湾大果桑,用于加工。粤椹大10和台湾大果桑的桑果产量达800~1500㎏/亩。目前,由于种植规模小而分散,没有形成工厂化加工,主要作为鲜果食用、泡(酿)酒、观光采摘等。
2栽培技术管理
2.1果桑苗繁育
果桑苗繁殖主要采用嫁接繁殖和扦插繁殖2种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根接法,又称倒袋接法。选用适合本地生长,发芽率高的桑品种,8~9月播种育苗,播种后可用稻草或遮阳网覆盖,提高桑种发芽成苗率,待桑苗生长到4~5cm高、4~5片真叶时,逐步揭去覆盖的稻草或遮阳网进行炼苗。根据苗圃土壤情况,苗期适当控制氮肥施用,尽量控制桑苗入冬时青颈部直径在2~3mm,以方便进行嫁接时砧木插入接穗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砧木太粗难插入接穗且易破皮,使嫁接不结实易脱落而造成嫁接苗成活率低。选取无病虫害、芽饱满的桑枝作接穗。生产上主要在枝条密度大的桑树上剪取,充分利用疏理下来的枝条;或者在夏季进行时,利用夏伐的枝条。12月至次年2月为桑树嫁接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桑树进入休眠期,树液流动少,桑枝木质部与韧皮部易分离,有利于嫁接操作,能提高嫁接苗的成活率。
2.2果桑栽植与管理
果桑适应性强,一年四季都可种植,一般选在冬季与初春种植较好,此时温度较低,便于桑苗运输与保管,有利于提高成活率。栽植密度为行距2~2.5m,株距1.2~1.5m,每亩土地栽植180~250株。果桑疏植,有利于桑园管理,通风透光好,提高桑树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将种植地块进行全面翻耕,平整,耕深25cm左右。挖好排水渠道。根据果桑栽植密度,挖定植沟或定植穴,沟(穴)深、宽各50~60cm。定植沟(穴)内每亩施鸡、鸭、猪、牛粪等腐熟农家肥5t,复合肥150kg,然后在肥料上盖一层土以避免桑根直接接触肥料而伤根系。种植前的苗木先浆根,按种植密度规格,定植沟(穴)内定点放苗。回填土时扶正桑苗,当土填到一半时将桑苗轻轻提起稍作摇动使根系舒展。然后再填土,边填土边将土踩实,直到稍微高于地面。种植后及时浇定根水,使土壤与根系粘合。定植后要尽量保持土壤湿润,天旱多浇水,地涝则要做好排水工作,不能让桑园长时间积水。果桑最好采用中干养成法来修剪树型,具体操作方法:果桑苗按行株距定植后距地面20cm剪去桑苗的末端。新梢长出15~20cm时进行第一次打顶形成第二级分枝,待新梢长出15~20cm后再进行第二次打顶形成第三级分枝,每一主(枝)干上留2~3个健壮新枝,其余疏去,形成多层分枝树型。以后长出的新梢不再打顶,让新梢充分生长。在贺州市,一年时间则可以基本养成树型,次年便可以开花挂果。栽植后,土壤干旱要及时灌溉淋水;桑地有积水,应填土平整低洼处,开沟排除积水。
结果树的管理是指果桑在结过1次果之后的管理。果桑定植后次年开始结果。在贺州,春节前后果桑开始开花,4月下旬~5月上旬,桑果收获基本结束。桑果采摘结束后,可以采叶喂蚕,充分利用桑树资源。5月上旬~6月上旬在第四级分枝基部或第三级分枝末端处剪伐。剪枝完成后进行桑枝及杂草清理,同时进行穴施催芽肥,每株可穴施0.2kg复合肥。待桑芽长到10~20cm时,进行疏芽,每株留10~15条健壮桑芽。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进行打顶,让其生长侧枝,同时每株果桑穴施复合肥0.3~0.4kg,让其多生长侧枝。冬季施1次基肥,每亩可用腐熟后的鸡鸭猪牛粪等农家肥1.0t左右,或商品有机肥0.5~1.0t,肥料用量根据土壤条件适当增减。
3果桑主要病虫害防控
3.1桑椹菌核病防控
桑椹菌核病,俗称白果病,它是影响桑果生产的主要病害。菌核随病果落地,次年2月上中旬桑树开花时土中菌核生出子囊盘,喷发孢子,孢子随风传播侵染桑花,危害桑果。如防治不当,将严重影响桑果的品质和产量。
3.2其他病虫害防控
危害果桑的病害除了桑椹菌核病,还有褐斑病、炭疽病、赤锈病、白粉病等;害虫主要有桑毛虫、桑尺蠖、桑天牛等。果桑种植时,桑果园四周及中间挖宽、深各50~60cm排水沟,使果桑园内外沟系畅通,保证雨停地干,无积水,降低土表湿度,减少病菌的生存及繁殖机会。果桑采果结束后,结合剪枝施肥,在施肥的过程中对土壤进行深耕,深度尽量达到15~20cm。修剪下来的枝、叶及时清理出桑园,以免病菌残留在桑园内。春芽萌发前,喷200倍等量波尔多液,防止病原菌侵入。为了确保果品的食用安全,对害虫应以人工、生物防治为主,只有到了物理防治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再采用化学防治措施。进行化学防治时使用高效低毒残留期短的农药。同时要兼顾养蚕用叶能安全,不要使用对人体低毒低残留而对蚕儿高毒残留期长的农药,如氰酯类农药、氧化乐果等。在桑果开始成熟前30d至采果结束,严禁使用任何化学农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
摘要:母猪的繁殖性状是母猪最重要的经济性状,母猪繁殖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在养猪业中绝不容忽视的。文章通过母猪批次化的管理、胎次优化、妊娠母猪和泌乳母猪的营养水平调控、猪舍环境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等几个方面综述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养猪生产效率:批次化管理:营养水平:猪舍环境:繁殖障碍疾病
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能繁母猪数量锐减。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2576.6万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1.9%。在疫情的影响下,提高母猎生产效率能带给养殖场更大的经济效益。母猪繁殖性状是母猪最重要的经济性状,评价母猪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PSY,即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的数值高低直接影响一个猪场的效益。养猪发达国家的PSY能够达到30头左右。我国平均PSY在17~22头,随着我国养猪业现代化、集约化的发展,规模化猎场的PSY能够达到25头,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规模化猪场进行批次化生产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要想提高母猪繁殖力,就需要从猪场管理、饲料营养、生物安全、猪舍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提高。
2对母猪进行批次化管理
母猪生产批次化管理即通过人为调控母猪发情周期,从而调节母猪群体达到发情、排卵、配种和分娩的同步化。这一过程中,人工合成激素的使用至关重要。后备母猪饲喂四烯雌酮后中终止词喂该药,经产母猪通过同步断奶可以诱导母猪同步发情,卵泡开始发育,但由于母猪群体卵泡发育不一致,需要继续使用激素促进母猪群体卵泡的同步发育150,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具有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双重功能,肌肉注射PMSG可有效调控母猪卵泡发育的同步化。随着卵泡不断发育,雌激素水平不断升高,促进垂体释放LH,并在排卵前达到高峰1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可以促进母猪LH合成和分泌,诱导母猪排卵同步化。猪平均妊娠期为114d,批次化管理下对预产期前的母猪注射氯前列腺素(PGF2a)或PGF2a类似物,通过溶解妊娠黄体和促进子宫收缩来诱导母猪同步分娩0)。激素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素的用量和使用时间。如GnRH用量过度,会导致母猪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使用年限。在配种同步化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对母猪进行正确的发情鉴定和适时的输精能够大幅提高种公猪的利用率和母猪的受胎率,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母猪群体胎次与结构优化
胎次作为一种非遗传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众多研究认为母猪产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12,陈亮1对某原种场2009年-2012年的3520窝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的繁殖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杜洛克、长白和大白母猪的总产仔数都在第六胎达到最高峰,出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在第5、6胎时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随着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母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有助于提高母猪群体繁殖性能。陈业等[12应用计算机Fotran语言对基础母猪为600头的万头猪场10年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得出母猪群体第1~10胎的比例分别为3.40%,4.26%,12.48%、19.15%.19.93%,17.02%,12.70%、7.87%2.48%,0.71%时,母猪年产仔数和断奶仔猪数达到最高。对每头母猪的各个繁殖性状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将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综合评估母猪的繁殖性能[(3),批次化生产管理下,养殖场也更容易比较同一批次母猪个体的生产指数,筛选出繁殖力差的母猪,制定合理的母猪替换、淘汰、候补计划。采用末位淘汰法结合制定好的母猪淘汰计划对不同胎次的母猪进行更新替换,从而优化母猪群的胎次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一般来说,基础母猪的淘汰率为25%~35%,后备母猪选留率30%~40%,有条件的场建议将母猪年淘汰率提高到40%,忽视母猪淘汰率这一指标,则猪场的总体生产成绩很难提高。
4妊娠母猪和泌乳母猪营养水平调控
妊娠母猪需要限饲以避免过于肥胖而延长其分娩过程,泌乳母猪则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繁殖性能和泌乳性能。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营养因素主要有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能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不同的阶段给予适应的营养物质才会提高母猪生产效率。母猪需要的营养也应该是平衡的,各种营养物质在饲料中所占的比例要适当,否则会因营养不均衡而严重影响母猪机体的正常代谢,最后影响母猪生长和繁殖性能。母猪需要的营养是平衡的营养,能量、蛋白、矿物质等在饲料中所占的比例很关键。当词粮中营养不平衡时,动物机体的正常代谢将会受阻,从而影响母猪的生长和词料转化,词粮中某种养分不足或过量也会影响母猪的采食量。有研究表明,125%的NRC水平的营养摄入可改善妊娠母猪繁殖性能及常乳品质,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20。母猪日粮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以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并对乳腺的生长发育及泌乳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在妊娠前期,母猪日粮中消化能和真可消化赖氨酸含量控制在12.50MJ/kg和0.69%可有效提高仔猪窝重,提高母猪生产效率P。日粮蛋白比、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7.10%和13.195MJkg的日粮对泌乳母猪与仔猪的体况有明显地改善作用,可提高泌乳母猪的采食量、降低体重损失,提高仔猪增重和存活率22),另外由于泌乳母猪每天需要额外的0.96g赖氨酸来满足乳腺组织的生长发育,推荐赖氨酸的水平维持在32~58gld。而泌乳母猪日粮中粗蛋白(CP)的减少对母猪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低CP日粮会降低母猪的繁殖效率。有研究建议繁殖母猪在泌乳日粮中维持16%的CP,从而尽可能减少从猪粪中向土壤中排泄过多的含氮物质[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添加也可以很好地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Gaudré等在研究中发现在妊娠母猪日粮中补充叶酸,可通过显著提高产仔数而提高母猪生产效率,且建议妊娠母猪日粮中叶酸的添加量范围为0.2~15mglkg。必需的微量元素铁(Fe)在生物体中具有多种功能,在体内氧的转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可以作为多种酶的辅助因子(2,因此,充足的Fe供应对家畜的健康和性能至关重要,目前妊娠和泌乳母猪的铁供应量建议为80~100mg/kg干物质(DM).除此之外,在母猪泌乳期时,日粮中补充粗甘油可显著增加乳糖含量,同时乳中干物质与粗脂肪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灰分含量则有减少的趋势。
重视母猪日粮纤维性饲料的重要性:在成年母猪大肠内栖生有大量的纤维分解菌,具有较高的消化纤维能力口。妊娠母猪由于妊娠合成代谢增强,对纤维性饲料的消化率大大高于空怀母猪。日粮纤维可以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产仔猎数和母乳乳脂含量等[,适宜的含纤维大体积饲料还可减少母猪便秘和异常行为的发生率。有条件的猪场尽可能给母猪词喂青绿词料,不但可以减少母猪便秘,而且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总之,可以通过改善母猪日粮的营养物质来提高生产效率。
5猪舍环境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猪舍环境主要由温湿度、光照、微生物气溶胶、有害气体浓度组成。微生物气溶胶是猪舍空气中的微生物附着在粉尘粒子上形成的,可以在猪舍空气中长时间停留,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常见致病菌可以成团附着在较大颗粒上,随着空气传播进入猪的呼吸道中。猪舍中有害气体成分复杂,由氨气(NH,)、硫化氢(H,S)、二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构成。氨气在猪舍中最易检测且含量较高,目前氨气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较少,但猪舍环境中氨气浓度较高会对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健康造成影响。HamiltonTD等21发现,与保持在0mgkg氨浓度中的哺乳仔猪相比,1周齡的哺乳仔猪暴露于5mg/kg或更高的氨气浓度会导致由多杀巴斯德氏菌引起的萎缩性鼻炎,在10mg/kg浓度时最严重的,但在浓度高于25mg/kg时会逐渐降低。光照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光照强度和光照节律能够调节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哺乳母猪的发情间隔。有研究发现,延长光照至16h的荣昌猪,初情期提前18.5d,间情期缩短1.5d。还有发现表明:16h光照的哺乳母猪相比于8光照的哺乳母猪,产乳量更高,窝产仔数更多。
6母猪繁殖障碍的防控
对于非传染性繁殖障碍预防的重点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根据母猪不同饲养阶段对营养的需求,科学配制日粮,防止营养成分不均衡,导致母猪过肥或过瘦,影响其分娩、胎儿健康等。年龄大的母猪自身繁殖性能下降,死胎比例增加,需要及时淘汰,优化母猪群体的胎次结构[7,对引起繁殖障碍的传染性疾病,养殖场需要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猎舍及饲养用具、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结合猪场疫病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及时做好免疫注射,及早预防。
7小结
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母猪繁殖性状属于低遗传力的性状,不同品种和不同品系的母猪繁殖性能差别较大。母猪批次化生产管理下激素的使用时间和用量至关重要,熟练掌握定时输精技术能够提高母猪受胎率。对母猪群胎次结构进行优化,能够提高母猪群体的繁殖力。繁殖母猪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于后备母猪,营养配比也有所差别,给繁殖母猪提供合适的营养物质可以改善母猪的体况,背膘厚度能够很好地说明母猪的营养水平。环境因素中温湿度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最大,夏季避免母猪产生热应激,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至关重要。建立高效生物安全体系,做好养殖场的消毒防疫工作,降低母猪患繁殖障碍疾病的风险,提高母猪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曾乐平,詹应祥,美系、英系、新丹系长白猪繁殖性能的比较[1].养猪,2002(4):11-12.
[2]赵志超,谭岳华,江科,等.丹系与美丹大白、长白和杜洛克母猪的胎产活仔性能比较[.猪业科,2018,3(1):16-1.
[3]李光轩,公猪精液品质与母猪繁殖力相关性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吴国芳,周继平,王磊,等,不同品种公猪精液品质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49(03):32-34.
上一篇:广西农业生态资源利用及其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提升林业苗木成活率的措施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