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8 08:43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中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主要满足“量”的要求向满足“质”的要求转变,绿色生态农产品供不应求、普通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下的农户普遍面临收入水平低、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的转型,需要政府从各个层面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通过对传统的农村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同时引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工具,分别从信贷支持、保险保障、价格保护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了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诱导机制,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引导农民自觉选择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以达到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绿色农业;金融诱导机制;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保险
一、问题的提出
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7年1月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要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就要求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引导传统高碳农业向现代绿色低碳农业转型。研究对现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进行调整和优化,构建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诱导机制,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引导农民自觉采用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绿色信贷与农业众筹相结合的绿色农业信贷诱导机制
要改变当前市场上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过剩问题,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瓶颈,就必须引导农户摒弃依靠农用化学品提升产量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向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然而,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绿色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农户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设施投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些都意味着农户需要加大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然而,目前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下大部分农民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从事绿色农业生产①,虽然农业信贷机构理论上而言是农民解决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从农信社这样的专业信贷机构获取小额的资金支持比较容易,但想要获取相对大额的贷款则需要进行实物抵押[25],而农民最主要的资产——农房以及生长过程中的庄稼或禽畜均不是合格的抵押品。可见在当前的农村金融制度下,普通农户难以从信贷机构获取发展绿色农业所必要的资金支持,融资难依然是当前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创新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生产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成为当前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综合考虑当前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农产品电商的普及程度以及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政策变迁,本文认为可以从绿色信贷和农业众筹这两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来激励农民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三、农产品产量保险与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相补充的绿色农业保险诱导机制
绿色农业通常需要采用比传统农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专业化的管理手段,这一方面要求绿色农业生产需要比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绿色农业生产模式需要更高的成本投入。鉴于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对生产者的管理水平、时间和资金投入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因而只有将农业生产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专业化农业生产者(如家庭农场、专业化的农业公司、种植或养殖业大户等)才是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主要群体。但在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绿色农业生产者面临比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更大的风险:在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选择在忙时从事农业生产,闲时外出务工,家庭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即使在发生重大农业自然灾害的时候,家庭的收入波动也相对较小,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强;但在专业化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户用于购买专业农业生产设备和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且专业化农户的家庭收入几乎全部都来自农业生产,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农业设备受损或者农作物减产绝收,将严重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甚至有可能导致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的情况发生。为了化解专业化模式下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经营风险,增强专业化农业生产者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必须根据他们的风险特征构建相应的保险保障机制。考虑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会面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产量损失,以及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因其他偶然因素介入可能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本文认为应当构建农产品产量保险与农产品质量保险相结合的绿色农业保险保障机制,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更加完善的保险服务来诱导农户选择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四、农产品价格保险与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相衔接的绿色农业价格诱导机制
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农产品的产量,二是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如果农产品的产量稳定,并且市场价格较高,那农民的收益自然有保障,反之则可能会导致亏损。本文前面所构建的绿色农产品保险保障体系,能够规避农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风险导致的产量损失,它确保了投保该险种的农民可以获得一个保单约定的保底产量水平。但是,影响农民收益的另一个因素——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仍然客观存在。每一位绿色农业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能够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市场价格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对于他们来说,一方面希望绿色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越高越好,另一方面希望在市场遭遇突发性负面因素影响时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越低越好,前者是为了获取最高收益,后者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通过构建农产品价格保险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相结合的绿色农业价格保障体系,便可以帮助农户实现上述目标。
五、小结
我国在历史上长期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而存在,农业人口多、适耕土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几千年来中国农民都是采用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在农业社会早期,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尚难以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来满足农民的基本温饱问题,但随着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应用,以及作物品种的不断改良,农作物的单位产出水平不断增加,市场上同质化的农产品供应量持续增长,普通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开始日益突出。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城镇居民开始逐渐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环保意识的普及和“养生”概念的盛行使得部分高收入的城镇居民越来越偏好绿色有机农产品,而且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对于农产品偏好的改变是持续性的,随着国民收入的持续上涨,可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居民倾向于购买绿色有机农产品。然而,目前市场上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却并未适应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变化趋势。由于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向绿色农业生产模式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同时也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在缺乏有效的融资途径和完善的风险保障情况下,农户普遍缺乏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意愿。为鼓励更多的农户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本文分别从信贷融资、保险保障、价格保护三个层面构建了促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诱导机制,通过政策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农户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进而达到改善农产品市场供给结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法稳.习近平绿色发展新思想与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J].中国农村观察,2016(5):2-9,94.
[2]张伟,黄颖,易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与扶贫机制设计[J].保险研究,2017(11):18-32.
[3]严立冬,何伟,乔长涛.绿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88-92.
[4]黄琦,陶建平,谭偲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保贷款的机制设计: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5):106-116.
[5]张燕,庞标丹,陈胜.面向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之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3-88.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