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31 09:06

  摘要:四川秦巴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近几年得到了一定发展。简述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提出了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思路,并从企业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四川秦巴山区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一种独特的经济布局形式,不仅在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2],也是支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手段,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作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显示出超强的竞争力,将培育产业集群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两者联合进行,是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的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新捷径。四川秦巴山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限制开发区。境内工矿企业少,土壤无污染,能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提供绿色安全、充足的原料保障。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全国一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领四川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帮助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四川秦巴山区跨越式发展。

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发展现状

  四川秦巴山区物种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性富集优势明显,因其传统加工技术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一系列知名度较高且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近年来,一大批出自四川秦巴山区的“明星”产品脱颖而出。在食品方面,有达州的天源油橄榄、富硒食品等;巴中的“巴食巴适”食品、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小角楼、江口醇等;广元的青川黑木耳、剑门关豆腐、橄榄油、红心猕猴桃、米仓山茶叶、朝天核桃、苍溪雪梨等被誉为2014年度四川省极具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绵阳江油的中坝酱油、附子,梓潼酥饼,平武的野生天麻、木耳,北川的茶叶、野蜂花蜜、花魔芋;南充张飞牛肉、阆中保宁醋、营山黑山羊、仪陇元帅柚等。还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如雪花啤酒、汇源果汁、娃哈哈、天友集团等。在医药方面,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有众多具有地理标志药材,如通江银耳、南江细毡毛忍冬、达州乌梅、苍溪川明参、青川天麻、旺苍杜仲、江油附子、仪陇半夏等。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各市县的工业园区都规划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已形成粮食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乳品饮品、畜产品精深加工和相关配套服务产业等。2009年广元元坝工业园区被评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园区。2010年,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也被定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1.2存在问题

  虽然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已形成产业雏形,但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集聚效应较低,缺乏竞争力。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市场化观念淡薄,传统意识占主导。四川秦巴山区内农户大多都是老龄人口,年轻人较少,由于土地生产规模的限制,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多农户种养殖的农产品仅仅满足自身需求,生产过多的农产品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和市场带动,仅仅依靠区域附近微小的农贸市场,不能够将农产品转化为有效商品,导致大多农户缺乏市场开拓的意识,仍然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2)农产品加工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四川秦巴山区内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处于由小作坊向小厂转变的初级阶段和创业发展的初期,加工厂生产加工能力有限,以生产白酒为例,大多为小作坊加工,生产的玉米高粱酒仅供零售。另外,淀粉、玉米、面粉、中药材、板栗等加工能力有限,加工品种虽然多,但区域分布分散,销售范围以本区域村落为主,示范能力和产业集中度有限。

  2发展优势

  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区域空间内,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相关企业和支撑机构大量聚集,形成与生物群类似的产业群落[3-4]。产业集群区域内生产产品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程度更高,这种组织形式容易形成地方特色,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另外,同类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共享与产品生产相关的知识技术和信息,通过地理空间上的邻近发展而形成的集聚效应能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高度集中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1)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大多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设计和市场拉动而形成,企业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属于初级集群模式[5]。初级集群内的各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企业间竞争激烈。为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企业自身会主动进行技术改革或创新,增加生产工艺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如此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促使技术创新的实现。产业集群的形成能拉近企业之间的距离,企业间的竞争能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能解决大量技术缺陷和提高产品质量。且技术创新活动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变、产业链条的延伸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实现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3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产品在产地进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突破口。具体来讲,依托四川秦巴现有工业园区,凭借产业集群发展的集聚效应提高整个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构建新型云商品平台,将秦巴特色农产品植入“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扩宽销售渠道。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以此实现四川秦巴山区脱贫致富和生态安全保护双赢,为保护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1)依托秦巴现有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四川秦巴山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途径[8]。一是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要与当地工业园区规划相衔接,要突出区域产业特色,要打破行政区划,更要符合政府政策、市场发展要求和当地的产业基础。二是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政府要搭桥使园区内的企业加强合作联系,促进分工细化,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向协作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加大服务支持力度。重点加强管理、技术、信息、环保、物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创新中心、专业培训机构、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与服务,推动园区和产业集群同步快速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龙头企业能有效地辐射带动中小型企业和零散农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但在龙头企业培育过程中不能盲目投入,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为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9]。农产品资源具有互补性和较强的相关性,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完善集群内部的分工与合作机制,加强龙头企业和相关中小企业的联系,实现产业集群一体化的融合模式发展。同时,四川秦巴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属于初级阶段,加工和研发技术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经济附加值不高、产品专业化程度低、未建立其品牌效应。因此要围绕四川秦巴山区的特色资源,加强开发力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打造秦巴拳头品牌,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四川秦巴山区各县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特色品牌,如阆中的张飞牛肉,通江的银耳,青川的木耳等。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四川秦巴山区各中心城市的经济持续发展,以此带动山区经济发展。

  4结语

  秦巴山区农产品加工存在品牌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方式粗放、质量安全隐患高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障碍。应当立足生态和资源优势,以集群模式来规划发展产业,增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将四川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作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突破口。产业集群是提升四川秦巴山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导集群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要依托四川秦巴现有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群发展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发挥龙头企业在秦巴特色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新型云商品平台,将秦巴特色农产品植入“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扩宽销售渠道;更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以增强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领四川秦巴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林娟.福建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7.

  [3]王国扣,张宏宇,蔡晓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优势[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0):23-25.

  [4]王国扣,戴相朝.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1,(10):13-15.

  [5]黄磊.产业集群是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途径[J].市场周刊,2009,(3):48-49.

  [6]王敬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上一篇:泰州市姜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