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8 08:19

  摘要:分析了舟山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状,从观念、资金、主体等方面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可推广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舟山市

  1引言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舟山进入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这势必会对当地农业的保供给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加之目前国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尤为关键。另一方面,舟山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群岛组成的地级市,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现有耕地面积仅1.38万hm,每年水资源缺口约5000万t,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短缺压力日益加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应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成为加快舟山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为美丽海岛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研究

  2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2.1初步具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基础

  到2011年底,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0.8万hm,水果种植面积0.7万hm,生猪饲养量达到40.2l万头;渔农业龙头企业121家,联结各类基地0.53hm,带动农户l0万余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1家,拥有社员9600余户,涉及种植业基地0.42万hm,水产养殖基地0.12万hm。全市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总面积达0.27万hm左右。“两区”内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推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综合运用,定海瓜稻轮作区等一批核心示范基地初具规模,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2.2开展农业清洁化生产

  到2011年底,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完成治理任务,有20家规模养殖企业实行干粪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市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3万hm(次),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控害面积0.17万hm,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面积0.33万hm。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9万m,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78.5%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50个,面积0.67hm,47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和19个全国绿色食品完成认证。农业清洁化生产稳步推进,有效地降低了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

  2.3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试点

  全市各地在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利用农村清洁能源及实施品牌农业的基础上,以试点探索和模式创新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普陀展茅、岱山衢山、嵊泗本岛、定海岑港等地计划形成以“畜粪、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其他如普陀的林地鸡合作社计划实施小型屠宰场污水沼气工程并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果园养鸡模式;普陀南岙农庄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并开展果园、鱼塘“三沼”综合利用模式;定海马岙等地探索实施的“鹅(兔)一草一稻(蔬菜瓜果)”种养结合产业循环模式以及初具规模的瓜稻轮作“千斤稻万元钱”高效生产模式等。这些都为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好的典范。

  3舟山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3.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观念缺乏

  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忽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农业农村循环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工业“三废”向农村和农业转移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业循环发展的舆论宣传力度小、渠道、形式单一,缺乏应有的环境。这种观念的缺乏致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长期存在,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整个循环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大部分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初期收益不高,市场运作水平较低,基本上依靠国家和各级财政的投入和扶持。目前,后续的运行管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长效发展机制未建立完善。如全市“811”污染治理工程开展以来,规模生猪养殖场基本上都建立了沼气池,但正常运作的却不多,实施沼气、沼渣、沼液“三沼”利用的就更少。

  4舟山市生态循环农业可推广模式

  4.1节约型农业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能、节药、节肥、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投入物减少,从而实现减量化的农业生产。如推广农田节约增效技术,采用环保节能型设施工艺,发展设施农业,施用高效高产农作物种子,节约用水、节约用能、减少化肥施用;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4.2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通过林下经济、立体种植、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在农业产业内部与层次之间物能相互交换,使得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再循环的农业生产。如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以及水旱轮作、粮经饲(草)轮作,充分利用空间、时间,提高土地、光温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种植业产业内部循环,增加农田综合效益;林地养鸡、园地养鹅、养兔、山地养羊、养獐、荒岛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产业之间循环,实现品质改善、地力培肥、生态改良的共赢效果。

  5舟山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

  5.1发挥政府部门引导扶持作用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要当作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26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出台扶持政策意见,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扶持,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性,建立多元的农业投入机制。在继续实施“三品”认证、沼气工程、地力培育、农机设施等补助补贴的基础上,设立生态循环农业财政专项资金,优先考虑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扶持,重点培育三沼利用、农业废弃物回收、农业有机肥生产等中介服务企业,并对通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的给予以奖代补。

  5.2加强规划统筹引领作用

  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规划引导,着眼当前,谋划长远,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作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内容,合理统筹实施。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结合舟山实际,突出重点区域,注重种植业与畜牧业的产业配套,以农业“两区”为实施载体,以一、二、三产业联动促进为目标,增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可操作性,确保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谢长松.洛阳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1):52—56.

  [2]傅潇霞,程虹湘.萧山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1(2):1l~13.

  [3]郑水明.生态循环农业的浙江实践[J].农村工作通讯,2011(11):22—24.

  [4]臧峥峥,沈军.东海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86.

上一篇:转型期涉农媒体三农新闻资源开发 下一篇: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