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范文 发表时间:2020-03-27 09:07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息。在大城市近郊区的深化改革中,社会在转型、产业在转型,如何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扩大农业开放度,与二、三产业融合,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互补机遇.借势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产业聚集效能,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本文针对沿海港口城市人多地少、诸多产业聚集的特点.分析探索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以食为天”从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农业这一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产业地位。区委区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创造性地开辟了“三改一化”、“四金”农民和“三区”联动等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经验.使广大农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红利.其动力源泉就是坚持深化改革。在经济向高端转型、农村向城市转型的发展中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农业围绕着为第二、第三产业服务。在与第二、第三产业交融互补中,取得现代化的进步。
一、东丽区农业现状和农业
功能耕地14万亩。农业产值10亿元。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比重仅有0.5%。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有13495人.占全区劳动力总人数的7.1%.有9600个农户家庭收入中有农业收入.占全区总户数的6.9%。农业功能在社会上的表现主要有:
(一)生产农产品除生产粮、菜、肉、蛋、鱼、奶、果外,还生产宠物、观赏鱼和观赏植物。不仅丰富居民的菜篮子.还满足居民情趣生活。
(二)安排劳动力就业,稳定社会使部分人就业、劳有所获,研究农耕园艺.免去闲事杂宜.显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二、农业意识和农耕思想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改革是催生,农业首当其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生产关系中最积极的要素——农民。农业依靠科技、投入和政策.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产出.解决温饱后.在奔“小康”的路上迈开了步伐。全国农业在占世界3%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1:3的吃饭问题.创造了奇迹.破灭了世界敌对势力的中国粮食威胁论.证明了中华民族之伟大。东丽区农民和农业也是如此.同全国农民和农业一样自豪。东丽区近二十年来.农业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竞技中.贡献份额退居二线。这是区域经济、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争规律。但不能认为农业不重要了.更不能认为农业可有可无。农业要在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交融互补中创新发展.要树立农业在诸产业中“常青树”的意识.并加以培养和发展。
三、东丽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探讨
近年来,农业生产在转型,农业经济管理也在转型。在这一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疫病防控、生态建设等上升为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今后农业既要产出农产品.更要创新驱动发展农业衍生品.在与各产业融会贯通、衔接互补中推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一)保护耕地维护生态
1.种足种严.避免撂荒。保持耕地具备耕作条件.为随时适度流转集中维护优势。2.宅基地复垦建设高标准农田。尊重当地种植习惯,避免贪大求洋。坚持因地制宜、宜建则建的原则,发挥节能温室、改良中棚的优势.培育一域一品.发展区域化生产。走农民建得起、易维护.投入少、回收快.投入产出高的路子。
(二)发展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高效农业。在规划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农民入股、合作等办法.适度流转集中耕地,引人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建设设施农业。发展高效农业。
四、措施办法
要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工作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22天津经济2015年第11期(总第258期)依法发展农业。
(一)加强农口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保证干部队伍健全。尤其基层组织要重视农业.保证干部有时间有精力研究农业、安排指导农业生产。第二.干部要振奋精神做好本业。要认识新形势下农业的重要性.要大力宣传法制农业、宣传党的惠农政策。第三.要提高干部能力素质。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等手段,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练就过硬的干部队伍作风。
f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与水务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普查,制定发展规划。对干渠、干路以上的渠涵闸泵站机井路由区财政出资修建.对支渠、支路以下的渠涵闸泵点机井路由街办事处出资修建。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增强农田抵御旱涝灾害达到二十年一遇水平。
上一篇:上海可持续畜牧业模式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有机农业蔬菜种植技术探析
相关阅读
论文常识
期刊知识
著作出版
教材出书
专利申请
出版社